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O卷第8期 情报杂志 V0】.30 No.8 2011年8月 JOURNAL OF INTEU IGENCE Aug. 2011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 模型研究 赵文军 谢守美。 (1.湖南商学院图书馆长沙410205;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 3.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4) 摘要首先分析了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基本特征,并引入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分别从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以及 认知嵌入3方面探讨了其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关系。最后,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平台以及 知识共享嵌入性4个方面构建了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 关键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 1)08—0185—06 Reasearch on the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 the Social Network Embedded Perspective ZHAO Wenjun ・ XIE Shoumei (1.Library of Hunan Business Colledge,Changsha 410205; 2.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3.Library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ites,Wuhan 430074) Abstract The paper fwst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 and structural。relational。cognitional dimensions.Finally,the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 from the view of socila network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ngels:knowldege sharing body,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knowldege sharing platform and knowledge sharing embeddedness. Key words virtual teams knowledge sharing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 0 引 言 此,知识共享既是虚拟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原因, 又是虚拟团队组织有效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然而,由 虚拟团队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于虚拟团队组织的跨组织性、临时性、虚拟性等特性, 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由多个主体 团队成员间的知识转移与共享存在诸多障碍,最终影 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组织目标,在经营活动中实行资 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效率。这就要求有更有效的虚拟 源共享、注重信任的动态联盟体。从网络理论以及企 团队中知识共享的机制以及更完善的虚拟团队知识共 业知识观的视角出发,虚拟团队本质上是一个由活性 享理论支持来提高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率。鉴于 结点(结点具有决策能力)及结点之间的立体联结方 此,本研究引入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从社会网络嵌入 式与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 性视野来探讨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模型,构建虚拟团 统…。结点由来自不同组织或者部门的成员构成,结 队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一方面可以从更高层次上丰 点都拥有自己的显性或隐性知识和核心技术,结点之 富和扩展虚拟团队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另一方 间通过资源优势互补的策略,形成一个战略动态联盟, 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本质认识。 获取各自所需的知识或技能,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因 收稿日期:2011-03—09 修回日期:2011-05—01 作者简介:赵文军(1981一),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管理与知识管理;谢守美(1981一),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生态学。 ・186・ 情报杂志 第3O卷 1 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特征 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互动 过程,既有一般组织知识共享过程的共性,又有自身特 性所引起知识共享过程的特殊性。本文认为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a.知识共享媒介虚拟性。从虚拟团队构建方式来 看,虚拟团队是通过信息技术将不同地区、时段的团队 成员连接起来,从而具备跨地域、跨时段特性,因此,团 队成员的沟通方式不以传统的面对面沟通方式为主, 而是以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群件系统等虚拟手段作为 沟通的主要媒介,这表明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主要 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实现。 b.知识共享过程动态性。一方面,由于团队面临 的客观环境是快速变化的,虚拟团队总是不断地调整 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所以为了适应外在的客观环境,虚 拟团队的成员必须相应地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 专业方向,另一方面,组织一般根据目标执行情况,调 整团队成员内部结构,致使有的成员退出,有的成员会 新加进来,而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知识的重要载体,所 以,虚拟团队知识呈现动态流动特性。 C.知识共享目标导向性。虚拟团队的组建是基于 目标而建立的,目标是团队的行动指南,因此,虚拟团 队知识共享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在团队成员间进 行的一种基于知识创新的双向互动行为过程。