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通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个人买东西讨价还价,但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别人。前者的心理是他感觉与别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较量他赢了有成就感,后者是他能帮助别人有幸福感,但当前者也是比较穷的人呢??我觉得后者主要的心理是我有能力施舍,居高临下(不管说不说出来,人内心肯定有点这感受的)。这是人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结果。
看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我想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现象。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他让路人帮下他忙,一半的人都会来帮他。但他说帮忙后会给其一定的报酬时,帮助者寥寥无几,其中一些人还说挣这点钱自己根本不在乎。当他说帮助他后会给每人一份价值不足一美元的礼物做回报时,这时又有很多人乐于接受。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群孩子成天在老人屋外打闹很吵,老人说如果谁声音越大蹦的越高会有奖励,孩子们手舞足蹈的说这样还有奖励。就这样每天减少一点奖励,最后孩子们自己走了不闹了。刚开始他们闹是为了开心,后来目的就是为了奖励。
我突然想起农夫山泉和营养快线做的广告了,它不明说你买我的产品我赚钱而说你买一瓶我的产品我们会给山区捐一分钱,你献的是爱心。其中营养快线更“厚颜无耻”在瓶的正前方标注着几个字“贫困学生需要您的爱心”。
在生活中给孩子奖励,比如10元是在你的承受范围内的,你告诉他做好奖励5元,他做好后你给10元,他开心的蹦上天,但你说奖励10元,最后给10元,他那开心劲儿没有前面的足了。
在生活中我喜欢什么事做最坏打算,这不是我悲观。就像有的投资人谈投资理念:这个项目如果亏损后不在我承受的范围内,不管它成功后利益多大,我都不会去做。
总结:了解人的心理需求要看具体场合,特别在销售中,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做出相应的策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