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八章 茅 盾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八章 茅 盾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茅盾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 教学方法:

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 本章重点:

着重掌握《幻灭三部曲》、《子夜》等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 本章的难点:

1、《幻灭三部曲》的承接性。 2、《子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 茅盾生平与文学创作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其他短篇小说创作

第一节 茅盾生平与文学创作

茅盾(1896——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名还有佩韦、方壁、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创作道路(五个)

1、创作准备期(1919-1927)

五四运动时期,茅盾便以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拥护和参加者的姿态为之呐喊和助威。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茅盾不仅编辑了大量的¡°新潮小说¡±,而且还从理论上予以支持。茅盾这一时期还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对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尤为注重。茅盾还是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

革命知识分子之一。从1925年到1927年,他一直处在革命运动的漩涡中心,他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这一段丰富的政治生活,为他今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2、创作发轫期(1927——1932)

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给中国许多思想上没有足够准备的革命知识分子带来了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茅盾正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经历了几番痛苦的精神斗争后,在一种极为痛苦的矛盾心境中转入勒令创作活动。从1927年秋至1928年6月,茅盾很快地完成了三部曲《蚀》。1930年冬,茅盾开始写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和《三人行》。 3、创作的鼎盛期(1932——1937)

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接着出现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则更是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强大的创作生命力。

4、抗战时期的创作(1937——1949)

抗战爆发后,至1938年底,茅盾创作了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散文集《炮火的洗礼》。1939年至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5年写了剧本《清明前后》。

5、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锐减(1949——1981)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长。他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是文学活动撰写大量的文学评论,奖掖和扶持新人。1979年11月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茅盾当选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第二节 《蚀》(1927.9-1928.6)

这是一部反映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真实心态的深刻之作,其中对革命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描摹是当时的许多作品所不能及的。它有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幻灭》、《动摇》、《追求》,各自独立成篇,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整个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 一 《幻灭》

主题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茅盾语) Ø静女士的形象

在《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小说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就在充满母爱的恬静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因此她把“革命”看作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事情,然而每每一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就给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幻灭”。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上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于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炼,而非罗曼蒂克式的理想的胜利。 二 《动摇》

主题:“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茅盾语)

《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茅盾认为“小说的功效在原来在借部分以暗示全体”。

Ø人物形象 1、方罗兰

作品以较大的场面反映了那一时期政治风云变幻中的各色人等,但着墨最多、描写得最好的是主人公方罗兰。

(1)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身为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县党部委员兼商民部长,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出软弱和动摇。对革命势力打击不力,阶级立场不分,宽大中和的儒家思想,构成了方罗兰“动摇”妥协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性格内核。

(2)方罗兰在爱情上也充分显示了其“动摇”的本性。一方面他被温柔娴慧具有传统美德的结发之妻陆梅丽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经不住浪漫风流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女性孙舞阳的性感诱惑。 2、胡国光

胡国光混进革命阵营,却以极“左”的面貌出现,从而破坏共产党的声誉,破坏革命,然后本相毕露,血腥镇压革命,胡国光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形象,茅盾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文学史上颇具艺术性的的性格典型。

三 《追求》

主题“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为最后之追求”(茅盾语)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白色恐怖下,他们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悲观、颓废、

失望是他们流行的心理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又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Ø 人物形象 1、张曼青

这个曾经受过大革命风暴洗礼的战士,在失望中还企图以教育救国的方式来拯救下一代,他认为自己这一代人是无望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他的所谓救国梦被黑暗的现实无情地摧毁,从失败到沉沦是他必然的归宿。 2、章秋柳

章秋柳是《追求》中描写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女性形象,他在精神上受到折磨,采取的是一条病态的反抗道路,她以“颓废的冲动”来寻欢作乐,满足感官上的刺激,以次来报复黑暗的现实。

在时代阴影的笼罩下,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病态的 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而消极地寻觅、追求新的出路,然而《追求》中的追求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蚀》的艺术特点

