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
曹俊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NONG JIA CAN MOU农家参谋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是加快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之一。【摘 要】体育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
基于此,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注重学生心理训练、完善体育设施设备、开展特色体育教学、加强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几方面重点探讨高校体育运动
训练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力求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借鉴参考,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主要是指由专业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在运动技能、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提升策略
身体动作、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系统指导,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水平、高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高校要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运动训练在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运动训练内容,促使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朝着有效性、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高低将字节决定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因此,高校要构建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复合型师资人才支持。对此,高校要严格落实教练外聘制度,在体育训练教学活动开展时要为教师提供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体育训练教师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强化体育训练教师思想意识中危机感,促使其产生主动学习、自主充实的强烈动机。此外,在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时,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案,发挥教师的示范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技术要点。
2 注重学生心理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学生若想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则需要具备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持续努力的精神品质,并以体育精神为自身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精神支撑。“体育信念”、“体育情操”、“体育品质”均是体育精神的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团结协作、公平公正、努力向上、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影响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巧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有效渗透心理训练内容,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体育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以良好的情绪面对体育运动训练,进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参与性。
3 完善体育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是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活动开展的硬件保障,更是决定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安全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要加快体育运动设施建设进程,逐步完善体育运动设施,对于超过使用年限、零件老旧的设施设备要进行及时更换,并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设施设备完善当中,与教师一同检修各项体育设备,整改体育训练场地、室内体育场所,对于
-190-
已经出现损害的地面要做出及时修补,并确保体育运动训练场地地面的干净整洁。高校要科学规划体育运动场地,对于跑动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应选择地面平整松软的场所,避免学生出现跌伤、摔倒等受伤的情况,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创设优质良好的硬件环境。
4 开展特色体育教学
高校学生因受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运动训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能力做出全面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体育运动训练活动,最大限度激发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每一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较强。对此,高校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情况组织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营造紧张的于东氛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运动训练的热情,在竞技性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进步较大、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予以鼓励支持并适当性的提供一定奖励,增强高校学生运动训练自信心;对于比赛失败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加强对其的教育引导,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寻找比赛失败的原因,并在今后的训练中进一步完善自我。
5 加强体育运动训练管理
对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管理主要从运动员和教练员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高校运动员管理,将文化知识教育与体育运动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运动员体育专项技能的同时,增强高校运动员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化修养水平,培养合格优秀的高校学生。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体育教练员的管理,严格区分教练员与体育教师,引导两者明确自身所履行的教育训练职责,完善教练员聘任制度,科学设置教练员聘用引入的各项标准,优化高校运动队管理结构,从而有效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6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要重视体育运动训练,正确处理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间的关系,通过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生心理训练、体育设施设备完善、开展特色体育教学、加强体育运动训练管理等方式优化体育运动训练方案,形成优质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机制,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确保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预期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周洪福.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2):55-56.
[2]蔡宏生.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208-209.
[3]孙文芳,王长生,赵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动态及进展——基于对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计量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4):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