而这种 行为过程必然是以目标为核心的,随着目标的变化而 变化,一旦团队目标实现,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便宣告 结束。 d.知识共享情境缺失。知识共享具有情境依赖 性,组织成员必须在某种特定的情境(时间、空间、与 他人的关联)下才能有效地分享、创造和利用知识。 虚拟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组织或者部门,彼此之间 的沟通与交流主要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在团队成立之 初团队的组织结构、团队愿景、目标、领导风格、文化等 组织情境信息,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知识结构、习惯、 爱好等个人情境信息相对缺乏。 e.知识共享动因不足。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信任 不足,知识共享过程中只考虑个体利益,容易产生机会 主义或者搭便车行为,增大了组织成员为个体利益而 牺牲虚拟团队整体利益的可能性,如刻意隐瞒技术成 果,不愿意为合作伙伴提供帮助等。 f.知识共享的时限性。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活动 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度,始于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缺口, 终于任务完成之时。 2社会网络嵌入性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 2.1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嵌入性”(Embedded— ness)理论是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嵌入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波兰尼的著作 中,他在《大变革》(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一书中 提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的制 度中,将非经济的制度包括在内是极其重要的,经济作 为一个过程,是嵌入在经济与非经济制度之中的。”波 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直到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 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 题”,标志着学术界正式确立了嵌入性理论。他认为 经济行动嵌入在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之中, 经济行为和结果受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关系网 络的结构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信任和欺骗以及市场和 等级两对概念可以来分析经济行动的嵌人性问题。 但在嵌入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学者们的 研究视角却存在差异,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关系嵌入性 和结构嵌入性是嵌入性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也是被 其他学者引用最多的一种分析框架。关系嵌入性的研 究视角集中于网络行动者间相互联系的二元交易关系 问题(如信任关系、协作关系、互惠关系等),主要从关 系的内容、方向、延续性以及强度等方面来衡量,结构 性嵌入研究主要是网络行动者间的多维总体性结构问 题,它一方面强调网络的整体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关 注行动者在网络中的结构位置。Nahapiet&Ghoshal 在Granovetter提出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的基础 上,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对社会资本进行 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Zukin&DiMaggio, Hagedoom)将嵌人性分为结构嵌入性,认知嵌人性,政 治嵌入性以及文化嵌入性或者环境嵌入、双边嵌入、组 织间嵌入。 2.2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虚拟 团队可以看成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如果将一切 经济行为都嵌入社会网络,那么社会网络就成为个体 与虚拟团队之间沟通的桥梁。个体作为行动者,在某 些特定的网络节点借助社会网络获取、调动稀缺资源; 而虚拟团队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传导、作用到每 个个体。社会网络的传导、扩散、聚集能力等基本属性 决定了虚拟团队的知识管理能力。由此,社会网络嵌 入性为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构性嵌入与关系嵌入性的二分法是最基础的理 论分析框架(Granove ̄er,1985;1992),后续的嵌入性 分析框架大都是二分的深化和补充。但同时考虑到团 队认知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 从认知嵌入性进行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研究,能更加 全面和深刻反映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问 题,鉴于此,我们主要借鉴Nahapiet&Ghoshal的嵌入 第8期 赵文军,等: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187・ 性分析框架,从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以及认知嵌入 性探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问题。 2.2.1 关系嵌入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依据嵌 入性的程度不同,关系性嵌入可以划分为适度关系性 嵌入、过度关系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不足3种情形,已 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度关系性嵌入对知识共享 的影响。 互惠交换的关系多为强联结,反之则为弱联结。在以 强联结为基础的联系中,虚拟团队成员间互动频繁,投 入的时间和情感比较多,更容易产生信任和促进知识 共享机会的产生;而以弱联结为基础的关系中,“弱联 结”通常成为跨越不同小团体沟通的桥梁,促进显性 知识的传播与扩散。 b.网络中心性。网络中心性指标表明社会网络中 a.适度关系性嵌入。对于虚拟团队而言,其知识 行动者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 边缘位置,处于中心位置的人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利,掌 共享过程主要包括基于知识缺口分析的合作伙伴选 择、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交流与吸收两个阶段。