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填空题

1.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运用 研究犯罪主体的 的一门科学。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 学科。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于 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罪人包括 、 、 、 。

4. 犯罪学家 在 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被视为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关于人性与犯罪心理, 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荀子的 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 二、选择题

1.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狭义的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

B.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C.犯罪心理学只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

D.犯罪心理学像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可以进行模拟现场实验研究

2.关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B.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 C.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具有独立性√ D.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3.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B.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人的心理

C.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D.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E.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 4.犯罪心理学是( )

A.纯自然科学 B.纯社会科学 C.或然性学科 D.纯理论科学

5.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其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B.格罗斯在1879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C.犯罪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D.犯罪心理学是或然性学科√ E.“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90年

6.关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告子 7.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的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管仲 D.荀况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 )2.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在1879年出版了《犯罪心理

1

学》一书。

( )3.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一样可以进行行为模拟实验研究。 ( )4.告子认为人生下来无所谓好坏。 四、简答题

1.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有哪些?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一、填空题

1.犯罪心理结构由 结构、 结构、 结构三个子系统和处于弥散状态的 组成。

2.组成犯罪心理结构的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 、 、 和 、 3.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殊模式包括 、 、 。

4.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越稳固,其犯罪行为的发生越具有 和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变就 。 二、选择题

1.犯罪心理结构的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不包括( ) ...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不成熟的自我意识 D.扭曲的道德意识

2.不属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的是( ) ...

A.不良兴趣√ B.特定的气质 C.不良的行为习惯 D.消极的性格 3.某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只因讲义气、“够朋友”犯了包庇罪。此人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 )

A.过失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4.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 )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所有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中都有潜意识因素。

( )2.在犯罪心理结构中,支配和推动着犯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是动力结构。 ( )3.犯罪动机产生是潜在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标志。

( )4.犯罪行为发生之后,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仅有所“衰减”。

( )5.虽然犯罪心理结构深藏于犯罪人的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可以测量的。 ( )6.犯罪行为发生的速度与犯罪心理结构的稳固性无关。 四、简答题

1.简析犯罪人与守法公民在心理上的区别。 2.简述犯罪心理的形态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填空题

1.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中的心理学的原因论有 、 、 等。 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 、 、 、 等。

2

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情境因素包括 、 、 、 等。 4.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特点是 、 、 、 。 二、选择题

1.下列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中,属于社会学的原因论的是( )

A.权欲性说 B.标签理论√ C.模仿论 D.低能说 2.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理论有( )

A.权欲性说 B.条件反射论√ C.塔尔德的模仿论√ D.副文化群论 E.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3.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E.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只是使犯罪心理带上个体的特定色彩 4.“老年阶段的犯罪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说的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 )

A.主体因素√ B.生理因素√ C.心理因素 D.社会因素 E.情境因素

5.“因为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父亲而成为被绑架的对象”说的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 )

A.家庭因素 B.机遇因素 C.侵害对象因素√ D.现场条件因素

6.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特点(要点)是( )

A.个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 B.独特性、分层性、结构性、固定性

C.整体性、层次性、固定性、结构性 D.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多元性的原因论是从多种因素角度来分析产生犯罪的原因,因此它们能对犯罪原因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说明。

( )2.不良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因为不良行为往往是犯罪的前奏。

( )3.犯罪综合动因论是用辩证唯物论的系统观点科学地阐明个体犯罪原因的理论。 四、简答题

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形成有怎样的关系?

第四章 犯罪心理机制 一、填空题

1.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多数情况下是 的。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 。

2.渐变型犯罪行为发生模式的特点是: 、 、 、 。 3.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有 、 、 和 。 二、选择题

1.犯罪心理机制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

A.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B.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 C.犯罪行为发生的特点 D.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 E.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

2.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总是具有一致性 B.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总是不一致

3

C.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目的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 D.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都与犯罪人的需要无关 3.不属于犯罪行为发生的特殊模式的是( )

A.朦胧型 B.变态型 C.习惯型 D.机遇型√ 4.关于防御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犯罪人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B.通过否认被害人而使其犯罪正当化是合理化作用的表现√ C.某些暴力犯罪者利用投射作用使其攻击行为合理化√ D.通过冒充进行诈骗运用的是反向作用

E.某些强奸犯罪人利用投射作用认为其强奸行为是两厢情愿的(这是合理化作用的

“否认损害”的表现。如果说“被害人想要同自己发生关系”才是投射作用)

5.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机制是( )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6.预谋型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的特点不包括( ) ...

