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物体的面的边线,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周长。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周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部分实物等。 [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法。
2.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有一天,小蚂蚁捡到了一片树叶,它把树叶当作运动场来跑步,同学们想看看小蚂蚁是怎么样跑步的吗?(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
爬一周)
师:刚才小蚂蚁跑的路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生1:跑了一圈。生2:沿边线跑。生3: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了一周。
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边线。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周长”
1、描一描、摸一摸
(1)描一描蚂蚁跑过的路线(强调从哪起描,到哪,紧挨着树叶的边缘描。);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3)摸一摸课桌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5)举例子教室内还有哪些有周长的物体?
师:我们生活里还有许多物品都有周长,老师把这些物体拍成照片同学们能否找到它们的周长呢? 课件展示:课本44页的描一描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台前展示,生生之间互评。(进一步强调沿着边线描一圈)。
摸一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还有周长?你可以边说边指。
生1: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生2:平行四边形一周的长度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生3:圆形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 生4:梯形一周的长度是梯形的周长。 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三、实践操作
师: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一些图形朋友,你们看都有谁? (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
说一说: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要注意什么?测量所需的工具、测量方法。
1.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小结:看来在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时,只需要测量出围成这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再计算出它们的总和就行。
2.比一比。(课件展示P45第三题)
生1:台前展示。其他提出问题。 师:引导完善。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