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擘版) 2009年第54卷第5期(总第226期)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209 Vo1.54 No.5(General No.226) 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发展的历史反思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现代诗歌文体的价值和意义何 在?现代诗歌是否需要“通套”形式?现代诗歌文体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寻?自由诗体与现代格律诗体哪一个更适 合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需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研究现代诗歌文体?对这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历 史的高度予以重新反思。 关键词: 现代诗歌;文体;自由诗;格律诗;历史反思 中图分类号:I 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9)05一(1029—05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最具鲜明的文体特征。 式。而且自由诗本身也有其弱点,最易流于散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经过长期的发展渐渐形成了固定的文 恐怕新诗的民族形式还需要建立。这个问题只有大 体形式,至唐朝时发展到高峰,形成了严格的格律诗 家从研究与实践中来解决”…㈣挖)。从主张自由诗 体。可以说,中国诗歌的辉煌与五、七言律诗的文体 到怀疑自由诗并提倡现代格律诗,何其芳创作历程 形式之问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然而,一种诗歌文 的转变在现代诗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现 体一旦成熟、形成严格的规范也就意味着封闭、僵 代诗歌的文体形式究竟如何?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 化、衰落,这时,就必然会有变革的要求出现,于是, 进步?存在着哪些问题?是否成了现代诗歌发展的 作为对格律诗体的变革,宋词、元曲相继产生。到晚 障碍?所有这些,都成了研究现代诗歌文体必须思 清时期,梁启超、黄遵宪等对当时的诗坛表示不满, 考的问题,也成了研究现代诗歌文体的基本出发点。 倡导“诗界革命”对诗歌文体形式进行变革,传统格 律诗体再次遭到冲击。20世纪20年代,胡适大力 提倡“诗体大解放”,现代自由诗体代替传统格律诗 西方形式主义理论认为,形式即内容,有了什么 体成为诗歌的主要文体形式,诗歌发展进入了一个 样的文体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在艺术 新的纪元。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诗歌地位的一落千 中任何一种新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形式,因为, 丈,诗歌昔日的辉煌不再,日益被边缘化。面对这一 在艺术中不存在没有得到形式体现即没有给自己找 困境,人们在苦苦思考:导致诗歌衰落的原因何在? 到表达方式的内容。同理,任何形式上的变化都已 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寻找诗歌衰落的根源,得 是新内容的发掘,因为,既然根据定义来理解,形式 出了不少答案,其中不少人将诗歌衰落的原因归结 是一定内容的表达程序,那么空洞的形式就是不可 为现代诗歌文体形式的欠缺,“中国的新诗我觉得还 思议的。”l2¨(洲’由此来看,文体形式不是可有可无 有一个形式问题尚未解决。从前,我是主张自由诗 的东西,而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部分。 的。因为那可以最自由地表达我自己所要表达的东 文体形式是文学必须具有的因素,我们可以根据文 西,但是现在,我动摇了。因为我感到今日中国的广 体形式将文学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文体形式成了区 大群众还不习惯于这种形式,不大容易接受这种形 分不同文学种类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诗歌正是 *收稿日期:2o09一o6—27 作者简介:吕周聚(1962一),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①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现代诗歌文体的多维透视)(o3jo7so.11—44O03)阶段性成果。 29 因为其独特的文体形式而与散文等其它文类区别开 来。“诗不同于散文:散文是‘散’的,完全根据语言 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文体形式系统。换言之, 这些要素就是在研究诗歌文体形式时必须关注的问 题,也是进入诗歌文体的关键入口。 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 文体样式,如自由诗、格律诗、讽刺诗、叙事长诗、十 四行诗、小诗、图案诗、政治抒情诗、马雅可夫斯基体 等。