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良心----道学家的哲学
一 宋明儒学概说
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儒学(包括陈亮、叶适等)的主要派别,内部又分理学、心学、气学、数学
等。
↗ 理学:二程、朱熹
宋明理学 → 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 气学:张载 ↘ 数学:邵雍 二 圣贤境界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县人,北宋人
家乡有水名濂溪 晚年居庐山 筑濂溪书堂 人称濂溪先生 濂(洛、关、闽) 周敦颐——二程——程门立雪的杨时(龟山)——罗从彦——李侗——朱熹
《爱莲说》不赞成道家的隐逸(菊)、世俗的富贵(牡丹) 独爱莲 愿做中正清直的儒家君子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为儒家建立宇宙发生模式: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通书》认为诚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主张无欲(指修养时意识静虚的状态)
长期作州县小吏 不卑小职 超然自得 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窗前杂草丛生 不锄 “与自家意思一般” 体现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
使程颢等如沐春风 慨然有求道之志 厌科举之业
教二程寻孔颜乐处 所乐何事 (超乎富贵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是一种圣贤境界,有了它,就好比住在“快乐老家” 它“远在天涯近在心灵” 它让人觉得做任何事都很“有意思”
一般人要觉得“有意思”是有条件的:
小孩子: 有糖果————————“有意思” 大姑娘: 漂亮 ————————“有意思” 爷儿们: 钱、权(富贵 )———“有意思” 老人: 健康 ————————“有意思”
圣贤: 活着本身 ——————“有意思”[不需条件的至乐]
没有富贵也快乐 自欺欺人?
圣贤境界比常人高 他们看待富贵 如大人看待糖果
小孩把糖果给人说快乐 是假的大人把糖果给人说快乐 是真的 追求的超越了糖果 常人说 没有富贵也快乐是假的圣贤说没有富贵也快乐 是真的 追求的超越了富贵
追求什么?天理。后面再详说。
圣贤看待人生,一切都很有意思,如常人观小儿言行
程颢有两首诗描写了这种“乐”:
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
明朝的一个道学家王艮所作的《乐学歌》说:“人心本自乐,自为私欲缚。私欲净尽时,人心还自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三 程朱理学 (一)二程
1、二程同异 二程指程颢、程颐兄弟
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做过监察御史里行等官
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先生,做过崇政殿说书,为十多岁的哲宗讲课
强调师道尊严 程门立雪 颢则和蔼可亲
二程在政治上较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主要在洛阳讲学,世称洛学。《二程集》
二程认为自己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多年的儒学道统真正承接起来了。
2、理欲之辩
二程的最高范畴为理 故称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程颢:“吾学虽有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陈来:分而言之,天理有四种
天道——自然法则 物理——事物的具体规律与性质 性理——人的道德本质 义理——社会的道德原则 二程论性:由理决定的人性为天命之性,是纯善的; 同时,人皆禀气而生,有气禀之性,有善有恶。
性是静的,表现出来就是情。
表现恰当,符合道德标准,就是“中”,为善; ------不-----不------------- 过或不及,就是恶。 为什么会有恶?由于私欲的引诱 私欲胜则天理灭
人的行为,不出于理,即出于欲。
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妇人守节符合天理 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现在看来很残忍 但只是具体道德规范的问题 有小节 有大节 大节不能亏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得到广泛赞扬
(二) 朱熹
1、朱子其人其书
南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晦庵,60以后称晦翁。
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南平
早年泛滥辞章 出入佛老 传说他去考进士时只带了一本禅师语录
后从师于李侗,走上道学之路。
因敢说真话,得罪过不少人,且本性不喜作官,经历过四个皇帝却只在朝廷呆了40天,另外考察巡
视过9次。每到一处则聚徒讲学,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
主要活动于福建,其学派称闽学。晚年遭到当权者打击,被诬为“伪学”。 死后被奉为儒学正宗 入祀孔庙 著述极多 《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评卷依据
2、朱子的理学与知行学说
朱子以继承伊洛传统为己任,主张格物穷理、理在气先(逻辑在先)、理一分殊(普遍原理只有一
个,在事物上的具体表现则各有不同,如月印万川)、主敬涵养
在认识上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
(三) 儒、道、佛比较
包括程朱陆王等在内的理学家都追求“存天理”,与道、佛不同。
道---成仙:长生不死,尽享快活
佛---成佛:人生虚幻,摆脱轮回 (无生)弃恶行善,广种福田,进入极乐世界 儒---成圣:心存天理,践履道德 (乐生)明了:人是什么 自己与他人他物的关系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如果你是一个圆,就要尽量做个绝对的圆,无所缺欠 如果你是一本书,就要尽量做本完美的书,完整清楚 如果你是一个人,就要尽量做个标准的人,道德高尚
