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就业影响 周子超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日益显现出它对世 界经济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 越来越频繁和密切的开展对促进解决就业问题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 凸显出来。其中就包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 与就业问题日益密切关系。本文就近些年中国对外贸易与就业问题之 间的实际情况,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以外贸与就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 关系为例,浅显易懂地分析国际贸易与就业之间的变量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就业;产业结构 43O079) 1、加工工业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已成为整个世界的原材料和 半成品加工基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我国不断推进对外 开放的进程,以超国民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进中国,鼓励创办巾 外合资企业;而另一方面外国也借此机会把本国劳动密集型、技术 含量偏低以及污染较高的_丁业转移到劳动力充裕、劳一f 和环境标 准较低的中国,以获得跟多利益;其次,中国作为人LJ资源大圉,具 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原料市场,并且有一一大批廉价劳动力【丁I供利 用。因此,在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对外开放,鼓励对外贸易的战 略的综合作用下,以加工工业为主的轻工业迅速发展,进而成为巾 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之 ,即 口加T贸易。而加 贸易义南 于其规模巨大,产业链条长,涉及就业人数众多,对解决巾国就、lk 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点在我国的浙江,江苏以及,一州等 沿海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以温州,东莞为代表的 r、 集巾地带聚集 各类加工型企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众多的就业人El涌向那 ,体 现加_I二贸易型企业对提供低技术性劳动力就业岗位上起着重要的 作用。由下图可更加清晰反映实际情况: ( 是元j 口工韭毒(畦最出口-一占如盎霉曩_盹- 毋庸置疑,就业形势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围的对外贸易对本国与国外的就业状况必定会产生影响,而国 际贸易又是由各国对外贸易所组成。因此要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 形势的作用可从国际贸易的一点,即从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情 分析其对本国和国外就业形势的影响,得出结论进而推广到整 个同际贸易巾去,本文主要以中国对外贸易为切入点,主要分析其 Il{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国内外就业形势的有利影响和作用。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 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 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l亿美元,扩大48.1%。而且, l2月份巾国进出口规模双双创历史新高,当月进出口总值为3668. 4亿美元,增长10.2%,其中,出口】992.3亿美元,增14.1%,进口 1676.1亿美元,增6%。贸易顺差316.2亿美元,扩大91.8%。2012 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仍然比2011年增长了6.2%。这虽然与年 初10%的预计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一成绩的取得也实在是 不容易的。由上类数据可知,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推动整个国民经 济高速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由对外出口而拓展 了l{1国产品的销售市场,进而提高了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刺激国 内的生产。促进国内产品的供给相应增加,而生产的扩大又带来就 、 岗位的增多,就业人口的增多又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收益的 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出口贸易的行业和领域中去,从 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经济的发展;并且由对外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 料和半成品可以用来满足13益增长生产需求量。如此以来,便形 成“出口带动生产,生产带动就业,就业促进生产,生产进一步拉动 出口”的良性循环系统。但是,这不过是对外贸易与就业相互关系 的粗略宏观结构模型。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资源、比较优势,国 际要素流动,国际贸易政策四大板块分别详述贸易与就业两大变 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本文中的“就业”特指劳动要素就业数量和就 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不包括劳动要素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影响因 素等等,希望以此从更加准确的角度评述国际贸易与就业之间的 复杂关系。 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L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 一l站5 l聋 1992 1蚌5 j0∞ 0: 21-0 一、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虽然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使得 我国工业不断发展,服务业也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越来越重要的 比重。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事实,我国的产业发展结构很不平衡, 尤其是在工业方面,除了原本的工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先天不足外, 近些年的坚持粗放型发展战略的发展方式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工 业发展失衡,导致现今我国轻工业发展过猛,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但是,近几年东部地区出现“用工荒,招1 难”的奇怪现象,为 此东部加工企业纷纷提高劳动力的最低工资标准以求获得充足的 劳动力,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的提高使得东部地区存出口 贸易中逐渐丧失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与此不同,中西部地 凭 借政府的战略辅助和支持,依靠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外资的深人 引进,各类加工型企业纷纷建立,吸引着本地以及周边的充裕劳动 力,由于本地劳动力充裕,面对供大于求的局面, 地加工企业便 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工资接受廉价劳动力,为广大不想背井离乡的 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2、国际服务贸易对就业的作用 20世纪9o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 趋势逐渐明显,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 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 加快,其 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周家年均增速1倍以七。中国、 t1国 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在这种形 势下,虽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差距仍很大,但是 中国的服务贸易迅猛的发展势头预示着未来的中国服务贸易的发 展前景不可小觑。在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发展中同家存普通 劳动力输出、建筑工程承包、部分旅游服务业等顿域占有较大的优 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输出,旅游服务等部门服务业发展良好。在对 外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而服务业同样是一个规模 大,就业人 数众多的产业,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会向发达 闻家靠拢,即第一,二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 产业 10 — 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 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随着服务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服务贸易 也会不断发展,开始逐步从低级行业向高级行业层次发展。