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姓 名学 号专 业指导教师说明:红色××××电视大学 框中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的文字皆为使 用说明。使用时 如直接套 教育层次 用此模板, 只需省级电大 删去 此标分 校
教 学 点
页眉格式照此拷贝下说明——全篇论文页面设置基本采用Word默认格式。(即A4纸张;页摘要 边距,上、下各25.4mm,左、右各31.7mm;装订线0mm,装订位置左;摘要标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题使用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小二号了基础。
摘要正文为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玄学,意在言外,意境说
小四号宋体,与标题关键词为小四号宋体,与摘要隔行顶格书写,Abstract
英文摘要Zhuangzi has thoroughly discuss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标题language and its meaning in philosophy history of pre-Qin dynasty, and put forward a point that “meaning can not be fully expressed by words” Abstractand “words are forgotten after taking the meaning”. By the bridge of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China, Zhuangzi's 为三号opinion on the language and its meaning contacted with literature and formed an implicit tradition of ‘meaning impli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finally. It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rtis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Zhuangzi;meaning can not be fully expressed by words;words are forgotten after taking the meaning;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meaning implied;the theory of artisic conception 提示:英文摘要不是必备内容,可以不作。
英文摘要正文:小四号,times new 英文关键词标题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顶目录
目录页单独排版。注意我们推荐目录页最好利用Word的自动生成功能。方法如下:首先给各级标题在工具栏样式中选择标题一、二、三,然后根据模板的要求再调整标题字体、字号。等文章全部录入完毕,再在英文摘要页后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目录页不是必备项,可以没有。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字,页码在页面底端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此处格式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分校 ×××××大学文法部 ×× 论文题目二号章标题用一 庄子的言意之辩 小二号黑体。节、条、款/项言意之辩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和意义的矛盾之人是庄子。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①篇》的《外物》。 这几篇是否出于庄子本人,学界存有争议。如王夫之认为《内篇》出于庄子正文小原着,《外篇》出于庄子的门徒后学,《杂篇》中的《寓言》、《天下》是全书的序
例。②冯友兰以为庄子所以为庄子者,突出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两篇。四宋体,③
尽管各家对于《庄子》中《内篇》、《外篇》与《杂篇》意见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整个庄子学派来研究,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私有着作
注释我们推权观念。④
荐使用脚注,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将《庄子》书中相关的言论备引如下——
这样比较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观。大家最好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利用Word自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
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带的脚注功能。使用方法如下:点击菜单栏“插入”、“引用”、“脚注尾注”,选择“脚注”,编号格式为“①,②,③……”。 该功能的优点在于便于论文修改,删去一个脚注以后,Word能自动调整脚注的顺序。这样就无须修改整篇文章的注释序号了。
①
麟案: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收录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和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三书的全文,间下按语,体例完备,本文所引《庄子》及注释若未特别说明,皆据郭氏《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②
王夫之:《庄子解》,王孝鱼点校说明,第1页,又第2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4。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1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④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仓修良新编本),第132-13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章氏曰:“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庄子·让王》、《渔父》之篇,苏氏谓之委托;非委托也,为庄氏之学者所附益尔。”又余嘉锡《古书通例·案着录第一》“古书不题撰人”条,第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余氏曰:“古书之题某氏某子,皆推本其学之所自出之言。《汉志》本之《七略》,上书某子,下注名某者,以其书有姓无名,明此所谓某氏某子者,即某人耳,非谓其书皆所自撰也。”
——《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据“轮扁”节,我们知道此前的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但是老子说得过于简单,未能深入讨论语言与意义的矛盾。先秦时的另一部古书《周易》也接触到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传》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然则儒家系统的《周易》仍然强调立象尽意,系辞尽言,即语言可以穷尽意义。这就与庄子的意思迥异。
约而言之,轮扁一节可用“言不尽意”以总括。 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轮扁根据自己的纯粹经验,认为桓公所读之书为糟粕。他体悟到的斫轮规律,得于心且应于手,但却无法告诉自己的儿子,就像古人无法在书中真正传达自己的思想一样。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语言的苍白无力。王夫之评论道:“极有为者之所为,仁义而已。乃其所为仁义者,岂果有以自信而审其无假哉?读书而闻有仁,则以为仁;读书而闻有义,则以为义。不知古之为此言者,适乎时,因乎化,而非其必然之情也。窃其所言以自贵,而挠万物之情,此儒墨之所以多为多败,而撄人之心也。其无独见而唯人言之从也,曰道谀。其有人之有而自忘也,曰贼心。”①
王夫之认为古人所说的仁与义,都只是为了适应具体的时代和变化而发的,所谓对症下药、因病而发罢了,并非“必然之情”,后人片面拘守,窃以自贵,遂致愈骛愈远。
那么,“言不尽意”的根源何在?