A.犯罪动机强烈、明确、具体

B.情境因素在犯罪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小

C.从犯罪心理形成到犯罪行为发生有比较清晰的阶段 D.犯罪行为属于应答性的行为√

7.下列属于非预谋型犯罪行为的是( )

A.防卫反应√ B.应激反应√ C.习惯性行为√ D.变态反应√ E.避险反应√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犯罪心理机制只研究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 )2.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内外化机制中,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

( )3.犯罪人使用防御机制是为了能安心实施违法行为。 ( )4.只要有了犯罪人,犯罪行为就必然发生。

( )5.在预谋型犯罪行为发生中,情境因素的作用大。 四、简答题

1.高官的腐败犯罪属于犯罪行为发生模式中的哪一类?此类型犯罪有何特点?渐变型 2.某人由于贪生怕死不去履行抗洪抢险职责临阵脱逃而导致犯罪。请问:这属于犯罪行为发生模式中的哪种类型?此类型有何特点?突变型

3.某人夜晚在一个偏僻昏暗处恰巧遇到一位单身漂亮女子,遂起意产生强奸犯罪。请问:这属于犯罪行为发生模式中的哪种类型?此类型有何特点?机遇型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填空题

1.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 变化、 变化和 的变化。

2. 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结果是 。

3.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动机的 、动机的 、动机的 、动机的 。

4.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阶段分为: 阶段, 阶段和 阶段。

4

二、选择题

1.下列哪种情况可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起强化作用( )

A.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得到他人赞许√

B.犯罪行为成功实施后使犯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 C.他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周围人的认可√ D.同伙的严重犯罪行为只受到轻微处罚√ E.被害人对其犯罪采取容忍的态度√

2.下列哪种情况可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起减弱作用( )

A.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受到适度惩罚√

B.犯罪行为成功实施后使犯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 C.他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周围人的认可 D.同伙的严重犯罪行为受到轻微处罚

3.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犯罪动机的强化( ) ...

A.某盗窃犯的盗窃目标不断升级 B.某犯罪人停止对被害人的伤害√

C.某犯罪人行凶不成而实施严重的爆炸犯罪

D.某犯罪人在入室盗窃后又实施了强奸杀人犯罪 4.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有( )

A.假象型√ B.动摇型√ C.渐进型√ D.暂时型√ E.醒悟型√

5.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自我辩解的方式不包括( ) ...

A.合理化 B.比拟 C.投射 D.曲解√

6.犯罪人在犯罪后的行为表现(试探和反常行为)主要有( )

A.突然变得老实、守纪律√ B.一反常态地积极工作√ C.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D.对案件的侦破很关心√

E.打探有关案件侦破的消息√

7.犯罪人既想通过实施盗窃获得钱财来购买高档生活用品,又怕犯罪被抓有牢狱之灾,此时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冲突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犯罪人由初犯变为惯犯,意味着其犯罪心理结构已经被不断强化。

( )2.犯罪人看到他人的犯罪行为受到表扬,因而向他人学习遂产生犯罪行为,这是外部强化的结果。

( )3.犯罪心理结构弱化就是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表现。 ( )4.初犯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慌不忙。 四、简答题

1.某人刑满释放后,有家不能回,亲戚朋友也对其退避三舍,找工作到处碰壁,甚至连一个稳定的住所也没有。在其最困难的时候以前的同伙收留了他,而且邀其一起共同实施了多起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请分析: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哪些因素促使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第六章 犯罪类型理论 一、填空题

1.犯罪类型包括 类型和 类型,犯罪心理学采用 标准划分犯罪类型。 2.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是以 对犯罪人和犯罪行为进行统一分类,并统一对所划分的犯罪类型进行 、 和 分析。

5

二、选择题

1.划分犯罪类型的困难有( )

A.心理学本身的困难√ B.犯罪科学不成熟

C.法律标准的局限性√ D.类型间的重叠交叉√ E.犯罪人的复杂性

2.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 )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3.以犯罪人的某种特征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有( )