《蚀》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是主观的),就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再现与表现相融合的形式技巧,茅盾自己称之为¡°狂乱的混合物¡±。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老老实实地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相当逼真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动荡、革命运动的起伏,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但是,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现实时,部分采用了现代派的技巧和手法,尤其是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段和多重视角的表现方法,使得《蚀》的心理描写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局限,更为深刻、逼真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时代病的多种根源。

第三节 《子夜》

茅盾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小说家,他接过五四时期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加以发展,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擅长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剖析,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中突现人物性格的创作手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

主流,以他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长篇小说《子夜》就是其代表作,不仅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正如瞿秋白所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一 创作和发表时间

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5日,共十九章。1933年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 二 思想内容

《子夜》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产阶级和金融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线,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三 人物形象 1、吴荪甫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 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想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资本,过人的胆略、智谋和手段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王国, 其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2)具有个性的两重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经常会显示出软弱、颓唐、空虚的一面。

(3)具有封建性,既独断专横又孤立无援。吴荪甫出身于封建大地主家庭,不能完全摆脱与封建家庭、封建意识千丝万缕的联系:

1、这种封建性突出表现在他对他的亲人、仆人、部下以至工人的封建专断性质上,表现在对农民的剥削上,专横而粗暴、冷漠而严厉,使他在和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的地位。

2、在封建文化长期沉浸的中国,吴荪甫本人又是封建性的受害者,长期的封建文化沉积,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困扰,这是《子夜》极为深刻、极为发人深省的艺术发现。

Ø吴荪甫失败的原因

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缺乏一个有力的政府,生不逢时,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缺乏现代的管理人才。工人罢工的势头非常汹涌,而吴荪甫所任用的干将、工头等,除了屠维岳外,却大都缺乏现代管理才能,只会勾心斗角。吴荪甫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胆识和计谋,而是因为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等等,种种因素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失败。

2、赵伯韬

赵伯韬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四 艺术特点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子夜》小说以吴荪甫在事业上的奋斗为主线,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并拼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

(二)结构恢宏、严谨。

《子夜》在结构上宏大缜密,可以说臻于完美。虽然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多个人物)、线索纷繁、矛盾复杂,场面广阔,但情节发展却十分紧凑,时间跨度虽然仅仅三个月,字数不足50万字,却几乎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波澜起伏而叙述有条不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吴荪甫把相互关连的“三条火线”联结在这里一起。即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 2、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

3、精心设计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第一章写的是吴老太爷来到上海而猝死的故事,以吴老太爷的猝死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同时开始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所在。整个结构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缜密而清晰。

(三)把人物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突出了其形象的丰富性。

作品中的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下: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裕华丝厂的工人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 陈君宜等)的关系。

(四)成功地创造了资本家的群像。

五四以来,资本家的形象虽然也曾在某些作品中零星地出现,但是作为既能体现这一阶级的共同本质,又具有各种互补性差异的资本家群像却是第一次出现在《子夜》里。

第四节 其他短篇小说创作

茅盾在《蚀》三部曲创作的同时, 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20年代末到30年代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野蔷薇》(1929)、《宿莽》(1931)、《春蚕》(1933)和《泡沫》(1936)等。

到了30年代,茅盾推出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这不论在茅盾的创作中,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

《林家铺子》

一 创作和发表时间

完成于1932年6月18日,发表在《申报月刊》创刊号。 二 思想内容

《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实际上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穷苦贫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悲惨命运的根源。 三 林老板形象

林老板是一个熟谙生意经的老实本分的小商人,他的特性是:精明而不强悍,能干而不懦弱。

1、作为一个商人,他目光短浅,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时,一心只顾自己的“做生意、度难关”。作家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写商人的“两重性”,而是要写出 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小商人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谈”的逆境中,又被敲诈勒索搞得倾家荡产的惨苦的结局,将主要矛头指向国民党党棍官僚为代表的罪魁祸首,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林老板不仅无法“惟利是图”,而且还在做“无利可图”,甚至“牺牲血本”的生意。

2、作者还着重写他的剜肉补疮、饮鸩止渴的窘况。“出逃”是林老板在万般无奈中的一种微弱的反抗形式,但他出走时没有将心放在朱三太、张寡妇等穷苦人身上,这是不可取的,尽管他以后也会被迫走入他们这一大群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