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商业航天大有可为

商业航天大有可为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星空浩瀚 探索不止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4月23日在长沙拉开序幕。本届论坛以2019年“中国航天日”为契机,以“逐梦航天,合作共赢”为主题,围绕“新航天,新生态”,聚焦融合国内外商业航天先进技术理念,开拓国内航天产业领域的商业化合作,汇聚国际商业航天资源,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繁荣发展,探索发展未来宇航科技,推动商业航天产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与百姓生活。商业航天 大有可为本刊记者 杨 戈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猛航天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体量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已经无法承担从地面走向近地空间,再走向深空的人类活动。因此,发展商业航天是解决这一限制的必由之路。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定义,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营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按照以上概念,与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更加强调市场竞争、营利及商业化的市场行为。商业航天产业涵盖范围包括运载火箭研制与制造、卫星研制与制造、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国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猛,一批创新性强的商业航天公司脱颖而出,航天商业化进程在航天运输、空间应用等领域拓展,其中尤其是美国商业航天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从1962年美国颁布《国家通信卫星法》为卫星通信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已建立起健全的政策法律,形成了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产业的完整商业产业链。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大量具有工程经验的航天人员。根据SpaceWroks 2018年2月发布的统计,在三大卫星用户中,政府、军方和商业,最大的已经是商业用户,占了一半比例以上,而未来5年发射的卫星中商业用户将占70%以上,佐证了全球商业航天正在快速崛起的观点。据美国美林银行分析师预测,航天市场规模将于2045年增长到2.7万亿美元。旺盛的市场预期使得商业航天迅速崛起,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让过去以国家为主导的航天领域正在发生激变。从航天器设计到发射服务,从卫星星座运营到数据分析,从星际探索到空间资源开采利用,随着Space X、Blue Origin等商业航天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正在形成一个高度活跃的生态系统。对于全世界来讲,美国私人航天产业的崛起,是一个巨大的示范和冲击。一方面,它告诉观望者,商业航天可以跟“国家队”掰手腕,可以做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和规模;另一方面,私人航天可以作为NASA的有效补充,增强了美国进入太空的能力。以埃隆·马斯克2002年创立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 X为例,作为目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私人航天公司,Space X实现了众多第一:第一个将液体火箭送入地球轨道的私人公司(2008年9月“猎鹰”1号);第一个将商业卫星送入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 X成了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标杆”2019.05 总第239期 37关注│Focus轨道的私人公司(2009年7月“猎鹰”1号);第一个成功发射飞行器、将其送入轨道并成功回收的私人公司(2010年12月“龙”飞船);成功造访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私营航天器(2013年5月“龙”飞船);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采用推进方式成功着陆并回收一级火箭(2015年12月“猎鹰”9号),并于2016年4月9日在人类史上首次成功实现海上回收(回收驳船的名字叫“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当然,我依旧爱你)”);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重新使用回收火箭,并再次成功回收(2017年3月“猎鹰”9号)。Space X成了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标杆”,不断制造着热度,不停地刷新着人们关于商业航天的认识。X这样的标杆企业?又会是哪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可以成为中国的Space X?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大多集中在2015年—2017年成立,这背后是政策的利好驱动。2015年3月,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进一步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2017年年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布了“到204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按照该路线图,到2025年,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到2030年,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到2035年,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到2040年,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到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空间探索和利用进入高速增长期。在这宏伟的未来发展计划中,国内商业航天科技公司的参与将是必不可少的,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家独资的航天企业的最大困难是军品项目立项难、预先研究和自主研制项目经费不足,而民营商业航天则由于引入了地方和民间资本,而且又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机制灵活,弥补了“国家队”的不足。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就曾公开鼓励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市场力量,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快速迭代,做强、做大商业航天,成为中国航天的有益补充,共同承担起国家的使命与责任。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民营航天的技术、规模与市场都尚难以与美国比肩。事实上,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与Space X从生存环境、发展历程、资金渠道等多维度存在诸多不同。这意味着中国团队注定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承担着比Space X等更大的压力和风险。