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4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1.25 No.4 2008年11月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s) Nov.,2008 浅谈教育现代化 于冬亮 严 丹 (江苏教育学院物理系,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 回顾了教育现代化的提出,说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分析了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阐述了在推进区域教育现 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 关键词 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区域教育现代化 本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有利地位,都采取了许多重要 的措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实施教育改革.每个国家都清醒地认识到,本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 争,人才是要靠教育培养的,归根结底未来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谁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谁就占据优势,掌 握主动权,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要潮流.教育现代化就是 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教育的所有部门,将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 逐步提高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竞争与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的人才的过程….我们回顾了 教育现代化的提出,说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分析了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阐述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消除“人民教育人民 办”的思想;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育发展的保障;坚持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1 教育现代化的提出 早在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可以在不很长的时间内,把我们的国家建 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一定可以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实现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号召——‘我们将 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J.1963年1月29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 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j.周恩来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 出了若干思想和主张,尤其是他深刻地阐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应体现出的特点:人民性、民族性,、终身性和国际性 』.1983年9 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J.从而启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施.1993 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把“实施教育的现代化”作为我国21世纪初教育发展的总目标.1995年5月《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教育现代化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J.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 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活动 .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 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方面.教育现代化是适应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教育,它必须以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为基础,同时又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相协调、相适应.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现代化包括物质、制度与价值三个层次,即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 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这是目前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一般认识. 2.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教育内容是核 lf,,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 理是保证.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等.就现在的教师观而言,提倡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 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必须站到学生中问,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例如现在的中学物理经常有STS方 一93— 面的内容介绍,STS指科学、技术和社会,也就是说现在中学物理课本的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讲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研究这一章时,就有一个介绍速度与社会发展的片段,以人类自发明木轮车到制成时速500km/h的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简单 说明交通工具的改变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并以此说明速度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课本上有一些专门的栏目,如“说一说”, 给一个物理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这也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体 现. 2.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证.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多媒体和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从而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例如 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做一些简单的动画来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用示意图表示匀速直线 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方向,使学生加深对线速度方向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谓的网络课程,就是教师利用网络给学 生上课,学生面对屏幕听课,可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有所不同,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 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关键.由于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造就一支 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积极 参与研究在实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新问题,不断丰富知识,博采众长,加快自身素质的现代化.教师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 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管理主要是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内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各类学校的 内部管理.随着教育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进行自主决策,实施灵活的管理机制;建立自我调整,自 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校长和学校代表组成的学校管理委员会,要定期讨论学校教育教学及学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使 学校与社会互相参与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2.6教学设备及设施的现代化 教学设备和设施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教育本身的发展已经要求教学设备和设施必须现代化,而经济的发展 又为教学设备和设施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学校的建筑面积、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布局必须规范;教学的仪器设 备、图书资料必须达标;学校的教育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使教职工的经济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学校要有课外活动室、勤工俭学基 地、科教园、植物园等必要的辅助场所. 3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进行的教育现代化,必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周恩来同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从中国实际出 发,论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人民性、民族性、终身性和国际性.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有: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 7 J.这些特征是人们对教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即 现代化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品质的憧憬,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预测性,也是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在实现教育 现代化的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主要有教育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继承性、开放性;教育活动的生产 性、终身性;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 同经济、社会现代化一样,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教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一种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势, 更是一种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教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因此,我们所 说的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以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状态为参照体系的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 的,朝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加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 化建设,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全面实现代化就包含了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为全面实现 现代化而服务的,教育现代化应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既要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充分运用世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又要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服务,而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尽早实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 4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 区域教育现代化一般指一个国家内部某个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策略.江苏、上海等 省、市提出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以县(市、区)为单元推进教育现代化,制定了县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和相应的 评估标准,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对苏南3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 一94— 提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地区,其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仅是本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其它地区具有示范作 用.所以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重在建设、贵在实效.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为了达标而达标,应付评估.在推进区域 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国民教育体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2006年11 月召开的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 国家负责.” 总理的讲话概括并强调了国民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定,这就是教育的公益性质.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 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 (1)要消除“人民教育人民办” l 和“教育产业化”的思想.特别是在区域制定有关教育政策、规定和标准时,更要注意避免 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有些地方的高校和高中对部分考生要求交一定的钱就可以降分录取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因为有些收费不仅 超过了办学成本,也超过了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而且招生过程也有一定的随意性,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虽然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例还比较低.如果达不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水平,就很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即使达到了也必 定是低质量的和低水平的.当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也许困扰教育界多年的一些难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目前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区域内的小学之间、中学之间的硬件相差都不大,一些城镇比较严重的“择校”现象,主要是选择学 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试想如果教师的收入真正做到不低于公务员并且都是由政府财政支付,就可使中、小学教师在一 定区域内定期轮动,就可以使学校之间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相近,也许这样人们就没有必要择校了.当然,决不是只要增加教 育投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还要加强科学管理才能使教育投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中学的实验教学条件比20多年前好多了, 而现在中学生对理科学习的兴趣、动手做实验的能力,理科教学的效果在一些地区提高的并不明显. (3)坚持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是人的发展起点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如果没有教育的公平,就没有社会 的公平.坚持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保证.率先实现教 育现代化的区域,要率先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最根本的是规则公平,有关区域内的各项教育政策、规则和规定必须真正公 平.教育公平,一是入学机会公平,二是教育过程公平,要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坚持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一方 面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落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比较可喜的是很多发达地区都认 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读书应以务工人员的接纳地为主.如上海力争“十一五”期末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比例达到7O %_1 ,若其它农民工接纳地也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数字就好了.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企盼,希望越来越多的区域早日实现教育现代 化. 参1刘尧.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J].教育与现代化,1999.2:16. 考文献 2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9. 3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 4黄高庆,李江原.周恩来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若干特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3). 5李建平.邓小平教育思想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8,(2):62. 6王炳根.浅谈教育现代化[J].南平师专学报,2000,(2):60. 7顾明远.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7,13—14:8. 8张大昌.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9蒋伟胜,庞丽铷.对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1. 1O周德藩.跨世纪的战略选择——关于我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1995,(4) 11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持色——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四[N].人民日报,2006—11—20. 12顾明远.关于北京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前线,2001,(9):40. 13沈祖荟.上海基教:教育现代化关键性指标面临“中考”[J].上海教育,2008,(1). on Educative Modernization YU Dongliang YAN Dan (Department ofPhysics,Jiangsu Institute ofEducation,Na ng,Jiangsu,210013)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firstly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source of educative modernization,demonstrated its content,and analyzed its features.After the discussion on the'above issues,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ducative nmdemization,the commonweal feature should be persevered in. Key words modernization,educative modernization,regional educativ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胡 明) 一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