A.女性犯罪√ B.暴力犯罪 C.老年人犯罪√ D.惯常犯罪√ E.预谋型犯罪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犯罪类型并非孤立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 )2.犯罪类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 )3.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将复杂多样的犯罪作了分类。( )4.按照心理状态标准将犯罪分为故意心理犯罪和常态心理犯罪。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要对犯罪进行类型划分? 2.犯罪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章 不同动机类型的犯罪 一、填空题

1.物欲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包括 、 、 、 、 、 、 等。2.强奸犯罪具有 和 的双重性质。 二、选择题

1.扒窃犯的行为特征有( )

A.钻挤√ B.紧贴 C.试探√ D.乱窜√ E.尾随√

2.易受骗者所具有的心理包括( 全选 )

A.急功近利心理 B.盲目轻信心理 C.投机钻营心理 D.趋炎附势心理 E.易受暗示心理

3.被称为毒品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特征包括( )

A.成瘾性√ B.抑制性 C.依赖性√ D.兴奋性 E.违法性√ 4.在情绪型犯罪的产生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是( )

A.错误认识 B.自制力差√ C.消极情绪√ D.畸变的需要 E.法律意识薄弱

5.关于信仰型动机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反社会的信仰引起的犯罪√ B.这类犯罪数量不多但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C.它专指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D.它包括封建迷信犯罪√ E.它不包括邪教犯罪

6.具有残暴性(或凶残性)的行为特征的犯罪有( )

A.抢劫犯罪√ B.强奸犯罪√ C.情绪型犯罪√ D.暴力犯罪√ E.智能犯罪

6

7.集合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有( )

A.反社会性加重√ B.犯罪体验的综合性√ C.动机斗争的简单化 D.意志的两极性 E.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性欲型犯罪就是强奸犯罪。

( )2.信仰型犯罪的产生与犯罪人具有负面的认知倾向性有关。 ( )3.邪教犯罪人会因“良心发现”而中止犯罪。

( )4.集合型动机犯罪中所实施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必须是有一定联系的。 四、简答题

1.某人为了能购买更多的高档消费品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请问:这是何种动机类型的犯罪?此类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物欲型犯罪

2.小A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对共产党的领导极为不满,对西方的“民主”、“自由”非常向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当然也为了钱财,小A 与某反华机构建立联系,不仅为他们提供国家机密资料而且在他们的授意下实施多种反华活动。请问:小A的犯罪属于何种动机类型的犯罪?小A的犯罪动机源自哪些需要?信仰型犯罪

3.某人拦路抢劫得逞后,见被害人年轻貌美,进而又实施了强奸犯罪。请问:这属于哪种动机类型的犯罪?此类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哪些?集合型犯罪

4.简述药物滥用与犯罪行为可能存在的关系。

第八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 一、填空题

1.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是 ,是相对 而言的犯罪人类型。

2.常习累犯既具有 ,又具有 。 二、选择题

1.关于初犯的心理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技能熟练 B.犯罪过程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C.犯罪动机斗争激烈√ D.犯罪前侥幸心理突出√ E.犯罪心理存在良性转化和恶性发展的两重性√

2.累犯的特殊经验包括( )

A.作案的经验√ B.参加诉讼的经验√ C.反侦查经验 D.被监禁的经验√ E.重返社会的经验√ 3.惯犯与累犯相同的心理特征是( )

A.犯罪动机斗争激烈 B.犯罪技能多方向性发展 C.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D.意志具有两极性√

E.形成了顽固的犯罪定型

4.职业犯不同于惯犯之处包括( )

A.表面上有正当的职业√ B.有服刑经历

C.以财产犯罪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形式的犯罪√ D.从属于某一犯罪集团√ E.以犯罪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初犯就是偶犯。

( )2.惯犯犯罪时会出现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

7

( )3.惯犯与累犯一样具有监禁体验。

( )4.所谓职业犯是指把犯罪当作职业的犯罪人。 四、简答题

1.小C一贯表现不错,却因一念之差“见财起意”而产生盗窃犯罪行为。请问:从犯罪经历角度来看,此人属于哪类犯罪人?小C的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有哪些?初犯,双向发展

2.某人自少年时期就有小偷小摸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偷盗行为不仅逐步升级,而且还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请问:从犯罪经历角度来看,此人属于哪类犯罪人?此类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特征是什么?惯犯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 一、填空题