然而,这些种类在划分标准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的问题,有的是根据文体形式划分的,有的是根据思 的自然节奏,没有什么大致固定的音节规律;诗大体 是整齐的,将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以若干形式化,一般 有一些大致固定的音节规律(例如四言,五言,七言, 杂言以及词牌曲牌等等)。诗的规律有两个重要的 特点:第一是形式化的节奏和语言的自然节奏的矛 盾的统一,纯是形式化的节奏就会呆板僵硬无生气, 纯是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无所谓规律,就无以别于散 文,也就是说,就失其所以为诗。诗人驾御媒介的工 夫就要在这矛盾的统一上见出。其次是大致固定的 形式与当前具体内容的矛盾的统一。诗有一种通套 的因而有几分独立性的形式,……就这种通套的形 式来说,我们很难机械地套用‘内容决定形式’这个 普遍规律。但是形式虽是通套的,每个诗人用这个 通套的形式来表达某一具体内容时却要创造出他所 特有的恰足以表现那个具体内容的风格,……我们 把这种不同的意味和节奏叫做风格,其实也可以叫 做‘内在的形式’。就这种内在的形式来说,‘内容决 定形式’的普遍规律是完全适用的。诗人驾御规律 的工夫也就在结合通套形式与个别具体内容,造成 妥帖的内在的形式,因而达到通套形式与具体内容 的统一。在这过程中,通套的形式为着要适应具体 的内容,要经过或多或少的改变。规律的束缚性不 应该是绝对的,否则呆板一律,造不成内在的形式, 也就是说,产生不出真正的诗。”[3]( 朱光潜明 确地阐明了诗歌的“通套”形式与具体内容之间的辩 证而又复杂的关系,应该说,这种“通套”的形式是现 代诗人及理论家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东西。然而, 这种“通套”的形式究竟应该什么样?诗人们对此却 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诗歌的文体形式包括哪些因素?在研究诗歌文 体形式时,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艾青认为,“在 文学上,所谓形式,里面包含着体裁、格式、结构、手 法、风格、韵律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语言 文字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构成两个部分:一个是 它的外表,即所谓形式;一个是它的含义,即所谓内 容。在这里,语言文字又是工具又是材料” ’。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其文体形式最终表现为语言, 从这一角度来说,语言既是诗歌创作的开始,又是诗 歌创作的结束。语言在诗歌中具体表现为词汇、句 式、节奏、韵律等基本要素,同时,语言又内化为表现 技巧、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内在要素,外化为结构、 格式、体裁等外在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层面上的不 30 想内容划分的,有的则是根据文体形式与思想内容 两个因素来划分的。由于划分标准的混乱,导致出 现诗歌文体研究的无序状态。文学形式可分为外在 形式(格律、结构等)与内在形式(态度、情调、题材 等)两个方面,在研究诗歌文体形式时,我们理所当 然地应以诗歌的外在形式作为主要标准来划分类 别。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众多的诗歌文体大致归 为两大类,即自由诗与格律诗。艾青认为,“诗的体 裁是多种多样的,在多种多样的体裁中,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类,一类叫‘自由诗’,一类叫‘格律诗’。这种 分类,无关于诗的内容所属的性质,而只是从诗所具 备的格式来给以区别而已” J( 。何其芳也持同样 的观点,他认为,“文学艺术的样式可以从它们的内 容上的差异来分类,也可以从它们的形式上的差异 来分类。按照形式上的显著的不同把诗分为格律诗 和自由诗,这是和中国的,外国的诗歌情况都符合 的,已经为大家所公认,并没有什么不妥 当” j(踟 ”。艾青与何其芳依据诗歌外在形式的差 异将诗歌文体分为自由诗体与格律诗体两大类型, 表面上来看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 种分类符合现代诗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 自由诗体本身包含多种具体的诗歌样式,如小诗、叙 事长诗、讽刺诗、政治抒情诗、马雅可夫斯基体都属 于自由诗的范围,它们在外在形式上具有某些相同 之处,只是其呈现出来的内在形式不同而已。 自胡适宣布旧体诗死亡、现代诗体大解放开始, 现代诗人尤其是自由诗人们就进入了文体狂欢状 态,自由诗体给他们提供了实现创新、追求自由的平 台,他们没有了束缚,可以随意地书写,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陷入了文体创新的焦虑之中。按照自由诗理 论,每一首诗都应该有与其它诗歌不同的、独特的文 体样式,这一追求导致部分诗人进入了一种不断革 命的状态,似乎不这样做,就是保守,就写不出好诗。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现代诗人纷纷在诗歌文体方 面进行创新实验,有的甚至为创新而创新,常常从一 没。现代格律诗是对传统格律的继承与发展,人们 力图总结、概括出与现代汉语相适应的诗歌文体形 式与内在规律,但直到今天现代格律诗所取得的成 就都比较有限,现代格律诗的提倡者们后继乏力,热 衷于自由诗的诗人们对现代格律诗不屑一顾,其中 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诗的创作确实存在从一 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过去三十年来大量产 生了千篇一律的新诗,读来枯燥乏味;始于对这个倾 向的反动,颇有些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开始探索新的 表现手法。