在第 一个阶段,处于适度关系性嵌入网络的个体,彼此对各 自的品质与知识能力均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在双方 以往的交往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强度,为将来虚拟 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奠定了基础。在第二个阶段,适度 关系性嵌入将会促进虚拟团队内部信任机制的快速形 成,这也是适度关系性嵌入的本质特征。已有的研究 表明,人不仅是一个理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角色所 塑造的个体,其在经济行为过程当中,在追求利益最大 化的同时,也会扮演其所嵌入的社会关系所限定的社 会角色,这一认知为个体之间达成信任奠定了社会基 础 。 b.过度关系性嵌入。依据乌兹对纽约制衣工厂网 络的实证研究,过度关系性嵌入会引发人格化交易和 认知嵌入 。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中,虚拟团队组建 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由于过度关系性嵌入的影响,可 能不是依据知识缺口分析的结果来选择合作伙伴,从 而导致合作伙伴无法共享其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从而 严重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协同知识创新。同时,过度关 系性嵌人将导致各方的共同认知。虽然这种共同认知 有利于虚拟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但是它会导致内部 成员有选择地接受外界知识,从而最终影响了虚拟团 队的协同知识创新。 c.关系性嵌入不足。由于虚拟团队的跨时空、跨 文化、临时性等特征,使得关系性嵌入不足容易出现, 容易引发知识共享“负效应”,具体来说,知识共享“负 效应”主要表现为“搭便车”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2.2.2结构嵌入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结构性 嵌入视角强调知识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共 享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从行为主 体的对偶关系出发,关注二元网络中的结构特征,测度 指标包括强联结和弱联结;另一类从网络的整体性出 发,关注知识主体嵌入的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包括 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网络集中度、网络密度等指标。 a.强弱联结。联结强度可以通过“某一联结上所 花的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性服务” 等综合加以测量。互动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 握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而处于边缘的人在资源与信息 控制方面表现较差。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占 据网络中心位置的成员,与周围成员发生频繁的互动 和交流,增加了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机会,更加容易产生 知识共享机会;而处于边缘位置的成员,知识获取能力 较差。 c.网络集权度。根据瓦斯曼与佛斯特(Wasser- man&Faust,1994)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对网络集权度 的定义,网络集权度表示每名成员之间彼此的共变异 数,即网络中的连接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状况 。在 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网络中,若网络互动集中在少数核 心人物上,一方面不利于知识在网络的内传播和扩散; 另一方面,过于分权,使得互动分散而不集中,成员间 协调困难,不利于围绕组织目标调整知识共享行为。 d.网络密度。网络密度用来描述网络成员间彼此 互动联系的程度,网络密度值越高,成员间彼此互动程 度就越高,彼此间的联结就越多;相反,网络密度值越 低,成员间彼此互动程度也越低,彼此间的联结也较 少。按照网络密度高低程度,可以将网络分为密集网 络(高密度)和松散网络(低密度)。高密度的密集型 网络意味着团队内更加有效的沟通与互动(Nahapiet& Ghoshal,1998),有利于促进团队信任、规范、权威、制 裁等制度的建立和维持(Coelman,1990)。这种制度 可以约束团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惩罚那些违规的 团队成员,进而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增加知识共享的 机会和意愿。 e.网络规模。网络规模用来衡量社会网络中结点 数量的多寡程度,对于虚拟团队而言,网络规模越大, 意味着团队成员形成的网络结点数量越多,成员异质 性越大,那么成员与成员间的知识距离、物理距离、文 化距离等会相应扩大,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会造成资 源的浪费和协调的困难,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会增 加沟通难度,对于规模过大的虚拟团队网络,异步沟通 和时空隔离带来的互动难度会凸显,团队成员间知识 共享和交流渠道障碍越明显。 2.2.3认知嵌入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认知理 论认为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套潜在 ・188・ 情报杂一志 第3O卷 的认知结构,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会影响个体如何采 取行动。近年来,对于认知的观点逐渐由个体认知转 向以群体认知为主的研究,而在团队认知这一层次的 研究,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共享心智模型与交互 记忆系统两个方面展开的。 个成熟的交互记忆系统中,团队成员不仅可以在当 前任务背景下快速整合和分享彼此的分布式专长知 识,而且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构建的内部知识专长网络 迁移在同领域的其他任务中,有助于知识共享水平的 提高。 a.共享心智模式。共享心智模式是指团队内部知 识结构的一致或共享,是团队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有组 织的理解和心里表征。建立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对于虚 拟团队知识共享具有至关重要意义。从知识共享的意 3 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 型 关于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国内外学者 愿和机会来讲,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可以促成团队成员 大多数是通过对知识共享的研究转化来的。