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 【摘 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和定量分析教学效果,对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进行了 探索.发现:课堂教学较宜采用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在推行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办展览以及借助网络微信平台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延安精神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本成果受西安培华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编号: 王袁媛 PHKT20140714)资助。 引言 2013年7月11日,*同志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和群众 座谈时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 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 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 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多次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 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 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 解放期间,在延安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在这一时 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篇、歌曲、戏剧等作品(物质文化)以及革 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 的革命传统(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太【”。延安红色文化融入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法实施。 我们通常采用的是高扬主旋律的显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是指 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的课堂教育、报告会等都属于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注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效果 比较明显。隐性教育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 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 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它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为影响和形成人 们的思想政治观点服务,它们交织在一起,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 过程之中。 近年来,部分高校实行教学改革和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基地 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鉴于实践基地的体验式 教学刚刚起步,能否大范围推广有待实证研究,本文基于这个基 础,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调查统计,旨 在从教学理念的定性分析和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上探索出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操作化模式,总结出受学生欢迎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实践路径。 把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构建以延 安革命道路一延安革命文化——延安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历 史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 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上,“延安时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领导中国革命成绩 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由弱变强、转败 为胜,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延安精神作为 毛泽东思想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产生和成熟。延安革命道 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以此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信心;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延安革命文化,中国共产 党在延安培育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 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 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 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精神的体现。要 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唤醒学生心灵、引领价值、锤炼意志、铸 就信仰,激励学生拼搏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延安红色资源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教学基本内涵有机统一,本质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 作用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弘扬“聚心聚力”中国 精神和建设“文化中国”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探索、归纳、总结 和构建。*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 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他强 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贯穿到课程教学中. 实现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构建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 之间相互理解的“对话教育”。在海德格尔看来,主体间性是主体 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是我与他人之间的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 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 语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与“共 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构成的主体间性是指教 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精神沟通,道德同情,在平等基础上 相互理解、交流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交往和对话 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真实完整的人在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 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与知识等都展现在对方面前, 舾教 201 5—1 0 l 55这也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在授课前期, 应发动学生关注延安革命,关注当年在延安工作和生活过的老红军、老八 路留下的故事,授课过程中注意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教授者转向学 生的热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合 理利用手机网络渗透红色文化资源。我校曾试点在播 音与主持专业和财务会计专业利用微信传播、直播学 生发展的促进者,放开学生的话语权,通过师生共同创造教育实践中的教 学文本。比如说“延安精神”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平等的精神交流之下,就 会有学生说,现在这个时代,还提艰苦奋斗是不是过时了?学生说出心里所 想,也引起我们教师反思,从而有更深入的思考。经济困难是形成延安精神 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艰苦奋斗重要的是奋斗,而不是艰苦,不是让大家 过苦日子。中国共产党当年通过革命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 放,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怎么能够获得这种幸福生 生代表在延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实物场景、 历史事件的回溯以及学生代表的感想感受都可以实 时发布,拍录较长的录影可发到校园网链接。活动中, 实践基地的学生和校内学生互动良好,教师、基地讲解 员答疑解惑实时在线,班级微信群中反应热烈,经统 计,班级学生的参与率达到96%。在两个专业中发放问 卷120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19份。统计数据如 下:对这种方式喜欢的同学占69.5%,一般占l8.4%,不 活,我们要靠艰苦奋斗精神,要凝聚全民族的这种精神去进行现代化建设。 回溯历史、观照现实,这是我们今天学习延安精神的重点所在。只有教、学 双方去除单方面的话语霸权,实现人和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才能完成 延安精神内化即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归一。 为了了解主体间性“对话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笔者在讲授延安 精神这一部分时,我们分别在同一学院三个平行班采用三种不同方式教 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主体间性的对话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发言讨论,通 过问卷,作了三年的调研,收回问卷589份,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接受态度 ~、、、\ 掇 型、、、—~ 喜欢 —般 不喜欢 以教师为主体 58。4% 38.S% 3.1% 主 刮 时j耐奠式 78.9% 18.9% 2.e% 以学生为主钵 18.6% 44.5% 3&9% 重视隐性教育。积极推行红色体验式教育 在西安培华学院针对“你喜欢参加的社会实践类型”抽样调查中,97%的 大学生选择了革命圣地参观教育,28.7%的大学生选择了勤工助学,56.5%的 大学生选择了志愿服务。不难发现,红色之旅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备受青睐的。 1.积极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西安培华学院以延安革命圣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 践,将延安精神贯穿到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中。在组织 学生参观延安凤凰山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 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革命基地后,我们又在杨家岭庄严肃穆的中央大 礼堂旧址里讲授“七大”的历史意义,这些实景真情,让学生对党的优良传 统和作风、对延安精神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参加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表示, 在历史发生地学习革命传统,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觉,这是一次人心、人脑 的学习。 2.鼓励学生创办“延安精神”作品展 我校鼓励参加延安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学生将拍摄的照片、拍录的短 片、心得体会等以各种表现形式展出,以学生的视角看红色延安。展会的主 题是延安精神,展会的支持人、解说人、展会的主角都是学生。调查结果显 示,这种互动反馈的展览模式,让主办学生和参观学生都有所思和所获。 3.以微信为载体 创立新型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渗透模式 移动网络的普及使手机上网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受到大学 56 l 喜欢占12.1%;因为此次活动去查阅了相关历史知识 的同学有54.5%;通过这种方式对延安精神、爱国主 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同学占71.7%;希望以后前往 革命圣地学习的占87%。当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喜 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时,会收到较好效果。教育者应有 创新精神,利用新型传播技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 融入到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增强了教 师和学生思想的交流,革命圣地的实践教育形象而生 动,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延安精神的积极性。利 用各种方式如学生自办展览、借助新媒体技术等路径 为学生知行发展助力,从定量分析结果来看,是一条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lip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初析》,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Ol1年第6期。 【21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 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3】鲁双:《新媒体在高校隐形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汤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隐形研究》,学位 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9。 [5]燕连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马万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7】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 论课中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 1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