冯契认为庄子对逻辑思维提出了三点责难,第一,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第二,静止的概念无法表达变化;第三,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②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黑格尔说:“语言在本质上只是表示那一般的普遍观念;而人们所指谓的东西却是特殊者、个别者。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所指谓的东西,是不能在语言中来说的。”③本质上思维是一种
所引书籍必须注明作者、书名、文献
①②
王夫之:《庄子解·天道》,第121页。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第210-21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③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派》“斯底尔波”条,第1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又列宁《哲学笔记》(第2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引作:“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列宁在笔记中写道:“注意,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
否定性行为,我们用语言概括事物,必然舍弃许多相关的细节、关系、过程与趋势。好比我们说“花真美!”,我们其实忽略了天气与周围的环境,花的姿态、颜色,甚至赏花时的心境,我们是在说“这朵”花真美。我们说“善恶”,是因为我们心中隐含了善恶的标准,我们是用这一标准去进行衡量褒贬。假如没有这个标准,就无所谓善恶了。因此,语言很难表达我们心中的微妙意思,有限的语言无法穷尽无限的意思。
据“精粗”节,我们知道庄子讨论言与意的目的是为了阐明他的“道”。王先谦曰:曰粗,则犹可以言论;曰精,则犹可以意致;不期于精粗者,在意言之表,即道妙也。①这里构成了“言、意、道”的三者关系:言不尽意,道在言意之外。
既然言不尽意,道在言意之外,缘何《庄子》一书洋洋洒洒十万余言?尽管庄子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但他并没有简单的加以否定,而是充分调动语言的潜力,进而提出了寓言、重言、卮言的概念。《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寄托寓意的言论,占书中比例十分之九;重言是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占十分之七。②庄子这样解释卮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卮言说到底就是“无言”,因为无言,所以全面而完整,可以可,也可以不可,可以然,也可以不然,这样就可以泯灭是非,庄子终于掉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了。③ 一方面强调“言不尽意”,一方面寓言、重言、卮言十万余言,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庄子还有一个支点,那就是“得意忘言”。
据“荃蹄”节,荃、蹄是用来捕鱼、兔的,得鱼应忘荃,得兔应忘蹄。语言是用来达意的,得意应忘言。言是桥梁,是工具,是手段;意是归宿,是结果,是目的。庄子提醒我们过了河,就要拆桥,不要混淆了工具和结果,手段和目的。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再完美的手段终究还是手段,它不能也无法取代目的。是目的决定手段,而不是手段决定目的。是故“庄子之书,一荃蹄耳”,“道惟无体,故寓庸而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荃蹄,勿惊其为河汉也。”④不难理解,庄子的寓言、重言与卮言,不过是荃蹄工具而已,即以《庄子》全书而论,也是达道的荃蹄。
二 言意之辩与文论的结合
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仍然是在哲学领域的思辩,还没有直接
①②
王先谦:《庄子集解·秋水第十七》,第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4。 依陈鼓应说。参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7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③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第4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④
王夫之:《庄子解·天道》,第245-246页。
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两汉的经学时代,终于等到了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言意之辩成为一热门话题。在当时有三种流行的意见:言尽意论,以欧阳建为代表;言不尽意论,以荀粲为代表;得意忘言论,以王弼为代表。三派观点这里不详加评述,总之在当时是影响极大的思潮。《世说新语·文学》曰:“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汤用彤曰:“迹象本体之分,由于言意之辨。依言意之辨,普遍推之,而使之为一切论理之准量,则实为玄学家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 这种新眼光、新方法,又以王弼的得意忘言说用之极广:一,施于经籍注释;二,深契玄学宗旨;三,会通儒道二家;四,影响名士立身。“读书须视玄理之所在,不必拘于文句。行事当求风神之萧朗,不必泥于形迹。”①魏晋风度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
随着言意之辩的热烈讨论,玄学的盛行解放了人的思想与个性,迎来了中国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最早将言意关系引入文学领域的是陆机,在玄学时代陆机第一个援老庄思想进入文学创作理论。他这样叙述创作《文赋》的缘起:“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媸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所说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揭示了言、意、物的永恒矛盾。创作时心中的意义难以与外物相称,而语言文字又难以穷尽心中的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继续讨论言意问题:“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黄侃评曰:“半折心始者,犹言仅乃得半耳。寻思与文不能相傅,由于思多变状,文有定形;加以妍文常迟,驰思常速,以迟追速,则文歉于意,以常驭变,则思溢于文。陆士衡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与彦和之言若重规叠矩矣。”②内在的意义在没有形诸文字之前可以想象得很美好奇特,而语言却是具体的、物质的,它注重实在所以难以巧妙。
文论家们讨论的言意矛盾,基本上仍是沿着玄学家的思路,发挥“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说法。锺嵘《诗品》曰:“言有尽而意有余。” 皎然《诗式·重意诗例》曰:“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 司空图《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妙处莹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刘熙载《艺概》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 ‘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由单纯的哲学讨论演变为美学上的自觉追求。
仔细体会文论家们的言论,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作者和读
①②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第24-3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第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者共同完成的。