对传统知 对团队目标、任务技能等知识结构的共同理解,促使团 队内部形成一种内在的“共同知识”与“共同愿景”,从 而缓解了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因认知差异所带来的 各种压力和阻碍,使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行为不断 收敛在共同的组织目标之下,进而促进了团队成员问 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能力,提高成员知识共享的意愿, 增加团队内知识共享的机会,另一方面,共享心智模型 中共享的意义结构,尤其是价值与信念的结构,是团队 成员知识共享精神激励的保障,它会提高成员参与知 识共享的积极性,促使成员采取适应他人或者适当的 行为来达成知识共享的目的。此外,在团队知识吸收 能力方面,由于知识的路径依赖性的特征,知识吸收很 大程度上是知识主体现有知识结构的函数(Cohen, 1990),即知识主体在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总是 以一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那么就团队成员知识转移 双方而言,共有知识越多,知识传递方就能选择适合的 方式传递知识,而作为知识接受方就越容易吸收知识, 知识转移就越容易实现。共享的心智模型意味着双方 共同的知识背景,彼此间的知识距离较小。因此,团队 共享心智模型程度越高,团队内部知识转移障碍就越 小,知识共享就越容易实现。 b.交互记忆系统。与共享心智模型不同的是,交 互记忆系统强调的是任务相关领域的专长,以及对专 长的表征,而不是强调对团队知识结构的一致/相容/ 相似/重叠,正是基于对专长的重视,使得对交互记忆 系统能具体解释知识型工作团队如何发展、共享、整合 和平衡分布式专长的。交互记忆系统作为团队的信息 处理机制,是一种“编码、储存和检索的共享系统”,能 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任务的需求,快速查询到团队 内部的分布式专长知识并对其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提高团队运作的有效性。同时,交互记忆系统具有学 习功能,其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系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 知识互动和交流,不断更新各自的知识储备,并整合团 队内部的分布性知识,从而创造出与工作任务相关的 知识。再者,交互记忆系统有助于形成对任务的相似 理解,能够预测团队在未来执行其他任务的能力。在 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 了许多有创意的知识共享模型,较具代表性的如Non- aka&Takeuchi的知识螺旋模型 、Hedlund的知识转 换流程模型 、Szulanski的知识转移流程 以及Gil- bert&Cordey—Hayes的知识转移五阶段模式 等,国 内学者王开明、万君康提出了知识的人际转移和基于 媒介或知识库的转移两种机制 ,汪应洛、李勖提出 知识转移过程的语言调制和联结学习两种方式 ,徐 金发、许强、顾惊雷构建了基于情境的知识转移过程模 型 ,安世虎、周宏、赵全红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知识 提供者通过一定的传递渠道,将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 者且被接受者吸收的过程,并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 知识的提供过程、传递过程和吸收过程 。 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互动 过程,既有一般组织知识共享过程的共性,又有自身特 性所引起知识共享过程的特殊性,借鉴前人相关理论 研究,我们认为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共享 行为涉及两个主体: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收方,Dave. port和Prusak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两个过程:知识传递 和知识吸收 ,说明知识共享的成功离不开知识提供 方的传播与知识接收方的吸收。任何知识共享的目标 是将知识资源成功地从知识提供方转移给知识接收 方。 在虚拟团队中,与传统团队最大的区别在于成员 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平 台,也就是说,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是以虚拟平台为 基础的,知识共享过程的实现依赖虚拟平台的功能。 但国内外实证研究证明,依赖信息技术的虚拟平台是 显性知识的理想通道,语言符号、自动机器和软件系统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媒介和代理作用,而 在隐性知识的共享方面则主要依赖以人际关系为基础 的社会网络平台。从社会网络理论来看,不管是虚拟 网络平台还是社会网络平台,其知识共享活动都存在 于社会网络环境中,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认知嵌 入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构建 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第8期 赵文军,等: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189・ 言表述,并易于被人所理解。 知识吸收主要指知识接收方通过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平台把接收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 识,即知识的重建行为,同时会以某种方式向知 识提供者反馈自己收到的知识以及能收到的知 识的反应。知识吸收行为的产生同样要受到知 识接收方动机的驱使,吸收效果取决于接收方 图1社会网络嵌入视角F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 3.1知识共享主体 在虚拟团队中,知识主要依 附在团队成员这一知识载体上,每个团队成员都拥有 胜任团队工作的核心专长和技能,团队成员构成了团 队知识的主要知识源。由于团队面临的任务的复杂 性,团队成员相互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即每个成员 在完成自身工作时必须依靠他人获得必要的信息、知 识或资源支持,以及通过分享资源和共享知识来协调 完成他们各自的各项活动,而团队目标能否实现取决 于他们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水平。与此同时,在虚 拟团队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在团队中 担当多重角色,即知识接收者、知识发送者和知识传播 媒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他们都有责任以一种适当的 方式向其他成员提供信息、传授经验、交流体会,提高 知识共享水平。由于虚拟团队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决策 权的下放,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分,每个成 员都可以充当中心人物,每个成员均可以自由地与其 他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和信息传播,这为知识共享提供 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和氛围。 3.2知识共享行为从二元层次上来分析,虚拟团 队知识共享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团队成员所组成的结 构体系,两个团队成员既相互独立又在一定的环境中 通过沟通、互动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吸收,最终完成知识 的共享行为。