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护理医学论文: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护理进展

护理医学论文: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护理进展

来源:好走旅游网


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护理进展

摘要: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现代生活节奏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的变化,便秘现象在现代人中越来越常见,并且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全身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等等,这种便秘类型也被称为继发性便秘。如果便秘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则将其称为功能性便秘。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患者会滥用激活泻药,进而引发结肠黑变病和泻剂性肠病,且前者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大关系,因此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引发老年人便秘的原因,其次就护理措施展开详细阐述,包括心理状态,物理方式改善胃肠功能,药物指导,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护理措施;危险因素;危害;分析

1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

1.1心理因素

对于老年人来讲,其中大部分均会存在很多慢性疾病,且随着这些慢性疾病病情的发展,病程逐渐变长,也导致老年人出现多种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等。车彩娥[4]的研究表明,当老年人患有功能性便秘时,机体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会明显降低,造成便意缺乏。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进一步加重也会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值[5],致使患者盆底肌群的紧张度进一步增加,大大增加了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明显的负面情绪时也会加重病情,二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舒卫丰等[6]研究发现,功能性便秘患者会改变自主神经活动,造成胃肠分泌异常和胃肠运动失常等多种症状。

1.2药物因素

崔立娜[7]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便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钙离子拮抗剂,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后引发功能性便秘的风险几率将高出没有使用药物的患者,左甲状腺素钠和布洛芬[8]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便秘发生。对引发便秘的药物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抑酸药、安定类药物、抗胆碱药、抗抑郁药以及精神病药等[9],这些药物的过量和长时间使用将导致机体肠道内水分减少、脱水,进而引发功能性便秘。

1.3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胃肠吸收和消化能力下降,各个组织器官都处于衰退状态,当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肠时,将会吸收水分,导致粪便干燥[10]。另外,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肌力也会逐渐减弱,胃肠道蠕动进一步减缓,造成粪便运动缓慢,进而引发便秘。

1.4生活因素

由于咀嚼功能下降、牙龈萎缩、牙齿脱落等多种因素,老年人也会改变饮食结构,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大大降低,变成食物残渣少、比较精细的食物[11]。这也造成老年人膳食纤维不足,对其排便造成很大影响。另外,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的原因,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充足的运动量,大多喜静懒动,减慢了肠道蠕动,导致便秘[12]。

2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护理措施

2.1调整心理,降低直肠便意感觉

阈值据相关研究认为,抑郁和焦虑情绪对便秘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13]。护理人员应努力与患者创建一个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认真耐心倾听患者倾诉,掌握其内心真实想法[14]。还应该与患者家属多交流沟通,使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多强调便秘的可治疗性;此外还可以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成功病例,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疑虑,树立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15]。

2.2物理方式改善胃肠道功能

2.2.1局部按摩

在黄冬梅[16]的研究中,采用了仰卧起坐、便秘医疗操、腹部按摩等的运动疗法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其结果显示患者的便秘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从右下腹开始沿着结肠蠕动方向进行腹部按摩,逐渐增加力度,达到腹部下陷1~2cm,按摩时间在餐后30min为宜,10~15min/次,2~3次/d[17]。

2.2.2适当运动

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应该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腹肌力量,避免久卧久坐[18]。比较适合其运动的项目包括保健操、太极拳、散步等等,这些运动都可以促进食物代谢,刺激胃肠蠕动,增强肌力,减少食物滞留,起到预防和改善便秘的效果。

2.2.3定时排便

护理人员应该帮助老年患者形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可以在每天清晨起床或早餐之后进行排便。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应要予以充足的时间并做好隐私保护[19-20];在排便时

也要尽量让患者保持蹲的姿势。

2.2.4合理膳食

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制订出富含营养的饮食方案,多嘱咐其摄入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韭菜和芹菜等[21]。对于牙齿不好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家属将水果切成小块薄片,将食物切细煮烂,保证患者的饮食规律性,做好家属的饮食指导工作,在患者饮食习惯基础上为其搭配富含营养的食物,还要确保拥有足够的食物摄入量,对肠壁神经加以刺激,进而促进肠蠕动和排便[22]。

2.3药物指导

护理人员应告知老年患者如果出现便秘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并且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药物,不能滥用泻剂。通常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泻剂,如果必要可以采用盐水灌肠或选用缓泻药对患者进行治疗。林鹏瑛等[23]的研究中,采用中药、开塞露等不同灌肠方法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加以治疗,由研究结果发现开塞露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灌肠液,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开塞露不仅具有较强的润滑作用,而且很难被肠道吸收,加上作用时间较短,对患者身体没有较大负面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性便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其发病因素包括负面情绪、药物因素、生理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此必须加强和重视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不仅要使其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也要保证患者饮食的合理搭配,还要嘱咐患者进行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

