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记承天寺夜游》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解读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又百又教孕 文言文教学 《记承天寺夜游》解读 陈淑玲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公元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 贬谪到黄州任职。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 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 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交代了一个时 代背景及具体时间,古人以农历记事,十二日夜 已是圆月上挂时,苏轼此时置身黄州城外,夜已 180。转变实是不可能。又倘若苏轼“欲睡”了, 困乏得很,他可能想到的是睡觉再说吧,反正 “何夜无夜”,赏月来夜也有,又怎可能“欣然起 行”!只有一个可能那便是苏轼心中本就是 “欣然”的,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儋耳夜书》,当时东坡都六十好几的老汉了, 被贬天南孤岛,言语不通,孤绝无聊,老病衰残, 生计艰难,时日无多。可是,“己卯上元”夜到 了,“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 能一出乎?”’人家刚一喊,东坡老头儿迅即“欣 深,“解衣欲睡”,“欲”,想要,打算睡觉了,也不 无端蹉跎时间。可是,大自然总是眷顾有灵性 然从之”,跟他们一块儿“步城西,人僧舍,历小 巷”,玩得不亦乐乎。他总是对生活充满兴致, 的人,她要来和苏轼这样的雅±对话。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是有计划不睡 觉而在花间摆酒赏月的,而苏轼并无太白那样 总是“周伯通”,只有时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 人才会这样“欣然从之”,“欣然起行”。黄州的 苏轼不老,海南的苏轼也不老,年轻的心从不会 的架势,月亮不请自来,按时前来拜访他。正如 苏轼自己所言“月色入户”,也正如前面的“欲” 写出人之常态——自然、随意。一“入”字,境 衰老,大自然从来对他都是第一次的“欣然”。 不是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有这样的心情, 可是如此美好的事物若是有个知心的人可以分 界全出,把月亮人意化了。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不是自己抬头看见,而 是悄然融进了陶渊明的内心。苏轼和陶渊明一 享,该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苏轼虽然被贬黄 州,但并不是孤身一人,还是有家人、朋友的。 他对自己有个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地,下可 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 人”。他总是这样温柔敦厚,想要找个人深夜 样,总是能够随时随地,物我两相忘,他们是王 国维所说的那种“不隔”。所以月亮会自己来, 其实是苏轼与月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与 月亮没有间隔。“欣然起行”便由此而来了。 说话并非难事。只是要怎样的人才能够跟他一 样,懂得月色的传奇之美呢?因此这样的事不 可草率。免得破坏了这样的月色美景。于是苏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 外在世界的人、事、物的态度来判断这个人的真 轼“念”了起来,念,想到,考虑;苏轼在他的好 友列表中进行了一番“搜索”,寻找一个高山流 水。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张怀民也。“遂至 正想法和心理意图,即“投射效应”。倘若苏轼 此时正沉溺在被贬的悲凉之中,怎会去注意到 月色光临,就算注意了,夜凉如水,夜深人静,也 是顾影自怜,倍增其哀罢了。骤然欣然起来,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就,其迅速之可见,但 还要去“寻”,寻找,寻觅。张怀民,苏轼的弟弟 29 2015・7;蠡丈天J‘ 叉百艾教孕 文言文教学 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里碍于迁谪之 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曾筑亭於住所 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景,处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一才见得“空明”之月。正因为苏轼内心“空明” 了无尘埃,所以总能以孩童的眼光来审美这个 世界,月与竹柏之相遇才顿生妙境。 万世悠悠何夜无月,大地茫茫何处无竹柏, 众生芸芸闲人哪里有?苏轼又一次顿悟了,只 有当下心不再为形所役,扫除一切杂念,才能达 到空明澄澈之境,才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才是 真闲!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 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活在当 个“寻”字,不免想起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苏轼能否柳暗花明?一 “寻”字,张怀民之神秘由此可见一斑。 好事多磨,“怀民亦未寝”。“亦”,可想苏 轼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欣然”。“未寝”,月亮 主动来找苏轼,张怀民是在等苏轼来找他吗? 他们两人见面许是会惊叹“仁兄,同道中人 啊!”他们“相与步于中庭”,决定在月光下进行 一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因为 苏轼对月色的投入,他“欣然”,因为执著,他终 得知音为乐,不因贬谪而牵绊,不因仕途坎坷而 迷茫,他看月还是月。苏轼此刻“闲”了。佛 说,修法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每一个法门皆渡 次隆重的精神洗礼。“相与”得妙哉!刚好 就是苏轼去寻找张怀民,刚好是张怀民与苏轼 赏月,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 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 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 也在这里吗?”这是张爱玲说的,其实这是一种 穿越时空的缘分,对于苏轼和张怀民,同样适 合。人生最快乐的事便是,你在寻找的人,刚好 人成佛。苏轼便是这样,《记承天寺夜游》,一 件小事都能让他自己觉悟。 这就是苏轼,虽然被贬,他失去了很多东 西,但是他一直都随遇而安,认真地活在每一个 当下。公元1080年大年初一,苏轼被贬黄州, 既无权签署公文,又被禁足黄州,苏轼暂居城外 寺庙,此时苏轼如笼中鸟,但这阶段“他开始沉 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 安宁”。后来家眷到达黄州,为解决家人生活 也在寻找你。苏轼怎能不再一次“欣然”,而这 一切,应该感谢“乌台诗案”,是黄州,让他们遇 到彼此的知音。他和张怀民是知音,并非同是 天涯沦落人。即便在某一瞬间,他们会因无法 兼济天下而失落,但不会在这个晚上的。 一上的困窘,苏轼躬耕农田,做一名真正的农夫, “东坡居士”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自己起的号。 在这期间,他还钻研美食,“东坡肉”也在这个 时候问世。他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 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道破了天机,用“空明”来形容月 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 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的澄澈。佛印这样评价苏轼:“胸中有万卷书, 笔下无一点尘”。苏轼心中也是无一点尘,苏 轼有着儒家积极的人世精神,“比冠”之年,又 苏轼在文中两问一叹,直指人心,让我们顿 悟。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 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是啊,如果我们能“慢 慢走,欣赏啊”,“徜徉在语言之旅”中,学习苏 轼“活在当下”,从文本出发,再回到文本,一样 会教得“欣然”,一样会收获一份“闲”。 作者单位:广东省饶平县钱东镇钱东中学(515726) 悉读《庄子》,被贬黄州之时又精研佛道,苏轼 之思想,若以身为喻,则儒学为血肉,道学为筋 骨,佛学为肌肤,儒道释三源汇流于胸中,此时 苏轼已被贬到黄州四年了,如果认为苏轼此时 还沉溺在被贬的深渊中,不免小看了苏轼,也是 想太多的焦虑了。正因为苏轼有“空明”之心, 30 诬丈 20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