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本文写于194年3月,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北方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 团结抗战, 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消抗日, 积极反共, 但广阔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统区, 没有言论自由, 不能直接抒胸臆, 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 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 赞美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二〕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 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 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 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的散文. 因此, 我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初步学会分析在表达中穿插抒情和议论, 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 思想内容深刻丰富, 遣词造句精致讲究, 运用象征手法, 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 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运用图示、音乐或录音机等创设情景, 通过指导朗读, 突破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的特点.
2〕在朗读中结合课文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 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营造品读气氛, 提高阅读效果, 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
3〕指导朗读, 尽量变换方式, 既让学生有新鲜感, 又到达感受的目的. 如听课文录音, 给学生的朗读配乐,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声分读等.
4〕唤起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 象征手法的突破, 可以通过分析课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 由课文联系实际, 给身边的景物, 赋予象征意义, 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为课后写作好的铺垫.
〔二〕学法: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 因此, 要抓住好诵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利用仿句练习帮助学生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学生熟读, 把握关键语句借助联想, 研讨白杨树“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之间的相似点. 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而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以突破难点.
五、说学情
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 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 但是对于如何把事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 并借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学习本文需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 处理好物与情的关系, 把握好文章的写法, 并能写借物寓理的文章.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入歌曲《小白杨》, 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此歌曲咏的仅仅是一棵白杨树吗?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也曾高声赞美白杨树, 他们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 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散文《白杨礼赞》.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放出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 配乐朗读, 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 使之进入情境〕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A、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B、你明白作者赞美白杨树其实为赞美什么吗? C、白杨树和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之间有何相似点? 3〕感知白杨树外形
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 以此引出第5段的分析.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这段, 〔配乐〕边读边思考问题, 熟悉白杨树的外形及特征及环境. 请每个学生看着画图大声朗读.
3、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此时安排学生听课7、8段录音, 由形象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作者托物言志的过程, 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过程, 通过朗读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熟悉四个反问句是如何逐层加深的, 揭示主题. 〔白杨树内涵〕
小组合作讨论, 以下问题:
1〕第7段分几层?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请找出重点词语〕?这是怎样的写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如何揭示的?文章是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的?四个反问句是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3〕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 4、难点重点的突破, 激发学生想象力
配乐朗读第8段, 要求学生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选择一些跟白杨树较为接近的物〔梅、竹等〕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 想象他们的象征意义. 分析:1、4、6、8、9段不同抒情的作用, 加以体会.
5、作业布置
1〕寻找常见的景物, 用象征手法, 写一个片段, 注意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 2〕选择你喜欢的句段摘抄在积累本上, 试背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环境 农民 外形 平凡而不平凡的 哨兵 内涵 精神、意志
说明:板书原那么是形象、简洁、直观. 力求将课文内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简要的板书作用于学生的双眼理解课文内容, 增强教学效果.
8《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 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 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 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 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群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俗、丑陋的一面, 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
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进一步探究, 可以认为, 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 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 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本文的重点落在写他的眼睛上, 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 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 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 运笔在方寸之间, 却洋洋洒洒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 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 而是突出重点, 大肆铺排, 有时, 某一局部, 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 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之所以能尺水兴波, 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 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 因此, 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 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 揣摩其含义. 可以说, 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 不仅在于形象鲜明, 特征突出, 更在于喻意深刻, 韵味无穷.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 学习本文, 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到达的目标是什么. 〞现代教学理论的根本观点是: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创造. 用现代教学论根本观点来指导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 不但使其学会, 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 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
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 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 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 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 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材料, 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们的知识面比拟窄, 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 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 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1、说教法:教有常法, 但无定法, 重在得法, 贵在用法. 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那么,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才
能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 使教学互动起来, 促进学生的开展, 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拟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 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 曾经说过, “习文言, 必先熟读假设干篇, 勉强记住不算,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 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 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那么诱发探究, 通过探索, 才能发现真理. 对于字词句的难点, 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利用工具书, 利用注解, 自主学习, 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 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拟法:比拟是一种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的方法, 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 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比拟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多媒体演示法:学生的学习情趣,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说明, 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 而且还有消除疲劳, 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充分利用情感教学, 能促进智能的开发, 使学生变得聪明.
2、说学法:初中生学习语文, 如何在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 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 这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拟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 尤其是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 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 反复诵读, 品味精彩的句子, 从而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
图. 比拟法:有比拟才有进步. 学生学会了在比拟中学习, 那么他一定会增长见识, 对他的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 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 给学生提出疑惑, 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 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 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 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 导入语我准备这样设计:“同学们, 我们学第一课的时候, 鲁迅先生说, 日俄战争期间, 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 开首便是一句:你悔过罢! 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你知道这位托尔斯泰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长什么样?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 〞
第二步, 学生自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问题.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自行解决, 屏幕显示习题进行检测.
第三步, 介绍茨威格及托尔斯泰. 茨威格的介绍从简, 托尔斯泰的介绍较全面. 讲课时可以由学生进行补充.
第四步, 诵读课文, 由学生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语句, 总结出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茨威格精妙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五步, 理解课文中心. 共设计四个问题, 从不同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境界.
第六步, 讨论. 内容是:茨威格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
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幸福吗, 为什么?可联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第七步, 小结文章特点.
第八步, 布置作业. 本课时的设计, 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 多媒体的辅助, 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丰富学生的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但因水平有限, 有许多不当之处, 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