1.现代智能犯罪是在现代 条件下,行为人借助 ,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2.暴力犯罪中所说的强暴的力量包括 ,也包括 。 3.根据侵害对象可将暴力犯罪分为 和 。 二、选择题

1.关于智能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人体器官盗窃与制造生化武器都属于智能犯罪√ B.智能犯罪人的动机冲突不明显√ C.智能犯罪人缺乏道德感√

D.智能犯罪人智力水平高但法律意识薄弱√

E.智能犯罪的犯罪手段具有多样性、技能性、欺骗性等特点√

2.关于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包括智能犯罪和暴力犯罪两大类√ B.其犯罪主体是中老年人

C.智能犯罪就是计算机犯罪 D.暴力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 3.关于智能犯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属于智能犯罪 B.智能犯罪人大多具有内向、孤僻的性格 C.智能犯罪人的自制力差√ D.智能犯罪行为具有手段多样性的特点 4.关于暴力犯罪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思维方式简单 B.多具有典型的负向性格 C.自制力较差 D.一般犯罪动机强度不大√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智能犯罪行为的隐蔽性非常突出。

( )2.暴力犯罪大多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四、简答题

1.智能犯罪人所具有的哪些心理特点与其犯罪的发生密切相关? 2.暴力犯罪人容易实施暴力的心理根源有哪些?

第十章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 一、填空题

1.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特征包括 、 、 、 、 、 、 等。 2.与老年人犯罪相关的因素主要有 障碍、 障碍和 障碍。

8

二、选择题

1.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 )

A.其产生具有情景性√ B.具有稳定性 C.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D.动机内容的多样性√ E.无意识动机比较显著√

2.下列不属于未成年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是( ) ...

A.性格不成熟 B.情绪稳定√ C.意志的两极性 D.智力偏低 3.下列属于老年犯罪人心理特征的是( )

A.意志薄弱√ B.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C.认识错误√ D.犯罪动机往往比较复杂 E.性格敏感多疑√

4.下列哪类人的犯罪行为大多具有非暴力性( )

A.未成年男性 B.未成年女性√ C.老年男性√ D.老年女性√ E.中年男性 5.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包括( )

A.冲动性√ B.从属性√ C.情绪性 D.暴力性 E.欺骗性√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 )2.老年人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复杂。

( )3.老年犯罪与女性犯罪是按照相同的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 四、简答题

1.简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2.老年人容易实施哪些类型的犯罪?为什么?

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理 一、填空题

1.犯罪群体是共同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 或 的两人以上的 。 2.犯罪群体的集合效应主要表现为 、 、 、 。 二、选择题

1.犯罪心理学所划分的犯罪群体包括( )全选

A.犯罪团伙 B.有组织犯罪群体 C.集群犯罪群体 D.一般共同犯罪群体 E.聚众犯罪群体

2.关于群体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主体人数必须是两人以上√ B.群体成员在态度方面存在一致或暂时一致√ C.犯罪结果由合力导致√ D.成员间可以不存在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E.它是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罪名

3.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有( )

A.融合性√ B.互补性√ C.倾向性√ D.互动性 E.强制性√

4.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过四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是( )

A.犯意的沟通√ B.犯意的表达 C.犯罪决策 D.犯意的交流

5.关于犯罪团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因犯罪而形成的√ B.其成员流动性大 C.其群体凝聚力高 D.其组织结构松散

9

6.有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有( )

A.犯罪计划的周密性√ B.犯罪活动的控制性√

C.犯罪类型的多样性 D.犯罪手段的非暴力性 E.犯罪行为方式的特定性√ 7.集群行为的特点有( )

A.自发性√ B.突发性 C.狂热性√ D.暴力性 E.非结构性√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凡是两个以上的犯罪人一起实施的犯罪就是群体犯罪。

( )2.群体犯罪心理是群体成员形成的适合于犯罪的群体氛围或共同的心理倾向。 ( )3.犯罪团伙是因犯罪而形成的。

( )4.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资源扩展的心态使传销蔓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四、简答题

1.由于听信谣言而产生的街头哄抢行为属于群体犯罪中的哪一类?简述此类犯罪产生的基本过程?集群犯罪

2.足球场暴力事件属于群体犯罪中的哪一类?此类犯罪有哪些特点?此类犯罪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哪些?集群犯罪;自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

