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第一张ppt,显示三条信息,引出本文作者陶渊明
(1)五柳先生
(2)不为五斗米折腰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回顾“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回答
2、通过ppt由学生填空,明白文章所写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课文记叙了一个渔人偶然( 发现 ) 桃花源,并且( 进入 )桃花源, 数日后渔人( 离开 )桃花源,后来想带其他人( 再寻)桃花源, 却迷路了。
思路点拨:复述课文的故事要简要交代故事的 起因、经过及结果。
3、学生齐读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要求用一句学过的诗句形容渔人的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再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1、学生再读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眼中的桃花源,并从文中找到依据:
噢,好一个 的桃花源!
2、学生交流:
(1)好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文中依据: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理解“妻子”、“绝境”的词义。通过这句话了解桃源中人当初来此的原因,得出结论:桃花源没有战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理解“无论”的词义。抓住“乃”这个虚词更好地理解桃花源的与世隔绝。
(2)好一个优美的桃花源
文中一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好一个宁静的桃花源
文中一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理解“阡陌”、“交通”的含义。可以与《捕蛇者说》中的“鸡犬不宁”相比较,更好地理解桃花源的宁静,得出结论:桃花源中没有苛税。
(4)好一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
文中依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由此句中人物的描写可见人们劳动的悠闲,精神的愉悦。可与《捕蛇者说》中百姓的生活比较。
(5)好一个热情好客,和睦相处的桃花源
文中依据: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体会三个虚词“咸”“便”“皆”的作用,从而体会桃花源的热情好客,和睦相处。
教师总结桃花源的特点:环境优美宁静,人们安居乐业,热情好客,和睦相处,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苛税。
3、正因为桃花源的美,所以渔人不舍离开,因此他做了什么?还有谁有相同的想法?最终结果如何?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再寻的结果是:不复得路。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探究主旨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难道桃花源会凭空消失吗?
明确:这样写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的告诉我们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幻想,是作者的虚构。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已经暗示我们桃花源的虚构:
(1)桃花林的中无杂树
(2)与世隔绝几百年的源中人衣着既然能“悉如外人”
3、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虚构这样的社会?(出示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封建剥削残酷。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大小小战争60场。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
明确:作者虚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那里景色优美、资源丰富,风俗纯淳朴;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反映了人们厌恶战争的态度和追求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3、我们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社会?
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不可能想出改变现实的办法,因此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时代的局限。
陶渊明在1500多年前描绘出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
五、课堂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