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一年里,星际荣耀于4月份在海南发射首枚亚轨道固体验证探空火箭——“双曲线一号”S;紧跟其后,零壹空间也于5月17日发射名为“两江之星”的亚轨道探空火箭;9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短喷管状态试车成功;10月,蓝箭航天发射我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虽然遗憾未能入轨,但在国内第一次拿到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并获得官方正式的服务支持,开创了中国民营火箭的先河,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从2015年到2019年,4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商业航天在谁是中国的Space X?Space X的成功也种下了中国航天人内心关于民营商业航天的梦想,它的每一次火箭发射或融资的消息,无不激励着国内投资人更加关注和看好这个产业。随着中国民营航天政策的逐渐放开,商业航天正成为一条火热赛道,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都乐于看到中国民营航天的兴起,中国能不能出现Space 蓝剑航天CEO张昌武透露,“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于2020年实现首飞38 中国科技奖励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星空浩瀚 探索不止国内逐渐形成自循环的生态系统。也正是这4年,以“北斗”导航、“高景一号”等重大专项突破为引领,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不仅继续深耕导航、通信、遥感三大主流市场,还开始扩展至卫星互联网、高通量通信、科研实验卫星等应用场景。在商业航天的全球竞赛中,Space X、Blue Origin、One Web等无疑处在第一梯队,而中国企业面向太空的拓展奋起直追,与海外对手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做民营商业航天应秉承我国创新与坚韧的航天精神,以技术创新为根基,市场驱动为导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务。”蓝箭航天CEO张昌武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任何企业,要经历困难、挫折后,才能找到方向。关键技术、关键配套产品是买不来、要不来的。这也倒逼我们在航天领域做深、做透。”同时,他还透露,“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的方案设计工作也已完成,接下来即将转入初样阶段,开展火箭各系统产品的实际投产和试验验证工作,如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朱雀二号”预计将于2020年首飞。的问题和隐患,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面对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应该寻找到自己新的定位,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对此,张昌武表示,商业航天行业对于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只有综合水平强的团队,才能保证迭代速度,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要有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完整团队。除了解决技术问题外,还得解决商业模式问题,要把握好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度,这对团队的智慧和配合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从当前看,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但是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障碍和问题。首先,人才流动畅通度有待提高。国内的航天人才丰富,但是对体制内的航天人才而言,现阶段要跳出来走向民用航天企业,并不仅仅是离职那么简单,相当于他们要放弃原有的所有积累;其次,很多国有技术还没有可以与社会资本结合,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的成熟通道;最后,商业航天领域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还需要更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航天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谈及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部分代表委员还专门系统地提交了提案议案,详述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态势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作为跨界代表,也心系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建议》。在这份建议中,雷军提及,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不仅国外涌现出了Space X、Blue Origin等顶尖商业航天公司,伴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出台,蓝箭航天、零壹空间和星际荣耀等数十家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也相继成立。为此,雷军建议,加快推动航天立法,确保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权利。雷军的提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商业航天的关注。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曾在报告中提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天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航天活动规范提供了法制保障。这其中,美国建立了最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体系,明确规定了政府和军方、民用航天和军事航天的权责边界,鼓励通过商业服务获得航天自主发展能力。而中国则是当前世界航天大国中唯一没有航天法的国家,商业航天企业缺乏明确的国家法律保障。中国亟须加快航天立法进程,建立商业航天市场准入退出、公平竞争、保险和赔偿、安全监管等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律体系。对此,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做出表态,过去一年里,国家航天局针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多次走访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在商业航天的环境营造、机制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我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国家队”欢迎商业企业参与民用航天科研项目,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相关航天活动。商业航天进入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期,新型材料、新型动力、新型元器件制造等众多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大家把握机遇,勇闯共赢,实现商业航天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路在脚下 一飞冲天在中国60年航天的基础上起步的商业航天,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大数据、通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卫星发射需求。有越来越多的卫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火箭发射服务。据估算,未来5年中国卫星发射的需求增长速度,比国外还要更快。面对即将到来的商业航天黄金时代,民营企业更应该脚踏实地,冷静地看待外界和资本的关注,针对可能存在2019.05 总第239期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