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真实性浅谈

来源:好走旅游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的基 础,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守则。但是,随着媒体市场化经营, 一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就怎么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 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能看得懂听得懂的 一些假新闻也堂而皇之地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以至于中宣 些字眼或话语描写。 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不得不就此发文强调: “要 第四,单个事实要真实。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不仅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①并指出: “刊载假新闻,总编辑须公 开道歉。”②因此,笔者愿就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试进行一些 分析,以管之见,求教于同仁。 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重和善于从 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做到局 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杜绝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报道。 第五,新闻解释要真实。新闻解释是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 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着重回答五个“w”中的 何谓新闻的真实性?扼要说来,就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 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具体讲就是: 首先,新闻要素要真实。新闻要素即新闻的五个“w”。 五个“w”是: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 地?Why{ ̄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ow怎么样?延安《解放日 报》社论《从五个w谈起》曾这样说: “新闻必须有五个 ‘w’……,j尤之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 少一件,就会不成样子。”③可见,五个“w”就是“新闻真 卖陆”的具体化。 WhyfN故?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的事 件进行整理和解释。新闻解释要注意的是,解释要合乎客观事 实本身逻辑,通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到底是什么使得记者们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一一 真实性呢?分析起来,不外乎这样几条: 首先,体制性失实。现在,媒体越来越向市场化发展,不 少媒体也以“上稿量”来评价一个记者的优秀与否?这样就导 致了许多记者不顾新闻的真实性,片面追求上稿量,甚至出现 了策划新闻。除了一些很明显的造假外,近两年还出现了不少 “三无新闻”一一没有明确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读 者即便有所怀疑也无从证伪。往往是甲地发生的新闻被改头换 面移植到乙地的报纸,新闻事件中的地点、人物大而化之,让 同时,新闻五要素还具有两大作用:一是有助于记者采访 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 二是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 中。 其次,新闻背景要真实。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产生的环 境条件,是用以说明新闻主体的附属事实也是解释或衬托新闻 事实,用以烘托和彰显新闻价值与新闻主体的那些东两。也就 人无从查证。还有些记者,把网络上的笑话改编一下,竟然就 当成新闻发表出来。当然,更多的是真假相间、实里掺假的失 实新闻。 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者是用以表现新闻 的“旧事实”。新闻背景分为时空背景、解释性背景、知识性 其次,经济性失实。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 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在当今市场经 背景和直引式背景。不管是哪种背景,它的作用都在说明事 济条件下,我国的传媒也有了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在传 媒——受众一一广告的利益链环中,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成了 传媒利益实现的基本前提。为了吸引受众,有些记者不惜无中 生有、断章取义、散布流言、夸大事实……有些媒体有奶并是 娘、有钱并是爹……由此,种种失实新闻并应运而生。 再次,故意性失实。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 和当事人进行核实。国家新闻总署规定: “记者在采访时,必 须认真核实新闻消息来源,全面采访新闻当事人,充分听取各 方意见,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⑤英国BBC就要求一个消 息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⑥如果有了几个消息源,就可 进行互相印证,就能寻找到更为权威的消息源。这样对于减少 和杜绝“假新闻”是大有帮助的。 第四,加强道德自律。每一行业、每一工作都有自己的 职业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也一样。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 道德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保 持廉洁奉公的作风;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⑦除了这些以 外,新闻记者还应注重的是辩证地看待每一个新闻事实,实 事求是,尊重版权,不见利忘义,不唯利是图,不发布虚 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 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某些作者出于不正当的动机或需要,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 节,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常见的有因急功近利而无中生 有者,有为沽名钓誉而胡编乱造者。 再是,业务性失实。业务性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 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 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 失实。如一些新闻,不加核实,仅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 假、违法、低俗、误导消费者的不良广告。不以“有偿新 闻”以及新闻形式发布广告。广告内容做到真实合法,符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五,建立从业人员退出机制。目前,我国有一套完整的 闻”的角度考虑,就加以刊载;还有的传媒与当事人“合谋” 炒作,愚弄受众和舆论。 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准入机制,但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每年因为 制造了假新闻而退出的记者,寥寥无几。因此,建立一套可操 作的假新闻炮制者退出机制,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眼下,虽 新闻失实严重扰乱了新闻界的秩序,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原则。因此,每一个新闻从_qk人员,都必须认真维护新闻的真 然一些地区针对虚假新闻的问题,出台了新闻职业资格一票否 决制,但从总体来看,对这一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执行上并 不坚决,无形中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因撰写虚假新闻被永 远剔除出传媒行业的,并不常见。一些造假老手今天被这家报 社辞退了,明天又混进另外一家报社,换个笔名,继续造假。 实性,避免新闻失实。那么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呢?我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全面、细致、深入现场采访。采访作风往往决定了 新闻的质量。采访必须做到“四到”:一是脚到。事件新闻发 生岳,记者采访要尽量赶到现场,找到当事人、目击人。全面 细致地了解第一现场的情况,做到零距离接触;二是眼到。记 者到现场应当多用眼睛观察,深人挖掘细节。现场可以造假, 细节很难克隆,只要观察仔细加以分析,就能避免上当;三是 耳到。采访时要多听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对立面的声 按照国际传媒业的通例,一旦发现记者造假,必定不容于整个 新闻行业。这种不留余地的严厉惩罚,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 但却是维护整个新闻业生存基础的必要保证。通过设立这样一 个行业退出制度,也让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把维护新闻真实性看 成自己职业生命的“生死线”。对刊发假新闻的媒体,也要予 以严厉的惩戒。如果这一整套机制能够建立和严格实施,将一 定能从传播的源头上遏制假新闻的泛滥。硎 音,然后分析、归纳、综合,去伪存真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 四是心到。到现场眼看耳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心思 考。因为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多 问几个为什么就更能进一步逼近真相。 第二,公正严肃的写作态度。新闻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 情。可一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是先人为主,倾向性明显, 参考文献: Q)2009年3月22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 ( ̄)2009年4f]16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 虚假报导的通知》 就是缺乏认真严肃的采访作风和写作态度;有些记者主观地搞 “故事化”,怎么好看就怎么写,大而化之,任意而为,大力 引进新闻写作之外的各种手段,运用文学创作、历史演义等等 ③1945年12)q 13 El,延安《解放日报》 ④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 ̄)2009年4B 16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 虚假报导的通知》 “十八般武艺”,把新闻当娱乐,把写作当儿戏,由此写出的 新闻,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也自然会给媒体造成信誉 损失,最终会毁了记者自己的名节。 第三,客观科学的分析核实。新闻报道,一定要对新闻源 ⑥中国记协:2007年4P]19日《传媒沙龙第五期》 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