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认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

36卷第9期 2017年9月

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Vol. 36 No. 9

Sep. 2017

文化认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有效途径

鲁全信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

摘要: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 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 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12X(2017)09 -0054 -04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将在我国社

会发展改革中发挥中坚作用,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决 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市 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弱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认同、政治信仰迷失、理想 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 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效果,给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思考和探索在新形 势下如何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和新 方法,逐步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是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们对所属群体的“共享价值”的认同,即文化认同 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个体或社会共同 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 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 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 形成” [2]。文化是价值的存在方式,各种不同的文 化形态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当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人的认识和思维中, 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个体在 接受文化熏陶和影响的过程中,也是个体价值观自 觉选择、辨别、认同的过程” [3]。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价值观教育是对人们价值理 性培养、价值观念引导的过程。价值观教育具有深 刻的文化属性,它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强化个体 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知、体验、批判或改造、自信、 自觉,其目的就是实现文化认同。由此可见,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认同教育。核心价值观包含着 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规定着一种文化乃至 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为社会提供理念支撑和 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内

一、文化认同: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所属群体文化的自我意

识,是对该文化的特定价值观、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规 范的肯定性认知和感情依附,表现出社会中个体的 人和文化所展现出的整体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是 对该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把握。” [1]文化认 同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它包含的内容非常 丰富,其最核心的要素是价值和价值观,其目的是使

收稿日期:2017-01 -26基金项目:绵阳市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研究”(201406)、2013年绵阳师

范学院思政专项“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教育”(201314)、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政治 认同危机与对策研究”(1510)、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认同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鲁全信(1968—),男,河南罗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建设。

DYWH

C

MYSSZ

54 •

核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引领全民 理想、道德和精神的支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政 治实践活动,也是文化实践活动,只有在人们认同核 心价值观所依存和体现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将其转 化为人们的认同和自觉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应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 化认知和弘扬展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春雨 润物细无声”的“化人”功效。

二、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 育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迷恋和对中国文化逐步疏远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

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 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人喜好新异、追求时 尚,传统文化日益对他们失去吸引力,也必然影响他 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理解与认同。在这 种境遇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 力遭到削弱,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民主政治文化的 理解表面化,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有的政治信 仰迷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 疑甚至否定。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国外各种非马 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涌入,以及网络 世界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泛滥成灾,不断侵蚀着中 (一) 文化认同危机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工业化以及 城市化,促进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不同的文化群体 之间不断跨越和扩展,不同民族、地区和阶层的文化 呈现出交流、融合和碰撞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带来了 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与差异,造成价值的多元化、 价值认同的多维化,这就必然产生主体在相异的价 值碰撞与互动中会面临价值认同问题。同时,全球 化也会生成文化冲突,在全球化境遇下的文化冲突, 其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冲突,而文化冲 突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面临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 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主体价值缺失、信念模糊、对民 族文化缺乏自信等。当下,文化霸权主义的肆虐,弱 势文化遭受巨大挤压,弱势文化不断地被渗透和同 化,文化认同危机日趋严重。文化认同危机造成人 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弱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消 解民族凝聚力。由此可见,文化认同问题不仅仅是 一种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 稳定。因此,不断加强对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人们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 核心价值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意 义十分重大。

(二) 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

1.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认同弱化。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由于受西方各种文化思 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

些大学生对传 统文化认同不断弱化,也使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困 境。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强势席卷而 来,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电影、音乐、书籍、网络)等 充斥文化市场,越来越泛滥,不仅侵蚀着传承千年的 民族精神,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面对形形色 色的文化诱惑,一

些青年迷茫、无所适从,“浮慕西 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 传统为何物”[4]255 - 256,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盲目尊崇、

• 55 •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的认同,主流文化遇到了偏见与反感;二是 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严重影响 了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的认 同;三是在开放的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教 学方法和模式很难有效维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和感召力,影响主流文化教育效果。

2. 价值迷茫和主流价值观的偏离。随着我国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 争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日益明显;另一 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将主体 价值定位于“我”,宣扬“自我设计” “自我实现”,甚 至有的将“我”与社会群体对立起来。他们对身边 的人漠视,缺乏爱心,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唯我独 尊。有的缺乏诚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这些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内心充满 困惑、价值迷失,令人担忧。当今时代,随着西方各 种思潮的涌入,西方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不断侵蚀 消解我国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主流价值观,也冲 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 在学生中不断蔓延,一

些大学生物欲膨胀,唯利是 图,追逐新潮,贪图享受。在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中, 有些大学生将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在金钱的诱惑下,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 身试法。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致使集体主 义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以“我”为中心,对身边的 人漠视,不关注集体,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或他 人利益之上,见利忘义,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害 他人或集体利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大 学生中有所淡化,少数大学生一味地追求西方的生 活方式,狂热地迷恋和追求名牌,崇尚俭朴的中国传 统美德被丢掉。有的“重知识轻道德”,注重自身专 业学习,忽视自身修养的提升,政治上不求上进,生 活中不讲公德。这些现象暴露出青年核心价值取向 出现了偏失等问题。