他们的作品有时颇具个性和独创性,这 方面原因固然在于现代格律诗不尽完善、仍存在 定的局限,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获得了自由的诗人 个事实应该获得大家的尊重。可是一种不良的倾向 也露了端倪,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例如,有些人毫无 一们不愿再被套上缰绳,他们厌倦了“通套形式”,总想 必要而废除了标点,把诗行任意排列——这一套是 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久已实行的办法,着实毫无道理, 至少我可看不出来,结果不外增添了作品的奥秘色 彩”_6 聊’。这种极端化的探索给现代诗歌文体留 下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也给寻找诗歌文体的“通套” 形式增加了困难。 现代诗人们在文体形式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 新,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文体形式。这些诗歌 文体形式有的是模仿国外的诗歌文体形式,有的是 继承中国传统的诗歌文体形式,有的则是国外诗歌 文体与中国传统诗歌文体的嫁接、融合而成的新的 文体形式。“中国新诗的历史不过四十年,但风行一 时的主要形式却变更过好几次了。开头是初期白话 体自由诗和小诗。后来是‘豆腐干’体诗。后来又是 自由诗。解放后最流行的是‘半自由体’。现在好象 是民歌体和半自由体并盛(我这都是指诗人们的作 品而言,群众诗歌当然是以民歌体和快板体为主要 形式)。过去流行过的一些主要形式为什么都不持 久呢?原因自然比较复杂。但恐怕当时的流行多半 靠刊物提倡,并不是这种诗体真正很完美,也是一个 原因。”…㈣他 在40年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多的诗歌文 体,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们强烈的文体创新意识。然 而,不同时期出现的多种诗歌文体样式中是否存在 所谓“通套”形式?我们是否可以从大量的诗歌文本 中总结、概括出这样的“通套”形式? 在现代诗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部分诗 人和理论家在探讨关于诗歌文体形式建构的问题。 换言之,建立“通套”的诗歌文体形式是部分诗人和 理论家的理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闻一多 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对现代格律诗的大力提倡,朱湘、 徐志摩等在现代格律诗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到50年代,现代格律诗问题又一次成为文坛关 注的问题,何其芳、王力、卞之琳等进一步发展了闻 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使之更趋完善与系统,但在诗 歌创作上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为关于现 代格律诗的讨论很快便被声势浩大的民歌运动所淹 在“通套”之外获得成功。“列数六十年来在诗坛上 发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及其诗体的形变,我们可以看 到新诗受外国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影 响,几乎是同时存在的。直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很 难在新诗的形式中概括出一套较为统一的格律。这 是因为新诗之所以是新诗,就在它的节奏比较自由, 可长可短,可缓可急,完全为内容所决定。半个多世 纪的经验,似乎可使我们感到,新诗的形式大体须 有,小体则不必强求一律,由于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博 大,新诗不应有什么既定模式,也不必要求它改变节 奏和韵律较为自由的倾向。鉴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 统,从传统的心理来要求它,一定要找出一套格律来 羁绊它,六十年来,不是失败就是收效甚微,与其说 是诗人不想写,毋宁说是现代的沸腾的社会生活和 多变的日趋复杂与严密的现代语言,使诗人写不出 现代格律诗,二十多年来刻意追求的一套新形式,至 今仍在虚无缥缈之中,大约是这个原因。”n J(嘞’这 种观点在诗坛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揭示出了诗歌 建构通套形式(现代格律诗)的困难及其深层原因, 同时也指出了新诗建立宽泛的文体形式的必要性。 未来的诗歌文体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会有哪 些新的变化?王力在分析了冯至、何其芳、张光年等 关于民歌、格律诗的关系的不同观点之后,对诗体在 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将来的格律诗不管 是什么样的格律,它一定不同于自由体,因为自由体 是作为格律诗的对立物而存在的。能不能从此消灭 自由体呢?我看不可能,也不应该。自由体在形式 上没有格律诗的优美(这是就一般情况说),但是它 的优点是便于抒展感情,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如 果同一作家既写格律诗又写自由诗,正如唐代诗人 既写律诗又写古风一样,是没有什么奇怪的。能不 能消灭民歌体呢?我看也不可能。