(标准的人就是圣贤 道德高尚即不缺德) 圆、书 无知 则不怪 人有知 就有责 怎样做好该做的事?处理好各种关系,尽职尽则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 姑慈妇听 礼之至也
更进一步:民胞物与 万物一体
只要做了该做的 就快乐 该做的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只要他愿做 孔子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逾矩” 做的都是该做的事 所以是圣人
一个人所做的都是该做的事 对自己很满意 就快乐
做了不该做的 该做的没做 才痛苦
所以 圣人是快乐的
这不是感官快乐 而是精神快乐 也就是幸福
所以儒、道、佛都追求快乐 道:长生不死,尽享快活 做不到 佛:摆脱轮回,进入极乐世界 不可信 只有儒家的快乐是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 有人主张三教合一:以佛修心 以道养生 以儒待人
四 陆王心学 (一) 陆学 1、象山其人其书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曾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
内向 不活泼 好深思 早熟 三四岁就问父亲天地有多大
少年时就不满程颐的思想
十几岁写读书笔记:“宇宙便是吾心……”有了体系
34岁才中进士 做官时间不长 不著书 言辞犀利 《陆象山全集》为后人所编
2、本心说
陆九渊主张尊德性[提高道德 世界观] 而后道问学[学习具体知识]
强调发明本心(先验的道德意识、良心) 一是即皆是
四明杨敬仲(杨简字敬仲),时主富阳簿,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先生(指象山)。及反富阳,先生过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是本心?”凡数问,先生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先生曰:“间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
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大觉,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所谓“本心”就是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
孟子对于“四端”,特别是恻隐之心,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可见,孟子所谓“恻隐之心”,就是指“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那种最初的心理反应,是排除了“内交”、“要誉”等外在因素干扰的最本真的主体意识。另外“三端”也是同一主体意识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陆九渊的就是这种本真的主体意识。
3、立志
在为学方法上强调立志
认为学者“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很有道理 人皆要立志 年轻人为甚 无志者,即使天资聪明也会碌碌无为 有志者,即使天资平常也可能取得惊人成就
[陈胜与伙伴的区别]
要立常志 不常立志 常立志不是真立志 心理要素:知、情、意[志] 应并重 不能只重知
(二) 王学 1、阳明生平与著述
王守仁1472~1528明代人,字伯安,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号阳明先生,主要著作《传
习录》、《大学问》等 古文观止选3篇 明代唯此一人
28岁中进士,曾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刘瑾垮台后,以书生身份领兵平定了南赣的大规模农民暴动和广西的少数民族暴动,尤其是仓促举义,仅用三十五天,就以少胜多,平定了震惊朝野的宁王朱
宸濠叛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时人称其“才兼文武”,有“奇智大勇”。
蒋介石爱读王、曾书,改草山名为阳明山
阳明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很大
古人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历史上可能有许多人物在“三不朽”的某个方面比王阳明做得更好,但王阳明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而来者也许只有号称封建时代“完人”的曾国藩,但曾氏只是武功可与之相比,而学
问还差了一大截。所以当时就有人称王阳明为“全人”、“圣人”。
2、心外无物
开始时信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一草一木都有理),回家就和朋友看着竹子格 格了7天7 夜 没格出什么道理 人却病倒了 悔而改信陆九渊的学说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理解:没有人心来分辨,事物的区别没意义,存在等同于不存在。
3、知行合一
在认识论上提出富有特色的“知行合一”论。其知与行的含义与一般理解的不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尽孝)“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目的在于要求把善念落实为善行。
4、致良知
认为《大学》中“致知”的知就是孟子讲的良知 人皆有之
因而提出“致良知”:
一方面要扩充自己的良知,另一方面要把良知所知付诸道德践履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地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
的实功。 有名的“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