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视频介绍 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弟子规》的字面意思低年级孩子不容易背诵,更不必说理解了。因此, (一)有助于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同学们以看动画片、故事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习。 “百普孝为先”,孝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居首位。而现在的孩子 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搜集一些与弟子规相关的动画片,播放媒体视频。并利用故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和呵护中长大。从不知给父母帮一点忙, 事案例向学生详细讲述《弟子规》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谦恭、学会感恩,学 甚至于做错了事情还不听父母的教导跟父母顶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会文明礼仪,要求学生做到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有付出,在生活中用《弟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诫幼儿要听父母的话。“出必告,反 规》来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挤占课堂和自习课的同 必面。”是必须的,放学了先回家跟父母打声招呼可以让父母少~些担忧,对7、 时,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穿插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课余活动,也让孩子对《弟 8岁的孩子来说就是孝了。如果学生能时刻牢记这些话,就能提高他们尊敬长 子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阅读《弟子规》,孩子就朗朗上口了。 辈的意识。 (--)读书交流活动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良好品德 以感恩、亲情、忠孝、文明、规范为主题,多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 诚实,是教育的原则。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同学们说出内心中的感受,并将说的好的写下来整理后在校报和校园网中刊登。 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如果不能学会诚实,将会给自己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凡 以此来激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讨,发表看 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要求孩子做到凡事开口说话, 法,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很稚嫩,但是,慢慢地,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最基 首先就要讲究信用.说谎和不诚实的语言是不用可以说的 本的做人道理。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 (三)文化氛围教育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 在楼层走廊,让每天来回路过的学生随时看到“弟子规”知识:在班级, 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 悬挂孔子像;在校报中,每期介绍弟子规:在校园网,上传弟子规资料;除此 日常行为,对待衣食住行的整洁化等要求。《弟子规》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养 以外,学校还配有上千本弟子规图书供学生们细心领会。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学习《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 (四)活动熏陶教育 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塑成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 当同学们背诵熟练后,我就引导学生用里面的语句与自己的言行相比对。 《弟子规》教育意义所在。 看他们写字不认真,我就背“字不敬”,大家就会说“心先病”,背出来了,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手下的笔也用力了;看到教室的地面有垃圾纸屑时,我一边背“房室清,墙壁净”, 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 一边将垃圾纸屑捡起……当一句句背下来,自己也知道错在哪里了。同时,我 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他们缺乏容忍,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容易心理冲动, 还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到社区清洁卫生,再联系《弟子规》内容让学生 自我控制弱,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与同伴发生摩擦,为了维护自己 说说感受,说说自己做到了什么,让孩子在亲身体会中明白了《弟子规》的真谛 的自尊,谁也不让步,最终以打架收场。《弟子规》告诫人们平等仁爱的相处 通过开展《弟子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学校、在班级、 原则。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家庭中,我们都感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变化:走廊里看到 二、把《弟乎规》与小学一膏敖青相融合的几个小策略 老师的时候有鞠躬问好的了,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干活的多了,理解父母、理解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但单纯从字面要求学生们背诵, 老师的多了,文明懂礼知恶扬善的多了,同学间融洽的氛围也浓厚了许多…… 仅此一法有些过于生硬。