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①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回乐烽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⑥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⑦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⑻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⑼孔子教育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他说:“ , 。”
2.下列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镶嵌(xiāng) 肌肤(fū) 譬如(bǐ) 咄咄逼人(duō) 冥思暇想 ....B.吝啬(lìng) 煎熬(áo) 沉寂(jì) 花团锦簇(jǐn) 人迹罕至 ....C. 诀别(jué) 桑椹(shèn) 蟋蟀(shuài) 倾盆大雨(qīng)忍俊不禁 ....D.锡箔(bó) 分歧(qí) 盔甲(kuī) 踉踉跄跄(qiàng) 人声顶沸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4分)
任何人都会对冰冷、强硬的要求产生____ ,像“严禁酒后驾车”就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____。像最近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其中用到了“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的元素,就美观、大方,装饰了城市,发扬了民族文化。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 (抵触、抵制) B (沁人心脾、深入人心)
(2)划线句是病句,请修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寿镜吾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他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
1
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中,“济南”“秀气”....分别是名词、动词。
5.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长妈妈睡觉在床上摆“大”字,将“我”弄得晚上睡不好觉。 B.“我”想去五猖会看“无常”,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我感到很痛苦。 C.“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这是陈莲河给父亲开的药方。
D.衍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手饰卖钱并散布谣言。 二、文言诗文阅读(16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6.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划两处)(2分) ⑴左将 军 王 凝 之妻 也。
⑵琼 大 惊 即 以 其 言 应 诏 而 深 奇 爱 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A.俄而雪骤( ) B.未若柳絮因风起( ) ..C.为魏郡太守( ) D.即以其言应诏(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二.诗歌鉴赏。(6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
9.诗中诗人借用哪些形象来表达情感的?(3分)
10.“月亮”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年份 所占比例 调查内容 不喜欢阅读 喜阅读纸质书籍 欢用手机、电脑 阅阅读 读 2015年 42% 20% 38% 2016年 32% 23% 45% 2017年 20% 24% 56% 该表格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11、关于学生阅读状况的两条主要信息。
① ②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各题。(24分)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怀念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
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
3
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蹚,便用笔去找。”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
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12.试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6分)
13.请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4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14.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6分)
15.细读全文,联系拓展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史铁生《病隙碎笔》
请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名著阅读(10分)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B.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C.---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6.这三段文字分别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三篇文章? A B C
17.这三段文字分别是哪三件事产生的影响,简要概括。
A B C 18分别说说这三件事对作者产生的不同影响
A B C 六、作文(60+3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花开,看着艳丽的花朵在你的眼前绽放,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以《花开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5
地名或班级名;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 略 2. C
3.(1)A 抵触 B深入人心
(2)装饰了城市,弘扬了民族文化。 4.D 5.B
6.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
⑴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⑵琼大惊\\ 即以其言应诏 \\而深奇爱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A.俄而雪骤( 急 ) B.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乘 ) ..C.为魏郡太守( 担任、做 ) D.即以其言应诏( 回应、回答 ) ..8.
(1)(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
9、
1.杨花、子规、月亮、春风。(写出三个即可满分)
2.诗人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1、
①这所学校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不喜欢阅读的学生逐年减少) ②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
12.这段文字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思。
13.(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史铁生通过他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照亮我们日益颓废的心灵世界,使人反省、振作。
14.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 ①与读者分享的真切的心灵感悟。②从自身经历出发,升华出的对心灵的真正探索与诘问。③追索人的价值和光辉。④豁达的人生态度。
6
15.细读全文,联系拓展材料,回答问题。
①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②我们不仅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点亮别人的心灵。(举例要扣住这两点作答)
16.
A.《阿长与<山海经>》 B.《五猖会》 C.《藤野先生》
17.
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
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 C.我在讲堂里观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 18.
A.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
B.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C.离开仙台回国,弃医从文。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