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合唱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要】合唱在我国的普及与迅猛发展,超乎人们的预期:全国各地的合唱演出和比赛接连不断,其组织水平、活动规模和演唱水平都提升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高度;学校教育中的合唱课教学、合唱实践教学和合唱活动受到更多的重视,教学改革和实践十分活跃,且成效显著。合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传达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内心需要十分有效,不同类型的合唱艺术都可以反映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心声。从而起到积极有效的宣传效果和精神作用。同时,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合唱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合唱艺术;大学生;心理;教学

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合唱艺术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和作用。尤其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个性较强,合作意识差,心理脆弱。因此,通过参加是合唱队,通过合唱艺术的培养,那么在毕业以后,将是合唱队的辅导者和指挥。因此,合唱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

一、通过合唱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交往价值

合唱团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扩大音乐视野,拓宽思维方式,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由于合唱具有变化多样的音响效果,所以在培养大学生多层次的思维空间以及歌唱的主动性、协调性和创造性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合唱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唱艺术是一项集体类的活动。不是依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项目。它和独唱等音乐形式最为不同的就是它需要许多人共同参与完成。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因此在合唱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整体,

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可以磨合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和协作精神。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心理培养至关重要。平时我们在表现自己的时候,方法有很多,大多数人通过语言来完成表达,但是,语言这种工具具有一些缺陷,这就需要依靠其他的工具来补充,合唱艺术就是如此。大学生在加入合唱团以后,可以加强自己的表现能力,利用合唱的形式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完成自我培养。因此说,合唱的艺术教学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这么一种平台,让其自由表达,发挥自身价值,培养全面的人格。合唱艺术是一项集体活动,它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完成歌曲。在完成的过程里,每个人都要全情投入,发挥自己的力量,取长补短,让效果最大化。在这个过程里,其实就是互相了解互相磨合的过程,大学生在合唱里面可以学习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关键的是,可以培养情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状态。

二、合唱艺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大学生合唱人文素养层面

合唱艺术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与独唱完全不同,最早是宗教演唱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庄重的仪式感。从古老的宗教活动到世俗的欢乐庆典,从国家的政治活动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都离不开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合唱使人团结、鼓舞斗志、使人高尚、陶冶情操,这就对大学生合唱在综合能力上面形成基础。这也是人文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对人的身心起到作用的一门科学。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合唱艺术中大学生合唱人文素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大学生合唱在人格意义和思维方式上的均衡性,对促进大学生合唱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人文素养之于合唱教育的本质特征

1.人文素养使合唱教育具有心理倾向的向内性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现,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合唱文化中的人类精神,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其“类本质”的体现,是大学生在合唱实践活动中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与人性同构,是人的内在心理本质的显现,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把个体提升成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所以说,默契度是教学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默契度,才能进行好合唱,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和水平,从而产生教学效果。我们用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大学生只有在心理上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才能促使他们在合唱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断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格的完善,可见,合唱艺术是在实践中去产生应用价值,让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锻炼,得到提高。这种形式无疑是对大学生具有好处的。

2.人文素养使合唱教育具有心理形成的过程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文素养的心理形成不在于从结果中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素养所要达到的心理目标),而在于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形象、灵活、丰富的方法寻找人生和生活的终极意义,是学生在合唱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陶冶及提炼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强调人与人心理的沟通,使学生的心理与其行为、能力(独创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充分地联系,进而生成自我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进行音乐信息交流的综合能力。所以说,它是一种在教学锻炼里面得到体验,从而领悟人生最终价值的有效方式。

(二)人文素养对合唱教育内容倾向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的重视。这是不同以往的局面。我国传统的教育以理工科为主,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局面。由于我国要发展工业,建

设国家,因此那个阶段重理轻文,也情有可原。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物质化进程加大,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人的精神层面就需要提高,以次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环境。针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人文素养的手段和技术的采用主要是为了学生对合唱教学信息的接受。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数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替速度的加快,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含巨大人文素养潜能的合唱教育内容的研究将摆脱其传统的工具性地位而成为合唱教育研究的目的之一。大学生合唱知识和合唱技能的学习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教学的最终要求和任务,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为了提高综合素养,让大学生有一套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的方式对于合唱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合唱音乐来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特点,先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在进行配合,形成默契。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如何进行心理训练就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现实,结合演唱者的情况,通过训练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目标和任务。要想真正发挥出在合唱艺术中对于心理调节的作用,我们的音乐教学工作者要认真体会,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加强这方面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合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质量。合唱艺术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大学生合唱人文素养层面,可见,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合唱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乐.从高校合唱教育的开展看我国合唱的现状与发展[D].中国音乐学院,2011.

[2]刘洋.高校大学生合唱艺术探究[D].河北大学,2009.

[3]李歆.中国合唱作品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

[4]翟芮.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1.

[5]包园.论合唱艺术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石英.从中国合唱教育现状看高职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