其中,知识传递依赖知识发送方的知识 共享意愿以及知识传递能力,而知识吸收则依赖于接 收方的知识接收意愿以及知识吸收能力。 所谓知识传递,就是知识发送方将自己所拥有的 知识编码化或者外在化,通过知识中介平台,以不同形 式传递给知识接受方。但是知识传递的行为的发生是 有前因条件的,即知识发送方有知识共享意愿的产生。 由于知识共享有成本或者有代价的,知识发送方往往 出于对所有权、特权地位、优势地位等的考虑,隐藏自 己的知识。即便知识发送方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知 识共享效果还会受到发送方知识传递能力的影响,其 知识传递能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沟通能力 和编码能力。沟通能力是在一定的组织情境中,通过 合适的交流行为展示知识的能力。编码能力是指知识 源的表现技巧如清晰地表述本人的想法、有较好的语 ・190・ 情报杂志 第30卷 队成员间存在大量的社会交往,这些团队成员间的社 会联系或者社会关系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体 系,在这种社会网络体系中,团队成员扮演着工作之外 前述章节已经详细讨论,这里不在赘述。 4结语 的角色,如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在生 活中可能是朋友间的关系或者伙伴关系,他们一起在 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虚拟团队这种新型组织形式必将在未来组织管理 咖啡厅聊天、吃饭,讨论共有的话题,实践证明,这种非 正式的社会网络关系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为 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隐性知识由于可 呈现程度低,不易编码化,使得信息网络平台无法独立 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团队中的知识能否高效的转移与 共享则是虚拟团队成功实施的核心与关键。但是知识 共享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鉴于虚拟团队特 有的组织结构特性,虚拟团队环境下的知识转移活动 比一般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更为复杂。有感于此,本文 承担转移中介和转移媒介的角色,知识共享主体只能 借助于社会网络中关系渠道和社会资本进行“干中 学”或“师徒相传” 。团队成员通过社会网络搭建 的平台,建立了基于感情、共同兴趣、娱乐、休闲等各种 工作之外的非正式化关系,这种方式往往无意中传播 了个人隐含的技术、诀窍等经验类知识。在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过程中,大量的隐性知识存在于团队成员之 中,而所有团队成员又都存在于形成的社会网络中,这 为嵌入在团队成员中的知识在网络间的流动提供了有 效的途径。 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网络平台为团队知识共享提 供了两种主要途径。但是两者的共享机制有所区别。 信息网络平台关注知识的外显化,强调以信息技术和 信息系统为手段,对外显的知识进行分类、存储、检索、 组织等,因此它是理想的显性知识共享途径;社会网络 平台关注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强调关系嵌入在团队成 员间的知识共享行为从而影响成员间的知识转移,是 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实际上,从社会网络来看, 不管是显性知识的共享还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其共享 活动都存在社会网络的大环境中并受到结构嵌入、关 系嵌入以及认知嵌入的影响。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 程中,两种网络共享平台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传递和 转移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通常,团队成员在知识 共享的活动中,信息网络平台与社会网络平台是交织 作用的。 3.4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虚拟团队可以 看成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个体作为知识共享的 行为者,其知识共享的行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受到社 会网络嵌入特性的约束和制约。在前述章节的讨论 中,我们主要从社会网络嵌入型的结构嵌入性、关系嵌 人性以及认知嵌入性分析了其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 影响。关系性嵌人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依据 嵌入性的程度不同,关系性嵌入可以划分为适度关系 性嵌入、过度关系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不足三种情形, 结构性嵌入视角重在强调知识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 构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认知嵌入性强调通过认识 知识主体的认知心理过程来协调知识共享行为,由于 首先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引 入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探讨社会网络嵌入理论与虚 拟团队知识共享的关系,最后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构建了社会网络嵌入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但 基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关于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实证方面的研究,虚 拟团队知识地图的构建,小世界网络在虚拟团队知识 共享中的应用等课题,应该是未来研究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炎章.虚拟团队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6,28(3):51-56 [2] Janine Nahapiet,Sumantra Ghosha1.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 agemeni Review,1998,23(2):242-266 [3]顾慧君.基于社会网络演化分析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南 京:东南大学,2006 [4]Brian Uzzi.The Source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foOrganizations:the Network Effect [J】.Ameir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674—698 [5]Wasserrman S,Fraust K.Social Networks Analysis:Methodsand Applications[M].Cambirdge,Englna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6]Non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3-46 [7]Hedlund G.