作为作者,就要充分利用语言和意义之间的空间感、距离感,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歧义性、隐喻性、象征性、暗示性和意向性,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有限表示无限,寓全于不全之中,寓有于无之中,通过具有无限包孕性的诗歌意象,来突破现实语言的樊篱。
我们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萧统《陶渊明集序》曰:“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却不在酒, 亦寄酒为迹者也。”诗名饮酒,篇中全无一字着于酒上,陶潜亦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亦借酒发抒个人怀抱,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当他感觉到自然中蕴涵着生活本真时,想要言说,却觉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种感受,无法将那转瞬即逝的“永恒”驻留于永恒之中?然而陶潜的不说,分明胜过喋喋不休的言说,不说就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陶潜的暗示领悟他向往的境界。
作为读者(接受者),就要诉诸自己的直觉、本能、体悟、想象和情感体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感知——期望、失望、追求和重建,体味作者构建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司空图《与极浦书》)、“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同样是王夫之,强调“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①,充分肯定了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我们以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为例:“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宋贺子翼《诗筏》曰:“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羌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徊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 ②如此美丽的春天,诗人却满怀愁绪,篇末读者本以为诗人会一诉衷曲,孰料诗人反以“君向潇湘我向秦”结篇。读者的期待落空,觉得后面还有千言万语没有说,自然会想象路上的山长水阔艰难险阻,家乡的遥遥无及午夜梦回,友人的思念牵挂殷殷期盼,未来的迷惘无助他生未卜。在读者的重构下,诗意得以补全。
三 结论
言意之辨不独影响古代文论,还波及艺术领域。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曰:“予尝论书,以谓锺(繇)、王(羲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③ 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
①②
王夫之:《姜斋诗话》,《清诗话》(丁福保辑),第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转引自钱钟书:《谈艺录》,第3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钱氏所录宋贺子翼《诗筏》引郑谷诗作“数声羌笛离亭晚”,与习见版本“数声风笛离亭晚”不同。 ③
引自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第22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①
言意之辨,施于乐,就是求其弦外之音;施于画,就是求其笔墨之外;施于字,就是求其字外之奇;施于文,就是求其言外之意。
王国维曰:“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②庄子的言意之辨,由陆机而刘勰,而司空图,而严羽,而王士禛,而王国维,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规范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思维。
哲学是对文化的反思和理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脊梁。我们的时代纷繁而忙碌,幸好,我们的民族还有庄子,他引导我们体验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不拘小节得意忘言的艺术境界。那就是魏晋风度,我们的精神家园。
①②
沈括:《梦溪笔谈》(元刊本),卷十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本编第九则,第2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附录一
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特制定本写作标准。 一、毕业论文的装订顺序
中央电大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中外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二、内容标准
(一)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0字。题目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摘要与关键词 1、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2、关键词
前面论文模板如与教务处《毕业论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三)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部分,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2、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3、结论
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四)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
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刊出主要参考文献。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刊出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10篇。教材、词典、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等通常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
(五)致谢
对指导教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对课题给予资助者应予以感谢。 三、书写规范
(一)摘要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一般在200字之内,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必须撰写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语法、用词上应准确无误。中、外文摘要应各占一页,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
(二)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条三级标题及其页号,含: 摘要 Abstract
正文章节题目(要求编到第3级标题,如:2.1.1或一、(一)、1.等。一级标题顶格书写,二级标题缩进一格,三级标题缩进两格。)
因前面论文没有涉及二级、三级标题,所以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三)论文正文 1、章节及各章标题
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应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2、层次