不过, 根据现在中国服务业的水平,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服务 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出口为主,因此中国服务业以及服 务贸易的逐渐发展对于提供对技术要求较低的就业岗位有着深远 的意义。 二、资源、比较优势与就业的关系 由于本文主要从劳动生产要素出发,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因 素,所以便采用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比 例理论”去阐释国际贸易与就业的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 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 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在高新 技术产业方面与欧美等国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或加工贸易型产业方面,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良的手工 技术和高效率的生产线而使得发达国家望尘莫及,于是,国际贸易 就这样产生。中国对外出口生产效率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欧美则恰好相反。虽然欧美也 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而中国却恰恰相 反;虽然欧美采用大机器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高,但中国凭借众 多的劳动力,以数量的优势弥补手工和半手工半机器的生产形式 可能带来的效率问题,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由要素禀赋理论,我们可以联系中国的资源禀赋的实际情 况,中国现今拥有过剩的劳动力,各类丰富的矿产等可供加工的生 产要素,面对高新技术仍很落后,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商标稀 少的局面,我国在不断引进外资和技术人股中国国企和鼓励其在 华投资办产中努力改善这一不利形势。同时,借此机会,外国正好 将本国低技术,高能耗的产业转移过来,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 外国订单,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俨然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基 地,这虽然会给中国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不利影响,并且分摊 的利润很微薄,但是相比国内仍存在大量待业人员,这也算是值得 肯定的地方。 三、国际要素流动对就业的影响 国际要素流动即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要素流动包括劳动 力流动、通过国际借贷的资本跨国转移以及跨国公司。在劳动力 流动中,假设两国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工人将从本国流向 外国,这一流动会减少本国劳动力人口压力和提高本国的工资,外 国则相反,随着劳动力的增多,工人工资随之下降,直至两国工资 趋同。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当时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中国在大量 输出劳动力要素,无论是个人自发出口的知识分子,还是受国际劳 动力需求的外国公司和外国中资企业,都相同作用地输出中国的 劳动力,从而减轻本国膨胀的就业人口大军。 而跨国公司的存在则进一步促进国际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要素 的流动,通过直接投资外,一国公司可以在另一国创办或扩张其子 公司,这就为本国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以美国为例,从1977 年到2005年,美国工人被外国拥有的公司所雇用的比例,在过去 的四分之一的世纪里,本国非农业工人雇佣的百分比由1.5%上升 到3.8%,制造业雇佣的百分比由3.8%上升到14.O%,可以看出,制 造业的就业形势很明显,由此及彼,在华的外国制造企业的增多也 扩大国内对加工制造领域的劳动力需求,而制造领域对劳动力的 技术要求不高,正好适合中国劳动力现状。但是,跨国公司的介人 本国,其子公司之间的技术是相互转移的,而国际业务往来却不一 定局限在一家厂商内部,零部件可以在公开市场上销售,技术也能 转让给其他厂商,技术的转移带来的技术外溢的效应,从而使本国 企业技术的提高,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比如,中国根据外国技术 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生产率,而这些设备却取代了部分 人工劳动力的生产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在职员工下岗的不利影响。 四、国际贸易政策对就业的作用 最常见的贸易政策手段包括关税,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他们 主要用来调节一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进口和出口的相互关系。首 先,关税会提高一种商品在进口国的价格,降低该商品在出口国的 价格,其结果是进口国的生产者受益,出口国的生产者则受损,本 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这样,本国的生产者便可以以更高的价 格供给更多的商品,从而带动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其次,出口补贴 由于对出口公司的支付和补助,出口国的国内价格会下降,进口国 的国内价格会上升,为本国的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拉动出口制造产 业发展,从而带动就业;最后,进口配额是通过限制进口,主要用来 保护国内幼稚产业,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手段,即“幼稚工业 保护论”,而保护的工业基本上足具有发展潜力,后期能产生巨大 社会效益的,包括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机会。但是,通过 限制进口,提供补贴的形式可能会使滋养低效率的小企业,影响生 产率的进步,导致更严重的就业问题。 此外,不同于20世纪5o-一60年代发展中国家所倡导的“进口 替代工业化”手段,60年代以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发展中国 家通过探索创造了“东亚奇迹”,而他们推崇的正是“出口导向的工 业化”,主要通过对国际贸易开放,并不断扩大其开放程度,以制造 业出口拉动本国经济的。紧随其后,以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 尼西亚为首的国家也走上这条发展之路。有图为证: 下面就以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影响,运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初 步解释。根据总产量生产函数Y AF(K,N),其中A表示技术水 平,K和N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可知,当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 下,生产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的数量。设一国贸易开放度函 数为A=f(op),又知贸易开放度与技术外溢效应成一定的函数关 系,可令A=A{Ei,其中A 为技术水平,Ei为技术外溢系数,连 方程组的 (A Ei) K,N),将两边同时去自然对数,整理后得 出劳动力需求函数LnN=CO+C1Lni+C2LnY+C3LnK,其中i包 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效应系数,一般,c1大于0,因为出口的增加必 然会带动就业的增加,而进口的作用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进口 会带来技术转移,提高本国企业生产力,削减对劳动力的需求;另 方面进口原料和半成品以进行进一步加工,可以促进制造行业 的就业需求。总的来说,对于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我国来说增加 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一五、总结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针对实际 情况,文中主要是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对就业的有利的一面,而不利 的一面由于是次要的在这里就蜻蜓点水过去,并借此反映国际上 国参与国际贸易对其国内就业的作用的一般情况,因此本文对 国际贸易与就业的关系的论述只是冰山一角,还不够全面,但应该 足以让读者初步了解两者的联系。 在此,关于国际贸易,作者愚见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可减轻 待就业的数量压力,而从长远发展来看被发达国家利用并控制其 低廉价格将从根本上抑制中国的人口就业可持续性增长,甚至还 一会恶化就业问题。但这只是一方面,希望读者集思广益,为这个疑 问提供更完美的答案。 【参考文献】 E13许统生,涂远芳.贸易开放度的就业贡献率比较EJ3.财贸经济,2009(1) [2]周申,杨传伟.国际贸易与我国就业:不同贸易伙伴影响差异的经验 研究[J_1.世界经济研究,2006(I)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