3. 理想信念模糊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指

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 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 精神上缺钙。”[5]理想信念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道德 力量,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也是政治上奋 斗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前行的 向导。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 的,但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 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是全球化在推进过 程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强势涌入,由于 大学生价值判断力和文化辨别力不强,受西方价值 观侵蚀,使得他们在价值选择中呈现茫然状态,有些 人把政治信仰转移到了 “经济信仰”,理想信念模 ,一

是非的能力和对西方腐朽文化的“免疫力”,增强他

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也是多元

文化交融的地方,校园文化是校风、学风、教风、制度 文化等的综合体现,髙校精神灵魂所在,对大学生理 想信念、道德培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大学生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教育作 为一种生活形态是自为的,生活作为一种教育形态 则是自在的”[6],校园文化建设为实现核心价值观 教育与大学生实践生活对接提供了“平台”。一是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具有规范高 糊。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等各种途径进行 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致使一些“抵御能力”较弱的 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二是一些“自由遨 游”在虚幻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追求无拘无束的自 由生活状态,逐步形成了自由意识和游戏人生的生 活态度,致使他们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 大事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增强文化认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

对中国文化了解和认同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

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文化认同的 前提和表现是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的文 化自觉自信,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 知与实践。俗话说得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民族 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的血脉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活水源头,更是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 的源泉,这就要求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要有充 分的认识和了解、认同和坚守。但由于我国教育中 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和重理轻文等问题,有些大学生 的文史知识非常薄弱,人文素养不高,严重影响他们 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接受和认同,直 接影响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大 学生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亟待开设 中国文史类的课程以及人文素质修养的系列选修课 程,并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把传统 文化融合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让青年学生了解认知 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 自豪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注入人文活力,实 现课程内涵的人文拓展。同时,高校通过多种途径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学习了解近代英 勇的中华儿女救国图强奋斗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 主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同时提升大学生辨别真伪、

校成员的行为以及思想活动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校 园文化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把民族文化教育 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 新意识;把遵守规章制度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培养 他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等理念,让其在遵 守规章制度中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 时,高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创建优秀 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组织开展 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应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或重大纪 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 中了解中国的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在活动中智慧得 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三是着力打造“人文、绿 色、健康校园”。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 设,设置催人奋进的雕塑、名人名言的标语牌等,创 设浓厚的人文氛围;注重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自然 环境合理布局,呈现校园和谐之美;积极开展寝室、 班级文化建设,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 打造“健康校园”。四是开展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建 设。校园文化具有渗透式、隐蔽式、无意识教育等特 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精心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 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推 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进校园,丰富学生 的精神生活,滋养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独立自强的 品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坚定他们正确的政治 方向,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注重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核心价值观教

新平台

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满足人们多 样化的文化需要和充实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资源, 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深刻。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 息,他们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参与群体与消费群体。 但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一

些价值观尚 未成熟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

56 •

了认同危机,要扭转这种状况,单靠思想政治课教学 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高校要运用 新媒体新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 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提 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 境,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有效消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念对青年人价值观的冲击,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导 引青年大学生的价值抉择。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 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把理论教学延伸到课外虚拟 网络世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热烈互动,特别是在 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了 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正面引导,培养他们运用马 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各个 部门同心协力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平台,通过“易 班”、W、微博、微信、互动社区、论坛等新媒体形式, 发布时事热点新闻,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大 学生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开展网络知识大赛活动 等,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在校园网上开辟思想政 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网站,利用校园网络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打造网络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阵地,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形

参考文献:

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互补互助的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四)重视文化实践,推进价值认同

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 是价值观涵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是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基础。不仅人们正确的价值认识来源于实践,而 且人们的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以及价值信念都是在 实践中得到强化的,人们的价值行为也是在实践中 实现的。因此,要达到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 价值行为的目的,就必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 文化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 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实践考察等,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 和核心价值的理性认知与情感共享,培养大学生的 文化判断、选择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传承、创 新能力,实现价值认同。同时,高校要将课堂学习与 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进入社会、理解社会,组 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获 得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价值目标,并转化为自觉实践 行为,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转换,使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融为一体。

[1[2[3[4[5[6] 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3) :210—211.]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22.

] 赵传珍.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34.]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 -05 -05(1).] 石海平,刘继平.论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24—27.

Cultural Identity: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m Core Values Education

LU Quanxin

(The School of Marxism, Mianyang Teachers ^ Colleg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

Abstract: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prerequisit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identity, since culture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values in a variety of ways. Its purpose is to recgonize people with \" shared value\". Therefore,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 various cultures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which leads to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must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 -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education.Keywords : cultural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责任编辑:冯芳)

5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