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第二中学 赵颖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节《信处及其特技》
学生分析:这是学生上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同,初中也有部分同学没有学分信息技术课,当然涉足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偏少,课中的很多专业名词一时难以理解,再加上又没有课本,故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小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信息的概念2.信息的特征 教学目标:掌握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播放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前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内容,引出信息。
播放PPT中的图,进行引入今天的课程,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进行提问回答,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
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然后播放PPT引出专家学者给出的信息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是指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通过这些让同学们知道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要素。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怎样理解这句话,我通过一个粉笔盒的变化来让同学们理解。
通过同学们的举例让同学们明白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引出信息的特征之一,载体的依附性。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
做一个传话的游戏,让学生自主讨论信息的其它特征 分组传话“选择是一种智慧,被选择是一种荣耀”
根据传的结果,同学们踊跃回答从游戏中得到的结果 生1:传递性 生2:真假性 生3:共享性 生4:不确定性 生·····
播放PPT
让同学们对照信息的其它特征进行比较
传递性 共享性 价值性 真伪性 时效性 依附性
传递性(课件展示)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举例:生:新闻联播、网络···· 信息可以共享(课件展示)
通过提问:两个人交换手中的苹果,结果是怎样 生:还是一个人一个苹果 两个人交换所掌握的一份信息 生:两份信息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课件展示)
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思考: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生:外敌入侵
价值性(课件展示)
信息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但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信息只有利用后才能体现出价值) 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分析总结:
(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信息的时效性(课件展示)
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天气预报、通知、招聘信息等。 生:学校的通知 生:股票信息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信息的真伪性(课件展示)
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信息具有真伪性。 生:手机中的中奖信息 生: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如视频等
师:所以大家要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仔细的去辨别我们收到的看到的一些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总结:信息的特征 作业(课件展示) 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