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来源:好走旅游网
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2019年,区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保供给、增收入、惠民生、改革创xx增添活力”的总要求,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各方面工作,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农业总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量53.8万吨,同比增长2.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0元,同比增长10.5%,成功入选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牧渔业发展良好,特色优势产业效益突出。

1.粮食生产稳定。201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3万亩,同比增长1.42%,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粮食总产量53.8万吨,同比增长2.68%。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9384万元、水稻补贴3065万元。积极推进农业xx技术推广应用,建成水稻绿色防控基地2000亩、测土配方施肥130万亩、小麦秸秆还田示范片2个。持续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全区178名农技人员参与包村联户工作,服务科技示范户890户、贫困户356户,建立实验示范基地5个。4万亩高标准农田开工建设。

2.畜牧渔业健康发展。2019年肉类总产量5.3万吨,同比增长1.29%;屠宰生猪26.6万头;产蛋量7946吨,同比增长8.05%;水产品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4.7%;销售家禽1077万只,同比增长27.3%。稻虾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布局25个“稻渔主产区”,建成12万亩稻虾综合养殖基地。有万亩稻虾小镇3个,千亩示范片5个,年产值6亿元示范点100个。全市建成xx小龙虾专业交易市场,推广应用优质稻米5个品种,“米虾”产量提高30%。从事稻虾产业的农户3946户,实现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建成市级小龙

1

虾养殖基地5个,全区龙虾品种覆盖率达到70%。

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市委农村工作xx集团《关于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江淮绿色改造1万亩低产果园,成功举办酥桃产销对接会和第五届酥桃展评大赛,搭建了酥桃大数据平台。目前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20万吨,年产值12亿元,其中种植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大力实施茶园“双替代”示范,推进标准茶园建设,改造低产茶园800亩,开展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年产茶叶600吨。

4.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7亩,总产量55万吨,商品蔬菜产值12亿元。蔬菜商品化率在65%以上;创建5个市级标准园区。Xx将建设20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Xx建苗xx,一年生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核实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94,369.28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48,355.5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总额146,013.77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81.83万亩,其中农用地168.01万亩,建设用地13.07万亩。目前已先后完成县级自检、市级核查、省级验收。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挂牌为契机,推动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定成员村303个,认定成员67.8万个,转股量化270个,量化资产金额4.1亿元,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14个,发放股权证书12.3万份。我区农村“三改”改革已在225个村开展,集体资产6200万元,农民资产1600万元,土地、水、林地1.41万亩。

(3)民生工程全面建成,涉农领域民生不断改善。

2

1.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自己的产业,变“奖励补贴规模”为“奖励补贴收入”,根据其产业收入给予奖励补贴,鼓励贫困户充分发挥产业效益,变“丰收”为“增收”,提高产业效益。全区扶持贫困户发展自主产业16052户,发放打卡奖励补偿资金2917.7万元,其中奖励补偿达标户5741户286.95万元;扶持544户边缘户发展产业,发放奖励补贴91万元。引进《2019年区到村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投入1790万元支持83个村83个农业项目,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强化贫困户与主体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在去年贫困户持续带动的基础上,今年通过主体带动,826户增收5000元以上,2775户分红400元以上,2276户订单带动。

2.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科研《区2019年秸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投入综合利用禁烧奖补资金总额1772万元,完成水稻81万亩、小麦秸秆17万亩综合利用,2019年10个秸秆收储xx(民生工程)建设全面完成,2

次秸秆收储xx现场观摩会;完成1处秸秆商品化饲料点建设工作,完成1处秸秆能源化建设点工作。

3、积极开展xx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作。结合我区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外出学习”的方式,认真开展xx型农民培训工作,2019年完成xx型职业农民705人。积极培育扶持产业发展带头人,区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此项工作,截止目前,共培育乡镇级产业发展带头人36人,村级产业发展带头人134人。

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19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05.32万千瓦,较去年增长2%。农机装备结构逐步合理,农机具配置进一步优化,通行和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机使

3

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69%,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放xxxx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23万元,累计补贴各类机械达760台,受益户达570户。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2017年以来享受补贴的1654台机具进行全面核查,针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八个xx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进一步提升了我区购机补贴工作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1、稳步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2019年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实施,一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续展和培育29.6万亩全国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4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站,投入20万元建设10个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点。二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强产地环境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等规定,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者规范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台账。三是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019年全区共认证“三品一标”经营主体35家,完成率106%,并将有关产品信息和生产经营主体信息上传至xx或省级追溯平台,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追溯。

