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 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 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 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1973年和1975年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回升。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文革期间教育战线受到造反派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和分配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积极合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文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技教育: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成功。科学家袁隆平选育了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针对教育改革,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