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冯真真
民族唱法起源于我国民间,是由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民间,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形式上多种多样,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广大人群中已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艺术生活的丰富与欣赏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但运用真声较多,声音听起来尖锐发紧,高音又难以上去,为了解决这些歌唱弊端,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很多演唱者大胆借鉴和吸收了大量西洋美声演唱艺术的科学发声方法。美声唱法是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其特点是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圆滑匀净。民族唱法在借鉴了美声演唱艺术方法后,形成一种民族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的民族演唱艺术,我们称之为民族新唱法,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喜爱。
那么如何既能将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发声理论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里,又能不失民歌本身的特点和韵味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借鉴美声唱法混合共鸣的理论。
美声唱法运用的是混合共鸣,但民族唱法运用的则是局部共鸣,那么运用混合共鸣对唱歌有什么帮助呢?它便于歌唱中音色和音区的统一。我们都知道歌唱的共鸣共分为胸腔、口腔、咽腔、头腔和鼻腔五个部分,如果单一的运用某一器官来歌唱,出来的声音是不完美的:如单一运用口腔,出来的声音大都是真声;如单一运用头腔,出来的声音大都是假声,没有真假声混合的音色演唱出来都是不统一的,真声太直白,假声又太虚,所以混合共鸣的理论就是把这些音色合成一种音色,无论是中低音区还是高音区,都能够保持声音的圆润,而各共鸣的比例也会随着音高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改变音色不统一的现象。我们在歌唱中又通常把音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中声和高声区,同样在三个声区中运用共鸣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中低音区要带入高声区的共鸣色彩,这样也可以为进入高声区做准备,在高声区同样也要加入中低声区的共鸣色彩,这样可以使高声区更加坚实,使声区得到统一。这样在演唱作品时,音色和音区的转换时就不会有太大差异,还会使音色更加美化,也大大的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二、要借鉴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的技巧。
传统民族声乐强调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但传统民族唱法在吐字咬字上,口型比较扁,基本都是横向拉开,牙关开得比较小,嘴巴张开都是扁圆形,声音出来单薄,音量不够大,高音唱起来尖、紧、没有弹性。相较之下,美声唱法则没有这种缺陷,其吐字咬字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科学方法。意大利语元音是a、e、i、o、u,其实意大利语和汉语也有许多相近之处,所以在演唱民族作品,咬字吐字时可以尽量往意大利的五个元音上靠,来弥补中国民族唱法咬字吐字的缺陷。在训练与演唱过程中注意前与后的结合、横与竖的结合、松与紧的结合,打开大牙关,打开口腔,使字头发出后快速到达能够发出音响的元音位置,加大共鸣、美化声音。当遇到闭口音时,也尽量采用开口音唱法,尽量使发音统一在一个稳定的地方,一旦掌握了闭口母音开口唱的方法,其他有关吐字咬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歌唱者还要借鉴美声唱法的口型,在演唱时要积极抬起笑肌,露出
上牙,这样有利于声区的统一和声音的圆润甜美。
三、个人在民族声乐中运用美声唱法的体会。
我在学习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就借鉴了美声唱法,例如在演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由于我演唱时喉咙容易紧张,演唱这种音域偏高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演唱时我就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和咬字技巧,这样唱起来轻松、不费力,而且也保持了歌曲本身轻巧、高远的特点。例如《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的音域跨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演唱时我会注意头腔、胸腔和口腔三个声区的转换,避免真声和假声发声法的弊端,在开始部分的低音演唱时混上假声,听起来就不会像完全真声那样笨重;高音部分也不要完全用假声,那样听起来会虚沓、暗淡。演唱过程中混合声如果掌握得好,可以把低音的色彩带到高音,同时把高音的色彩带到低音,使得声音听起来既有真声的明亮、结实,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的声音。例如《春天的芭蕾》这首作品,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在中低声区的,但是在进入副歌部分后,基本是全都在高声区的,所以演唱这首作品时也要借鉴美声中的混合共鸣的方法,但是要以民族唱法清脆明亮的声音特点为主,中低声时要带入高声区的共鸣色彩,腔体打开的不要太大,喉头的位置也不能放得过低,以半打哈欠的的状态,打开喉咙,充分放松下巴,共鸣也要以口腔、咽腔为主,同样把头腔作为共鸣的焦点,腔体的运用以上部共鸣为主。这样在进入歌曲高声区时不仅可以使声音不失明亮、清脆、集中的特点,而且还可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从而使声音的灵活性增强。同时,由于打开了喉咙、放松了下巴,又为中低音区获得松弛的胸腔共鸣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还使声音松弛、流畅、富于弹性。
通过这几年在民族声乐中大量应用美声唱法,我觉得自己的演唱能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要想把民族声乐学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演唱方法,还要注意歌唱的情感、韵味等多个方面。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我应该多参与实践、善于总
结,在实践过程中去追寻正确的演唱方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