……民歌本来就 是既采用绝句形式而又不受平仄拘束的半自由体, 将来无论采用什么新的格律,民歌总会要求更多的 自由,更多地保存中国诗的传统。”[8 J(M’站在今天 的角度来看王力在50年代对诗歌文体发展的预测, 31 应该说其预测基本上是符合诗歌创作实际的,自由 诗、格律诗、民歌确实成为50年代以后诗歌的主要 合体,诗歌文体的转型就是这些因素在诗歌中所占 比例及所起作用的变化,传统诗歌中居于支配地位 文体形式。但有一点他没有预测到,即80年代电脑 网络技术推广之后,出现了电脑网络诗歌,这种诗歌 文体除了传统的文字表现之外,更多地依靠电脑网 络技术来写作、阅读,从而改变了传统诗歌的写作、 阅读方式,成为一种新的诗歌文体形式。 的某些因素蜕化为“遗形物”,导致传统诗歌文体的 衰落;原来某些居于次要地位的因素则上升为支配 性因素,从而导致现代诗歌文体的产生,而这些支配 性因素所占比例及所起作用的变化又导致现代诗歌 文体的不断变异,这正是现代诗歌文体产生演变的 诗歌文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外在形式和内 在形式构成,“我们认为文学类型应视为一种对文学 作品的分类编组,在理论上,这种编组是建立在两个 根据之上的:一个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格律或结构 等),一个是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较 为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等)。外表上的根据 可以是这一个也可以是另外一个(比如内在形式是 ‘田园诗的’和‘讽刺的’,外在形式是二音步的和平 达体颂歌式的);但关键的问题是接着去找寻‘另外 一个’根据,以便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确定文学类 型”[9](嘲一柳)。在这里,所谓的外在形式是指诗歌的 格律、结构、语言、表现技巧等形式因素,涉及到的是 诗歌文体发展的内部规律;所谓内在形式是指作者 的态度、情调、目的等内容因素,涉及到的是诗歌文 体的外在文化意味。诗歌文体是外在形式与内在形 式的有机统一,不可分离,因此,在研究诗歌文体时, 我们既要注意研究其外在形式,又要研究其内在形 式。为了全面分析、把握现代诗歌文体的产生、发 展、演变规律,我们对诗歌文体进行多维透视,从不 同角度对诗歌文体进行分析: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现代诗歌文体的 产生与发展演变。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诗 歌文体的产生、发展及历史转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 容:一是中国传统诗歌文体向现代诗歌文体的历史 转型,具体讨论由传统诗歌到诗界革命、再由诗界革 命到白话诗革命的转型,研究传统诗歌文体向现代 诗歌文体转型的历史轨迹,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传 统诗歌文体为何解构、现代诗歌如何建构的内在机 制;二是研究现代诗歌文体的历史转型,对现代诗歌 发展中所出现的文体进行归类,研究现代诗歌文体 转型的内在机制;三是研究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规 律,探讨诗歌文体产生的模式。 其次,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对现代诗歌的外在形 式进行研究,揭示现代诗歌文体发展演变的内部规 律。诗歌文体是语言、体裁、修辞、结构等因素的综 32 内在机制。 再次,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现代诗歌的内在形式 进行研究,揭示现代诗歌文体发展演变的外部规律。 诗歌文体是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一个纯形 式的封闭体系。现代诗歌文体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 晶,诗歌的文体形式与社会、时代、文化及创作主体 之问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文化 学、主题学等不同角度来揭示现代诗歌文体转型的 复杂的社会文化意蕴,揭示诗歌文体与社会文化之 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现代诗歌与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现代诗歌文体演变 的规律。 在近百年的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诗人们在文体 样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这其中既有成 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发生学、语言学、结 构学、修辞学等不同角度来探讨现代诗歌文体的产 生、发展、演变,深入诗歌文体形式内部探寻现代诗 歌文体的构成,研究诗歌文体背后的价值观念、审美 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转变的动因, 进而探索现代诗歌文体演变的内在规律,总结现代 诗歌文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重新思考现代诗 歌文体现代化、民族化的复杂关系,所有这些,都是 复杂而又重要的理论问题,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理 论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也就具有了开拓创新的理 论意义。 