第十二章 过失犯罪心理 一、填空题

1.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是 过失犯罪,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是 过失犯罪,两类过失犯罪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持 态度。

2.犯罪过失是一种 ,是一种 的心理态度。

3.疏忽大意的过失是 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 的过失。

4.不良心理品质是过失犯罪行为产生的 ,行动动机的异常是过失犯罪行为产生的 ,注意存在问题是过失犯罪行为产生的 。 二、选择题

1.关于过失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过失犯罪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B.犯罪过失不是罪过√

C.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无认识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

2.关于过失犯罪的动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我显示的动机易于引发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B.只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动机

C.只有消极动机,无积极动机 D.一种观点认为它有行为动机而无犯罪动机√

3.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区别有( )

A.犯罪心理结构的内容不同√ B.犯罪心理结构的形式不同√ C.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 D.对危害结果的认识不同 E.犯罪心理机制不同√

4.可能导致过失犯罪产生的主体外因素是( )

A.突发能见度较小的大雾天气√ B.使用过于尖端的高科技工具√ C.粗心、马虎的工作态度 D.他人的不良言论√ E.未经培训就上岗操作复杂机器√

10

5.可能造成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行为习惯是( )

A.卧床抽烟√ B.用危险的方法开玩笑√ C.超速开车 D.工作前认真检查机器设备 E.用粗暴方式管教孩子√

6.过失犯罪人与故意犯罪人一样都存在( )

A.犯罪动机 B.罪过√ C.刻意追求危害结果 D.粗心大意的性格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犯罪过失作为过失犯罪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与犯罪故意统称为罪过。 ( )2.注意存在问题是过失犯罪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

( )3.一种观点认为过失犯罪无犯罪动机,但存在行为动机。 ( )4.使用熟练工具不会导致过失犯罪。 四、简答题

1.造成过失犯罪产生的犯罪人自身的心理弱点有哪些?

2.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有哪些区别?

第十三章 变态犯罪心理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变态心理等同于“ ”、“ ”、“ ”;狭义的变态心理特指 。 2.变态心理辨别的标准有 标准、统计学标准、 标准、病因、症状标准。 二、选择题

1.通常所采用的辨别变态心理的标准有( )

A.经验标准√ B.社会适应标准√ C.统计学标准√ D.病因、症状标准√ E.道德伦理标准

2.变态心理犯罪者对其犯罪行为认识的类型包括( ) 全选 A.认罪服法型 B.屡教不改型 C.固执己见型 D.无动于衷型 E.不知所为型

3.关于人格障碍者的特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格有严重缺陷并对其缺乏自知和控制能力√ B.无辨认障碍,有控制障碍√

C.其病态症状一般到青年期才有明显表现 D.其病态症状通过医学治疗可以得到矫正 E.意识、智能良好,生活能自理√

4. 关于性变态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案一般都有预谋和计划√ B.作案手段残忍√

C.性变态犯罪人有自我保护能力√ D.性变态者肯定要产生性犯罪 E.作案有一定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并可能发展为系列性作案√

5.关于精神病人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动机模糊不清或离奇古怪√ B.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凶狠√ C.有自我保护能力 D.其犯罪自己可以控制 E.只单独作案√

6.关于变态心理犯罪,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变态心理犯罪者都不负刑事责任 B.只有精神病人的犯罪才是变态心理犯罪 C.性变态犯罪属于变态心理犯罪√ D.人格障碍者犯罪都负刑事责任

11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

( )1.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的分界线较为模糊。 ( )2.人格障碍者单独犯罪的少,共同犯罪的多。 ( )3.精神病人的犯罪往往是典型的冲动性行为。 ( )4.变态心理犯罪者都要负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

