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时代”微特征探析

“微时代”微特征探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传媒研究2015年第2期 “微时代"微特征探析 李延生 (上海党校第一分校,上海201713) f摘要1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微时代”的:k. ̄C-g-.T,信息更新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越来越广,信息应用越来越普及。本文重点探析了” 微时代”的典型特征.即传播信息的简洁性、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传播主体的个体性和传播内容的碎片性。 【关键词】微时代;微特征 当前,人类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活动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 有的””。随着网络和数字信息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 类的传播活动已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 2009年,”微时代“的概念阐述已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以信 够及时对话,实现决策参与和信息交流,进而成为传播活动的主 体.这呈现出的就是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的传播特征,传播的 长尾效果因此得以更加明显。 三、传播主体的个体性 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图 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 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时代。当前 以微博、微信、微云、微视、微电影、微课程、微学习等为主要手段 的微时代,使得信息更新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越来越广,信息应 用越来越普及.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独具魅力的”微时代”。 ”微时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推进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其典型特征表现如下。 一、传播信息的简洁性 ”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就体现在”微”字上.微的含义可以概括 为两点:一个是相对于宏观和整体来说。它体现在对它的分化和 细化,另一个是相对于组合和规范来说。它体现在对它的个人化 和个性化。它起始于微博。即用140字左右的字数来描述事务,从 而使我们的阅读进入了“微时代”,其典型特征就是:传播内容简 短而精炼,传播信息快速而海量。通过140字的豆腐块式的文章, 人们发觉到,仅仅通过100多字就能够实现传播交流信息甚至情 感沟通,这里面的简洁性让人们完全能够接受。此外,从网络转 变的过程来看,它也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 同时,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而更便 捷、更快速,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 更加琐碎,这时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就会选择在间歇性的时间、 或零散性的时间,以及可能是无聊时的时间来进行。这就决定了信 息接收者们不会选择接收大篇幅的信息,最好是短平快的东西。 此外,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 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的是”快餐式”的信息消费内容,没有耐心 和精力接受内容较长的信息。因此。传播的内容必须简洁明快. 让受众易于接受。 二、传播方式的便捷性 ‘”微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原先人与人 之间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流动的传播模式所取代。随着物联网的 快速发展,传播源将应用于各种新型传播载体上,这些载体兼具 体积小,容量大,携带方便等特征,使得人们的信息接收终端种 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使得传播活动的范 围得到极大拓展,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 或是电子纸,而是进一步突破时空的。 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传播者者与接受者之间界限 不再明显,而是变得模糊,它将人与人的传播、群体之间的传播 和大众之间的传播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传 播方式,实现了点对点、点带面、面对面的新型传播模式。有时你 是一个传播者,有时你是一个接受者。而很多时候你同时是一个 传播者兼接受者,在边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边传播信息。信息也 不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而是呈现出网状结构和双向结 构,一条热点的信息可以在瞬间受到成千上万人的关注和转发. 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及时、高速、大范围传播。其影响 远超以往任何传播平台。因此,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 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这样传播者之间就在线上完成 了信息的传播、交流与互动。此外,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 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人与人之间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终端平台能 在”微时代”,由于其超越了传统媒体真正实现了”全时传 播”、”迅即传播”和”超时空传播”,从而使得传播彻底实现了时空 脱域、时空压缩和时空差异。因此,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意义上 的时空和地域的,传播主体的个性化愈加鲜明。人人都处在 有麦克风的开放式话语平台上,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 社,都享有充分的自主与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权利诉求。作为 微民的每一个人。可以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人手,发出微小的声 音,也可以转发别人的信息,实现及时的互动交流和分享,更可 以随时随地地通过各种微媒体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得 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从之前的”被时代”进人了当前的”我时代”, 人们的自我表现欲可以尽情得到释放。 同时,作为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传播者和解释者,每 个传播者在信源源的选取、话题的核心论争和叙事风格与框架 的构建方面.都可以随心所欲。保持一定的性与自主性。因 此,每个传播主体的经历生活、感悟人生、成长之路、情感世界、 价值判断等都可以通过微平台等以”独语”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个体也可以自主发表言论陈述自身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的剖析、见解与想法,从而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 的价值判断,维护自己的个性特质。最大程度地享受”关注”和”被 关注”带来的乐趣。 四、传播内容的碎片性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 的碎片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已经潜移默化 的占据着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系统,其影响也也越来越广泛。 传播内容的碎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式的碎片 性,即形式的多种多样。二是内容的碎片性,传播的内容本身只 有不到140字,只言片语、表情符号都可以,同时公众可以任意选 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方面面以及闲言碎语的唠叨和琐碎的生活细节均可,也可以自 己提出议题,这些都不受。三是意义表达的碎片性。当今处 于多元化时代,微媒体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进一步消解了对信 息的控制权。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自精英至草根阶层, 意见的表达自由通畅,用户不同的声音在这些平台上竞相涌流。 同时微媒体上的意见表达作为相互平等的信息发布主体则在可 观上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使得不可能让某个信息发布者去 领导或者管理他的”追随者”。 参考文献: [11李炎芳,郭明飞,杨磊.微时代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及其治理fM1. 江西社会科学,2014,(6). [2]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J]. 今传媒,2012,(1). [3】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 科学家,2014,(1). [4]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 『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作者简介:李延生(1981一),男,上海党校第一分校 讲师,研究方向:N-想政治教育。 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