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太阳》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和特点:远、大、会发光发热,以及它和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二是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先扶后放,适当点拨,培养能力。 课 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谜语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 哪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出示课题。(齐读)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视频播放:《后羿射日》)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翘舌音:氏、兽、殖、蔬;平舌音:存的发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chuán(传说、传递) dōu(都有、都是) 传 都
zhuàn(自传、水浒传) dū(首都、都市)
chà(差不多) piào(漂亮)
差 chā(差错、差数) 漂
chāi(出差) piāo(漂浮) 3、指名抽读课文。
4、听课文朗读,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三、合作探究
1、自由读1——3自然段, 想一想,划一划: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3、小组展示:
(1)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2)大:130万个地球。
(3)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出示关联词练习: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四、归纳整理
1、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2、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五、课堂检测
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列数字:这些树真高,( )。 作比较:这些树真高,( )。 打比方:这些树真高,( )。 举例子:这些树真高,(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远、大、热) 2.教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太阳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2.小组交流:根据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3.交流汇报。 生展示:
(1)课件出示“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动植物需要太阳)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需要太阳)
(2)课件出示自然现象的变化图,说说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 (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3)“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能预防、治疗疾病)
4.师总结“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