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练习呈现方式的多元化.doc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练习呈现方式的多元化.doc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练习呈现方式的多元化 摘要:课堂练

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材练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删除和 加工,以高效、合理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材练习,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科 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试图 对小学数学练习的呈现方式作分析与归纳。

关键字:课堂练习 呈现方式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 都很好地体现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 流和运用,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思,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 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是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 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课堂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 能通过静态的教学素材直接呈现和传递给学生,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导致师生的双边活动吃力,课堂效率低下。

为此,结合目前学校教育状况,思考:课堂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师如 何驾驭课堂练习?怎样呈现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呈现练 习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样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呈现练习?怎样打造一 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我们应该找到静态教学素材与动态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寻求一种高效、丰富多彩的练习呈现方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 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幅度的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一、从教材已有练习的二次开发入手,呈现“递进”方式

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也有不完整的一面,有部分练习设计面向的层面不够广, 层次也需要调整,练习的“量”相对的出现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设计时, 吃透教材,把握住每一道习题的用意,用好每一道习题。既尊重教材,又不能生 搬硬套,盲目使用,要择其优而用之,知其不足而补之,两者相结合,习题的设 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此我们的习题安排要先易后难,由简到 繁。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在巩固提高环节,我安排了下面的练习: ()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属于简单练习,是对知识的简单直接应用,适合全班的学生,只要 他们用心去做,人人都可以顺利完成。

一个乒乓球约重3() ()

大显身手

—个西瓜约重3()

大显身手属于简单综合练习,比基础练习的综合性稍强一点,适合大多数学 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择少量达标练习做, 而大多数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练习外,力争完成全部达标练习。 一个鸡蛋约重1千克。()

1千克的棉花和1000克的铁一样重。() 1千克和996克相差4克。()

()

智力比拼

智力比拼属于综合练习,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专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让 他们在完成达标练习后进一步攻坚克难,不至于“吃不饱”。每张试卷上总有一 两题难度明显比其他基础题要难得多,要想顺利完成这部分试题,得靠平时的日 积月累。例如:“小东带了 20元买了 8千克的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 钱? ”

“小试牛刀”、“大显身手”、“智力比拼”三个练习关卡,不仅生动有趣,吸 引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过程;更深刻地体现了 “基础一综合一拓展”能力发展过 程,为学生的能力提高铺垫了基础。

二、从学生需要的针对性入手,呈现“自主”方式 (-)练习设计内容分层,学生自主选择

每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存在着原有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习 惯不同等不同层次的差异。在课堂练习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 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 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1. “套餐”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类, 学生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 法时,设计了三个套餐。

餐一:13-8= ( ), 17-9= ( ), 15-8=() 餐二:12-5=12-2-3=7, 17-8=17-()-() = () 餐三:12-8=2+ ( ), 13-7= ( ) +4

学生可以选择餐一、餐二、餐三,或者三个都选择,这样的练习设计,让每 个学生都有了选择的空间,在自己原本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多味”型。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如:在教学了 “长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设计这样 的练习:“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80米,宽40米,沿边线铺设了一圈跑道。如 果让你在这条跑道上跑步锻炼,你想怎么跑?跑了多少米?”由于问题情景中的 主角是学生袭击,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主动, 解题策略丰富多彩。

A 跑一圈:(80+40) X2=240 米 B跑一短边:40米 C跑一长边:80米

D 跑两圈:(80+40) X2X2=480 米

像这样多味型的练习,能让你学生对所获得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 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到数学的生机 与活力。 (二)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学生自主选择 1•通过对比性练习,学生透彻理解内涵

对比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 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时,碰到了这样两种题目:

“有26个橘子,每8个运一次,至少几次运完? ” “东东带了 10元,买3元的面包,最多可以买几个? ”

这两类型的题目,对比性非常强,第一题剩余的2个橘子还要运一次,所以 要加

1 一共4次。而第二题中剩余的1元买不了 3元的面包,不用加1,所以只 能买3个。

通过这样一组对比的练习,学生在有比较的基础上来理解变得更加方 便。

2.通过变式性练习,加强思维敏捷训练

小学数学中的变式练习,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区 别易混淆知识,克服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些“形异实同”的问题,叙述 形式稍有变

例如:“有红花25朵,黄花比红花少5朵,黄花有多少朵? ”与“有红花 25朵,比黄花多5朵,黄花有多少朵? ”这两道题目表达方式不同,但实质相 同。那教师如何设计变式练习呢?笔者认为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 变条件的顺序,也就是把题目的条件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题目中叙述的方式改变了,但其解法却不变,这不仅培养 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起到了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

3•通过操作性练习,提高把握外延能力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也是思维的起点。它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 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有趣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操作,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正 确的心里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 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性练习, 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1) 摆一摆,让学生体会。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不仅 提高

了学生了计算能力,而且培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2) 量一量,让学生感知。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这两个是长度单位,学 生对

具体的长度感知很模糊,所以让他们量一量身边的事物,比如:课本、铅笔 等。

(3) 剪一剪,让学生理解。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有些孩子对刚接触到了 轴对

称图形不是很理解,在课中我随机剪了一颗对称的树,并让孩子也动手剪一 剪,在剪的过程中理解要剪对称图形必须要对折这一概念。

(4) 画一画,让学生思考。学习了认识钟表后,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 样巩

固了对钟面的认识。在画的同时思考钟面上都有什么? 三、从实际发展的生活入手,呈现“生活”方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 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 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

例如: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并总结出线段的另一个特征。 生1:桌子面上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生2:扇叶上的那两条边也是线段。 生3:窗的边都是线段。

生4:那圆圆的栏杆也是一条线段。

生5:笔盒的这一边也是一条线段。(用手指着笔盒面上的一条边) 生6:国旗杆也是一条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找出了我们周围的线段,那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是根据什 么条件找线段。

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因为每线段都是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 师:真聪明!

2•挖掘生活资源,促进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 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 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 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 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布置学生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定,调查 完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 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喝的牛奶、喜欢吃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 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喜欢的科目……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 现问题的做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考,还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及统计在生活中的 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3. 回归生活实践,有力构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把“教教材” 转移

到“用教材”上来,在课堂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 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 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他们的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 学问题所在,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其实很有用, 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 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 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 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本节课的内容就 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 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 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11, 1: 605 [2] 杨国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6) [3] 杨国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江苏教育 出版

社,2009 (8): 33

[4] 郑品元.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练习(上)[J].青海教育.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教育

编辑部,1994 (1): 76—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