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更好地将《弟子规》内容 我相信,通过开展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 触入生活,我从不同层面,选取了适舍学生理解和成长的内容,采取不同方式 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 进行活动渗透。 芳。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637300四川省南部县蓓蕾幼托园 四川 南充赵晓瑜 擅耍:本文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果及预防、 2.沉默、放任等“消极”反馈 纠正措施,从幼儿园与家庭、家长与教师角度探讨正确培养幼儿健康良好个性 如果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作反应,就等于告诉孩子一一“你 的途径与方法。 可以这样做”。所以,有的家长认为等到孩子大一点会改正,换来的只是大人 关■调:攻击性行为挫折感厌恶感预防和纠正制止同感能力 的失望和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升级。 3.鼓励攻击的反馈 在科学技术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强调知识的作用、强 现在,很多父母都怕孩子吃亏,平时会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人不犯我, 调智能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但人的发展应该是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以及社会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有的父母甚至用“夸赞欣赏”的口吻当着 性发展的统一,人的行为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里,争吵、闹 面向他人描述孩子的攻击性,这样只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未来的攻击手。 纠纷有时甚至出现打、咬现象,这是难免的,可是有个别孩子,则经常出现这 总之,不恰当的反馈犹如“磁铁”将孩子应对“厌恶感”的方式牢牢地 种“张口咬”、“动手打”的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常常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 吸在了攻击性行为上。 些不必要的麻烦,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这一词 (三)榜样的学习引导攻击性行为 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小到拌嘴争抢,大到犯罪战争。那么,对于一个3-6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看到攻击性行为,它就会认同攻击性行为乃至模仿学 岁的孩子来说,“攻击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昵?我们又该如何来预防和纠正“攻 习。电视、电影、成人世界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包括很多动动画片与儿 击性行为”的发生、发展昵? 童游戏。 一、攻击性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二、如何琢防和纠正“攻击幢行为”的发生 (一)因厌恶某件事、物或自己的意愿未得到满足而激发的行为称为攻 1.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要以身作则,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 击性行为 的言行,规范言语与行为,不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过错.尤其面对孩 对于幼儿来说,喜欢与厌恶对于好奇 th,极强的他们来并没有太过鲜明的 子反抗哭闹时,要控制自身的情绪,不要让高压管教升级。家庭成员之间要和 表现,倒是自己的意愿未得到满足是常有的事。在幼儿园里或公共场合下,孩 睦相处,禁止让孩子观看武打电视、暴力游戏等。 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就高了。因为如今的孩 2.不要对攻击性行为妥协,鼓励亲普行为,教绘孩子应对“厌恶感”的 子,几乎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身边的大人们都会尽可能地满 有效方法,及时地制止攻击性行为,至少不能让攻击性行为得逞。首先可以消 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平时都是别人让着他们,所以在孩子们眼里,哪里有什么 除通过攻击性行为而得到的“物质”(如没收通过“咬人”而得到的玩具); “挫折感”、“厌恶感”:身边多是美妙的赞扬和细心的呵护,根本还不知道 其次选择冷处理,譬如先不理他,让孩子平静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让他认识 有其他应对“挫折”、“厌恶”的办法。父母虽然平常也在教育孩子要和其他 到攻击是不对的;再次,如果让孩子掌握一些有效地应对“厌恶感”的办法, 小朋友友好相处,实际上也是“纸上谈兵”,完全缺乏“实战”经验。因此, 就可能会放弃攻击性行为,毕竟攻击存在着被攻击的危险。 当遭遇“意愿未满足”的厌恶感时,只有选择“攻击行为”了。 3.培养孩子的同感能力。所谓“同感”就是“将 tl,比心”站在他人立 (二)不恰当的教育反馈方式,会强化攻击性行为的滋生。 场上思考的能力。对于3-6岁处在“自我中心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重 当孩子第一次“打…‘咬”行为是出偶然或本能,可后来反复出的原因 视培养他们的“同感”能力;(1)角色扮演一一在游戏中让孩子扮演被攻击 是由于孩子的“打、咬”行为得到了外界不恰当的反馈,这样的反馈大致分为 的孩子,让孩子诉说感受,激发孩子的“同感”能力;(2)讲故事一一通过 三种类型: 生动具体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故事中处在弱势地位角色的需要和感受,引导 1.打骂等“积极惩罚”的反馈 孩子学会“同感”。 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体罚、苛求、威吓、 总之,家庭和学校都应更新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切实关心孩子的 虐待等惩罚行为密切相关。有的孩子在对别人有“攻击性”行为后,其父母或 行为发展。要警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老师立即对其进行“惩罚”或打骂,这在无形中告诉孩子一一“恃强凌弱”是 而不为”。让我们祖国的未来远离攻击,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去描绘祖国美丽 可行的。 的蓝图! 330 2014.1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