层次以少为宜。一般为章(如“1”)、节(如“1.1”)、条(如)、款(如“1、”)、项(如“(1)”)。用到哪一层次视需要而定。若节后无需“条”时可直接列“款”、“项”。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空一格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
章 节 条 款 项 小二号黑体,居中 小三号黑体,顶格 四号黑体,顶格 小四号黑体,空两格 小四号宋体(正文) 小四号黑体,空两格 小四号宋体(正文) 因前面论文字数有限,所以没有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每章另起一第1章└┘×××× 1.1└┘×××× 1.1.1└┘×× └┘└┘1.└┘×××× ×××××××××××××××××××× └┘└┘(1)└┘×××× ×××××××××表1 理工类号使用说明 表2 文法、层次代号使×××××××× 论文层次代经济类论文用说明 章 一、└┘××××× 节 条 款 项 (一)└┘×××× 1.└┘×××××× 小二号黑体,居中 小三号黑体,顶格 四号黑体,顶格 小四号宋体(正文) 小四号黑体,空两格 小四号宋体(正文) 小四号宋体(正文) 各层次题不得置最后一行3、引用正文中的标示应内容最后右上角,所
题序及标于页面的(孤行)。 文献 引用文献置于所引一个字的引文献编
×××××××××××× 小四号黑体,空两格 └┘└┘(1)└┘×××× ××××××××××××××××××××××× └┘└┘①××××× ××××××××××××××××××××××× 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用小4号字体的上角标,如“通货紧缩[1]”。
4、插表
表格不加左、右边线。
每个表格均应有表题(由表序和表名组成)。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题置于表上,要求用五号字。
全表如使用同一单位,则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 表中数据应准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横线“-”(占2
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
5、坐标单位
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 6、论文原件中照片图及插图
论文原件中的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用布纹相纸。
论文原件中的插图不得采用复印件。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条目的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
着作图书文献
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第一版应省略)
翻译图书文献
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第一版应省略)
学术刊物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
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引用时间.
8、附录
对需要收录于论文中且又不适合书写于正文中的附加数据、资料、详细公式推导等有特色的内容,可作为附录排写,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等。
三、打印要求
毕业论文一律要求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
论文打印统一使用A4纸(210mm×297mm),页边距为上25.4mm,下25.4mm,左31.7mm,右31.7mm。页码在页面底端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1、 正文字体及字号要求
题目 章标题 节标题 条标题 款、项标题 正文
二号黑体 小二号黑体 小三号黑体 四号黑体 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18磅
2、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题头应居中,小二号黑体,隔行书写摘要的正文部分,小四号宋体。摘要正文之后隔一行顶格书写关键词,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之间以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无标点符号。
3、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标题Abstract: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英文摘要正文: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英文关键词标题Key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顶格,加粗 英文关键词: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词间用分号隔开,顶格 4、目录
目录中各章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余用小四号宋体。“目录” 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字,居中。下空两行为章、节、条等及其开始页码。
5、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参考文献”等四个字为小二号黑体字,居中,下空两行。文献等正文的文字均采用楷体小四号字。
目录中各附录二
文经类毕业论文目录式样
目 录 章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摘要 ……………………………………………………………………………I
体,其余Abstract …………………………………………………………………………Ⅱ 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状况及成因 ……………………………………………1
用小四号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状况 ……………………………………………………2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成因 ……………………………………………………8
宋体。“目 1.经济上的原因…………………………………………………………8 2.政治上的原因…………………………………………………………8 二、国际货币新体系构想 …………………………………………………………12 (一)理论界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几种设想 ……………………………… 12 (二)以美元、日元、德国马克为中心的国际货币新体系构想………………18 三、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26 (一)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26
(二)我国的对策 …………………………………………………………… 32 致谢 …………………………………………………………………………… 37 参考文献 ……………………………………………………………………… 38 附录一 ………………………………………………………………………… 39 附录二 ………………………………………………………………………… 43
附录三
文经类毕业论文致谢式样:
致谢
“致谢”二字为小该书得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安全课题组(原生物多样性工二号黑)作组)、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CI)、英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的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扬仁泰博士和张志体,致谢新女士资源资助该书,提供给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用于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本书的完成离不开许多环保人士的鼓励和支持。
对这些组织和个人的支持,作者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