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的、地、得的区别与使用》 河南省邓州姓名: 宋旭 工作单位: 市赵集镇穆王小学 学科年级: 语文 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固定搭配。 2、 运用小儿歌“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词之前双人得”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3、 4、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重点: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在实际情景中能够熟练和正确使用的、地、得。 1.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 2.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偏爱 3. 他们的起点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4. 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 四、教学过程 的、地、得的区别与使用 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和使用的、地、得呢? 分析问题: 白勺的的基本用法 (的+名词) 土也地的基本用法(地+动词) 双人得的基本用法(得+形容词) 解决问题: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词之前双人得。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观看视频。(7分钟) “的地得”是一级子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可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设计意图 目的: 在于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可以快进、跳过,对于较学会正确使用它们很重要。关于的、地、得的使用你们知道多少?今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 天,老师就通过一个视 频看看大家对它了解多 少。 检验自学摸清学情(10分钟) 观看视频之后,回答这几个问题:①“的”后面跟的是什么词?②“地”后面跟的是什么词?③“得”前面大多数是什么词?后面跟的是什么词?④表示程度的词前面用“的地得”中的哪一个? 熟记口诀,完成布置的练习,你还能举例说出使用“的地得”的短语这些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自我交流,自我评价。老师聆听学生的声音。 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分小组确立依据。 吗? 根据上一阶段了解到学经过前一阶段的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习,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各易错点和难点,如区分种疑问和困难,这时就可“得”的基本使用和特以认真听讲,仔细观看老殊使用等,再结合任务师的实例讲解,反复练习,单中练习进行针对性讲从而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解。对于学生练习中普结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遍存在的的共性问题,在练习中再次尝试。 进行重点讲解。 。 按学生学习风格和特长以及学习水平异质分组,8人一组。布置小组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对学习状态、困难、 目的:学生通过这一阶段教师对“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目的: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则更加自与之前的任务呈梯度性难度的任务。分配给每以及学习的感想制进行交流和同伴互助,共同解决由和活跃,有助于解决学习中的疑问。锻炼学生一小组不同的课文,学问题。也可以将困难告知生自己找出“的地得”,同学,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并说明它们在此刻的用法,每一小组推举一名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 通过练习及交流学习等方熟记口诀,完成布置的式做相应的习题来检测效练习,你还能举例说出果,对于仍不懂的知识可使用“的地得”的短语以和同伴及老师进行交吗? 流,达到对知识的充分理 解。 六、教学评价设计 助,或者直接向老师求助。 协作学习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提高 能力提升 汉字中的“的、地、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极易出错。本节微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出知识点——在短语中发现并归纳出规律——学习顺口溜强化记忆——梯级练习强化训练——复习顺口溜牢记知识点”这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七、教学板书 的、地、得区别与使用: 不同: 相同:都读“de”、都是结构助词 “的”的使用:的+名词 “地”的使用:地+动词 “得”的使用:得+形容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