1.李某,男,1982年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2000年考取河南某高校计算机系,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随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在2002年5月12日毕业前最后一门课的考试过程中,因碍于情面将自己的试卷递给同学抄袭,结果被监考的刘老师发现,最终学校做出决定:对其试卷按零分处理。事后李某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懊悔,在痛苦的折磨中,度过在学校的最后两个月。看到其他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高兴地拿到了毕业证,而自己这个在他人眼中的优等生却只能拿结业证,李某在深深自责的同时,也渐渐对刘老师产生了仇恨。随着离校日期的邻近,仇恨的种子在李某心里开始生根发芽。李某固执地认为,是刘老师故意和自己作对,不让自己毕业。“既然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想过好日子。”李某常常在背地里咬牙切齿地对自己说。最终他决定报复刘老师。他到某化学商店以自己是在校大学生需要做实验为由花10元钱购买了两瓶共计500毫升浓硫酸。2002年7月4日下午,李某用浓硫酸将刘老师和另外一位在办理离校手续时没有满足其非分要求的副校长严重烧伤,而且失去理智的李某还将在场的一位同学轻度烧伤。最终李某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刑。据李某的父亲讲,李某是独生子,家人对其过分偏爱,在日常生活中从未让他受过任何挫折,造成他心胸狭隘,性格孤僻。

根据以上案情分析:

(1)从犯罪动机角度分析,李某的犯罪属于哪种类型?(2分)李某犯罪行为特征有哪些?(3分)

(2)影响李某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有哪些?(5分) (3)李某的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5分) (1)情绪型犯罪(挫折情绪状态下的犯罪)。 行为特征:情绪性、隐蔽性(预谋性)、残暴性(凶残性)

(2)主体因素可从需要、认识、情绪、意志、法律意识、挫折耐受力差等方面分析。 (3)需要得不到满足(拿到毕业证才能找到好工作,但帮助同学作弊被抓,只能拿结业证,因而影响前程)——李某把不能拿到毕业证的责任推到找他作弊的老师身上,对老师产生仇恨,自己无法控制——产生报复刘老师的想法(即产生犯罪意向)并形成报复刘老师的动机(即产生犯罪动机)——随后作出犯罪的决定,要用浓硫酸去伤害刘老师。到化学商店以做实验为名购买浓硫酸两瓶,做好犯罪准备——在办理离校手续的现场,借老师们现场办公的机会实施犯罪行为

2.某青年高中毕业后连续三年高考落榜,后被分配到某高校当锅炉工,他对此工作不满意,满腹牢骚,工作掉以轻心,不负责任。一次烧锅炉时,既没有加水,也没打开阀门,就推上电闸,“呼呼”地烧起来,结果锅炉爆炸。他因此而被批判刑。

请分析:

(1)从心理状态角度分析,该案例属于哪种类型的犯罪?为什么(4分) (2)根据案情分析导致该犯犯罪的主体心理因素。(4分)

(1)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因为该青年对工作没有责任心,干活太粗心,烧锅炉既不加水,也不打开阀门,就推上电闸烧水,因此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12

(2)心理原因:①不负责任的态度;②注意不集中;③心不在焉;④粗心;⑤对工作轻视,没有养成好的职业习惯,只形成“推上电闸”一种习惯性动作。

3.山西某研究所管道修理工刘某,32岁,心地狭窄,嫉妒心强。因为他住的楼内都是些教授、讲师,他总觉得自己是个“烂工人”,很不自在。某日某副教授在楼梯上与刘某擦肩而过没有跟他打招呼,刘某就认为对方看不起他,便写一封匿名信进行谩骂;一次,他听说自己的一位朋友要调回山西大学工作,出于嫉妒心理,他向多个部门寄出8封匿名信,诬蔑这位朋友“流氓成性,盗窃成性,名声很臭”等,使这位朋友没能调成工作;他听说某中年教师可能被提升为某系党总支书记,嫉妒得寝食不安,遂又发出4封诽谤信,搅得人全家不得安宁;他得知山西大学某青年女教师与男友正在热恋中,便给双方及其单位领导写了9封诽谤双方为“大流氓”、“大破鞋”的信,致使双方发生争吵并陷入苦恼之中……总之,刘某见谁不顺眼,就将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屠刀”插进谁的胸膛,以致最终自己触犯刑律。

根据以上案情分析:

(1)刘某的人格类型(3分) (2)刘某的犯罪心理特征(5分)

(1)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刘某在强烈嫉妒心理的作用下发出各种匿名信诽谤他人,说明其控制能力有问题而辨认能力基本完好,因此刘某应该是人格障碍者;刘某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因此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2)犯罪心理特征:①主观固执;②敏感多疑;③心胸狭隘;④报复心强;⑤嫉妒心强烈而无法自控,攻击冲动。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