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由活动的乐园-中班幼儿餐后活动案例
幼儿自由活动的乐园——中班幼儿餐后活动案例
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在所有的幼儿园都基本类似。但是由于观念以及安排和处理的不同,它们给予幼儿的空间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虽然不是那么明显外露,却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因为它体现了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能否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创设有家庭氛围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个性的发展,并能更加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实录一:每天中午孩子们在午餐后会聚在一起看一会儿录像,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管着小朋友的纪律,并不时说:某某小朋友不要说话,某某小朋友不要打闹。但是没过一会儿我发现小朋友又在讲话、打闹。
思考:
要求如果体现为强制,只会引起幼儿的反抗、阳奉阴违或者奴隶般的服从。但是,如果我们是以尊重为出发点,那么,试想一定会有积极的效果。
同时幼儿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1、是不是每一个幼儿都爱看电视,
2、如果在家中孩子们吃完饭后会干什么呢,
中班的孩子,目的性通常都是不太强,他们一般不会在一件事情上坚持长时间的注意,而且也比较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无关因素的影响。如果纯粹出于教育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当尽量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尽量排除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这样的一个过渡环节,我们就要重视他们的兴趣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幼儿即时的兴趣比教师的安排组织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因为当教师的行为是强制、不合理的时候,幼儿兴趣的变化意味着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行为。
(于是决定第一次调整餐后活动。)
实录二:教师进行第一次的调整:试了解孩子“在餐后最想玩什么”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有11名幼儿喜欢看电视,有16名幼儿喜欢玩积木,有1个小朋友喜欢画画,有3名幼儿喜欢做手工,5名幼儿喜欢做橡皮泥。从而更加说明了对餐后活动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于是,我们就按照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教室里自由玩玩具或随意活动(玩积木、看电视、走飞行棋、画画、玩橡皮泥)。但是尝试了一周后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的速度快了许多,并且也玩得较为尽兴,但是他们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玩橡皮泥,却不知道玩好后应把玩具放回原处,所以教室里乱糟糟,玩具到处都是。还有部分幼儿由于别的孩子在放VCD转移了注意力,吃饭的速度反而慢了许多。
思考:
有时侯教师对于幼儿意愿的尊重,是充满着憧憬的,认为尊重与否都不会有什么特别
的危害,幼儿也会养成很好的习惯,而且通常幼儿的意愿和选择完全没有什么依据和道理可讲。幼儿在受到尊重,在可以随意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是轻松、快乐的。此时教师的尊重,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幼儿的情绪愉快将规则降到必须的最低限度,将那些纯粹为了纪律本身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律取消,但是尊重如果变为迁就,只会引起幼儿对教师的轻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通常各个环节的细节安排都具有制度性、常规性的特征,各个环节的细节安排都体现了尊重和要求二者的结合。我们必须按照尊重的精神,将制度还原为心理的需求,追溯幼儿行为的规律特点。
(于是决定进行第二次调整。)
实录三:教师进行第二次调整:
教师决定对三部分幼儿进行分组谈话:
1、教师针对那些由于受他人影响而饭吃得更慢的幼儿进行谈话:
师:你这几天饭吃得快吗,为什么,
方健宇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小朋友饭一吃好就放VCD,声音太吵,所以我的饭就吃得慢了。
郑浩宇委屈地说:小朋友玩玩具的声音太响了,烦死我了,我饭都不想吃了。
2、教师针对那些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特意让这些孩子在餐后活动后整理教室 并请这些孩子进行观察:
师:你玩了什么,你们发现你们玩好后教室怎么样了(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吴柄宏说:我玩了橡皮泥,又玩了积木,我很开心。
赵存鑫开始反省:我们的教室很乱。
师:为什么我们的教室很乱,(教师请幼儿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原先还有一部分在讲话但是听到我提出的问题就静了下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就说了:“某某小朋友玩好积木后,没有把积木整好,就去玩飞行棋。”
我再次问孩子:你是不是跟他们一样呢,孩子们都低下了头。
教师再次引导:我们可以想一个什么办法既可以玩好几种玩具,又可以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通过教师和幼儿一起协商后得出结果:
小朋友既能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又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
3、对喜欢看VCD的11个小朋友,进行第二次调查:你除了看电视外还喜欢干什么,
征求他们的同意后先请他们进行别的自由活动,等多数小朋友吃完饭后,再看电视。
这样经过老师和幼儿之间的协商后,尝试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但吃饭速度快了,教室里的气氛也变得宽松了、温馨了,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争执少了,老师的干预也少了。
思考:
教师只有不断地根据幼儿的即时反应,调整措施,才可能满足幼儿临时出现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意愿的需要,而教师的这种行为就是尊重。这里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教师对于幼儿的信任——相信幼儿是一个具有理性的、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最有利于自己从而也有利于集体的行动的个体;它既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种天然而或许不免幼稚的心理的尊重;更包含了一种及其可贵的耐心——对于幼儿的需求的耐心和对于自己情绪的耐心。其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会造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在平等基础上体现了真正的尊重和民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