现代诗歌文体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 还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也是导致现代诗歌不断受到 质疑、批判的原因。因此,在总结现代诗歌文体建设 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入反思现代诗歌 文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回应目前学术界所提出的 诗歌应如何发展的现实问题。进入20世纪末之后, 诗歌发展呈现出悖论状态:一方面,“地下”诗歌发展 迅速,另一方面,优秀作品尤其是在诗歌文体建设方 面有所成就的作品甚少;一方面诗歌数量增加,另一 方面诗歌市场却急剧萎缩。这不仅是诗歌本身的问 题,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如何才能使诗歌创 作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使诗歌在文体建设方面有 所成就,就成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因之,从 [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多维视角来研究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对当前的诗歌 [4]艾青.诗的形式问题——反对诗的形式主义倾向[A].杨匡汉,刘 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引导当前的诗歌 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下)[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创作走出低谷、使诗歌在文体建设方面取得成绩、推 [5]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A].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 (下)[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动21世纪诗歌的发展等方面无不具有重要的现实 [6]卞之琳.今13新诗面临的艺术问题[A].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 意义。 现代诗论(下)[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7]刘再复,楼肇明.关于新诗艺术形式问题质疑[A].杨匡汉,刘福 参考文献: 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下)[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1]何其芳.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A].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 [8]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A].杨匡汉,刘 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下)[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现代诗论(下)[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9][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2][俄]维克托・日尔蒙斯基.诗学的任务[A].方珊等译.俄国形式 】984. 主义文论选[C].北京:三联书店,1992. [3]朱光潜.谈新诗格律[A].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下)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of Modern Chine ̄se Poetry Lu ̄ouju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There have been many controvers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of modem Chinese poetry,such as what is the value ofmodem poetry style?Does modem poetry need a common form?Were htere any rules in the develop— ment of modem Chinese poetry?Which one is bet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Chinese poetry ebtween fre verse and metrical verse?Where is the reseal ̄3h ofmodem Chinese poetry st) le to eb begun?These complicated controversies al"e to be re—examined with a historical dimension. Key words:modem poetry;style;free verse;metrical verse;historical reflections 责任编辑:孙昕光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