2、统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监管体系队伍逐步完善。全区19个乡镇街已全部建立乡镇检测站,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同时形成了以区级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乡镇农产品快检站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二是农产品安全快检目标全部完成。全区全年共完成农产品快检11665组,完成率130%,农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了乡镇农产品快检系统日常数据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围绕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共检查生产经营企业838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353人次,媒体宣传10次,发放宣传材

4

料5100份,开展指导培训19次,指导培训300人次。

(五)完善产加销一体化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落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奖补政策,对龙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培训、品牌宣传、发展绩效、出口创汇等方面实施奖补,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好省、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和申报工作。全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2家(其中xx2家,省级12家,市级68家)。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示范联合体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家)。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种养企业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引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改升级,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全区粮油、饲料、畜禽、羽绒、蚕桑、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利用北部粮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规划打造粮食加工产业园,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其中亿元以上17家,5亿元以上1家),积极发展农产品外贸出口,明牛羽绒、珂欣茧业、沃源食品等企业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韩,年出口创汇约2000万美元。今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预计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达12%。

(六)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1、“三大革命”工作有序推进。农村改厕任务已完成12500户,竣工比率达104.17%。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更xx四座垃圾中转站,增购立即收集设施。各乡镇建立了农村垃圾治理组织机构,共配备1286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工作。各乡镇农村

5

生活垃圾已经形成“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市处理”农村垃圾清运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目前垃圾收集量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分批建设16个乡镇xx驻地污水处理设施。

2、“三大行动”工作稳步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已如火如荼开展,据乡镇上报统计,全区所有行政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07家,其中122家猪场废弃物处理利用配套率93.44%,其他类养殖场配套率100%,全区设施装备配套率96.14%。全区各类粪污总量54.48万吨,实现年资源化利用45.33万吨,利用率达83.2%。2019年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已完工里程514公里已全面完工。森林村庄建设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进行8个森林村庄、1个森林城镇创建规划和苗木移栽,“四旁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2900亩、路旁水旁绿化500公里。

(七)x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xx作风持续好转。

1、加强x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学习x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三个以案示警”工作,坚持对重大事项的决策、xx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会议、资料或公开栏的形式进行公开,接受干群监督,密切了x群、干群关系。利用召开x员xxxx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xxxx在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广大xx群众的满意度。

2、加大效能建设工作力度。健全了效能建设制度,完善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提高了xx作风和xx效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习,进一步树牢宗旨意识,发挥x建xx作用,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政风行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存在问题

6

我区农业产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规模产量、产值都有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品牌不响,除了脆桃稍有点名气外,其他农产品基本上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二是融合不深。与二产融合不够,农产品深加工还是我们的短板,与三产融合不够,农旅融合不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结合我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进一步谋划我区产业发展布局,南部以发展旅游产品为主;中部岭区以发展水果为主,北部湾区以发展蔬菜为主;沿河畈区以发展稻虾共养及水产业为主。积极鼓励各地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二要优化提升乡村产业结构。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导向,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度,特别是农旅融合力度,充分利用我区合肥后花园主城区的地理优势,依托江淮果岭“四桃两莓一桑葚”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完善基础设施。

三要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加强公共品牌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xx作用,设立龙头企业培育基金。支持企业、村级农业合作社等的合并重组、技术改造、对外合作,扶持xx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制度,促进xx、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使得更多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四是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x后一年,做好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至关重要。继续推进厕所、生活垃圾、

7

生活污水三大革命,计划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12800户;继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提升行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加快发展。

五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好龙头企业发展和联合体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2020年计划xx增省级示范联合体2家以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支持马头镇粮食产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六是优化升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我区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江淮果岭xx大力开展低产桃园改造上下功夫,加强分类指导;稻虾种养xx在标准化生产、优质品种选择、小龙虾交易市场、餐饮企业引进,特别是稻虾米市场开发上下功夫,2020年计划实现订单生产3-5万亩,建设稻虾米生产线;蔬菜产业要扩大单一品种规模生产;茶叶产业要加大xx茶园建设、老茶园改造力度,加大黄泥咀茶厂、华山有机茶等骨干企业培育力度;皖西白鹅产业要加大原种保护与扩繁,白鹅餐饮业、鹅产品深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

七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成员权利为目的,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激活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集体经济xx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继续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确保应改尽改,让广大农民更多享有发展成果。

8

八是巩固提高产业扶贫。继续扶持到户产业发展,根据省市区要求确定扶持对象,严把“真实”关、规模关,确保贫困户产业自主发展,均能增收。继续强化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生产技能;继续强化主体参与带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主体+贫困户”抱团发展。加大到村产业扶贫项目投入,以村为主体,依托xx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村特色种养业发展基础,通过项目投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并带动贫困户增收。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