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 form Corp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 (15):73-90 [8] 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mal Stickness:Impedimen ̄tO hte Transfer ofBestPracticeWithintheFirm[J].s 她gicManage— merit Journal 1996,17(1):27-43 [9]Gilbertm,Hayes CM.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fo nK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la Innovation[J]. Tech Innovation,1996,16(6):301-312 [1O]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22(10):2-7 [11]汪应洛,李勖.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 践,2002(10):8-11 [12]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 (下转第200页) 情报杂志 第30卷 新知识流流经企业的营销系统,促进企业实施生态营 关联和影响,为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正向生态 1二 心 |!| 1j 1J 1J 1{销,从企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角度出发,形成企 力。 业绿色营销方式,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与 环境的和谐发展。产品系统与企业的绿色营销之间也 4结论 存在生态知识的流动。绿色营销的开展是以企业的产 企业生态竞争力受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其构建 品系统为基础的,产品系统从设计到生产到运输均采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 用生态的方式进行,这就为企业的产品赋予了生态的 作用逐步完成的。我国制造业企业应清醒的认识到生 内涵,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品牌形象,为企业绿色营销 态竞争力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企业内部的生 的开展提供直接的支持。而非生物生态因子则是通过 态知识管理,通过生态知识流的流动构建企业生态竞 多种途径和方式与生物生态因子协同作用,促进企业 争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生态企业文化, 生态竞争力的构建(各生态因子间的协同矩阵如表1 吸纳核心知识员工,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实现企业的 所示)。综上,通过企业内部各种生态知识流在生态 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竞争力的蜂巢模型中的流动加强了生态因子间的相互 表1 制造业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各生态因子问的协同矩阵 参考文献 理研究,2010(3):204—208 [1O]赵芸,李常洪,马佳.企业生态因子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王文良,杨昌明,王 军.基于分类树的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 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85— 评价[J].生态经济,2010(4):76—78 89 李军.我国高校生态竞争力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9 [11]曹如中,王立新,戴昌钧.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 (5):184-185 究[J].情报杂志,2007(11):5—7 李军.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四态”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 [12]何坤振.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情报理论与 力教育,2010(6):6—8 实践,2002,25(6):418—421 刘玲,周扬培.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初探[J5经济师,2003 [13]李昆,魏晓平.产品系统生态因子选择动力研究[J].管理科 (2):56—57 学学报。2008,l1(2):35-90 王建明,袁瑜,陈红喜.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企业绿色竞 [14]石艳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生态因子分析[J】.科技进步与 争力测评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101 对策,2007,24(5):l10-112 一l07 [1s]徐建中,荆玲玲,陆军.知识管理促进技术创新以提升企业 融慧.“绿色公司”的生态竞争力[J].国家电网,2009(9): 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99 (11):191-193 栾维新,黄庆波.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环境污染问题 [16]于风雨.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6(1):123— 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9):l1一l3. 124 李翠娟,宣国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造机理分析[J].科 [17]余来文,裘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构建研究[J]. 技进步与对策,2003(10):59-61 管理现代化,2004(6):8一l0 颜爱民,徐晓飞.核心员工生态因子识别实证研究[J].科技管 (责编:王平军) -'6--— “+一+・ (上接第190页) tions Manage What ney 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 科研管理,2003,24(2):54—60 School Press,1998:50-52 [13]安世虎,周 宏,赵全红.知识共享的过程和背景模型研究 [15]王晓光,马费成.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的机制与策略[J]. [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79-81,86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102-105 [14]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 (责编:刘武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