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368
一、A型题(总题数:17,分数:34.00)
1.不属于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形态学变化的是
A.萎缩
B.增生
C.变性 √
D.化生
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变性也称可逆性损伤,是损伤的形式之一。
2.脂褐素的形成累及哪一个细胞器
A.线粒体
B.溶酶体
C.粗面内质网 √
D.高尔基复合体
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降解蛋白质、糖、脂类及核酸等多种物质。当细胞的一部分受损后,受损部分(包括细胞器)被界膜包裹,形成自噬泡。自噬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其中物质被降解,不能被降解者,成为残存小体,脂褐素就是一种残存小体。
3.电镜下,脂肪变性的脂滴形成于
A.线粒体内
B.内质网中 √
C.溶酶体内
D.高尔基复合体内
电镜下,脂滴形成于内质网中,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称为脂质小体。
4.最易发生脂肪变的细胞是
A.肝细胞 √
B.心肌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平滑肌细胞
脂肪变可见于肝、心和肾小管上皮等细胞。肝细胞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最易发生脂肪变。
5.关于脂肪变性,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脂肪变性最明显 √
B.磷中毒时发生肝小叶中央区脂肪变性
C.严重贫血时,心肌弥漫性脂肪变性
D.白喉外毒素可引起“虎斑心”
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缺氧较重,脂肪变性首先在此发生。磷中毒时,肝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小叶周边区,可能由于该区肝细胞对磷中毒更为敏感。严重贫血时,心肌在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有“虎斑心”之称。白喉外毒素及其他毒物引起心肌弥漫性脂肪变性。
6.黏液样变性不见于
A.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皮下组织
B.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
C.急性风湿性心肌炎
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时的皮肤 √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显著增加,大量蛋白质由尿中排出,引起肾病综合征;患者全身严重水肿,但不是黏液样变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皮下及真皮出现黏液水肿;黏液水肿时,基质中有较多类黏液和水分潴留;此外,急性风湿病时心肌间质结缔组织的变质渗出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等,组织间质内均出现类黏液的积聚,故都属于黏液样变性。
7.玻璃样变不常发生于
A.纤维结缔组织
B.浆细胞胞质
C.结核结节 √
D.硅结节
玻璃样变常见于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细动脉壁。如浆细胞胞质内免疫球蛋白蓄积形成的Russell小体、纤维结缔组织的玻璃样变和硅结节中胶原纤维发生的玻璃样变等。典型结核结节发生干酪样坏死,不是玻璃样变。
8.含铁血黄素是在哪种细胞内形成的
A.中性粒细胞
B.心衰细胞
C.巨噬细胞 √
D.内皮细胞
含铁血黄素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Fe 3+ 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如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的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形成心衰细胞。
9.营养不良性钙化常见于
A.干酪样坏死 √
B.维生素D摄入过多
C.骨肿瘤
D.肾小管
①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局部碱性磷酸酶增多有关,体内钙磷代谢正常。多见于干酪样坏死、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性主动脉瓣病变、瘢痕组织和虫卵等的钙化;②转移性钙化多发生于排酸器官(如胃、肾和肺)及高钙血症(如甲旁亢、骨肿瘤和维生素D摄入过多)。故选项B、C和D
属于转移性钙化。
10.纤维素样变性不见于
A.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恶性高血压
C.胃溃疡底部血管
D.动脉中膜钙化 √
动脉中膜钙化的特点是动脉中膜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好发于老年人的下肢大动脉,上肢动脉也可被累及。早期病变为中膜平滑肌细胞玻璃样变,偶见小坏死灶,继而有钙盐沉积。钙化灶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极少或无炎性细胞反应。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为Bürger病。早期病变为小动脉节段性内膜炎,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因并发血栓形成而闭塞。此外,风湿小结早期、恶性高血压的细动脉壁以及胃溃疡底部的血管壁均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11.纤维素样坏死不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风湿病
B.结节性多动脉炎
C.急进型高血压
D.糖尿病足 √
纤维素样坏死常见于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急进性肾炎和急进型高血压等。糖尿病足发生的是干性坏疽。
12.与细胞坏死形态改变最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
B.溶酶体 √
C.线粒体
D.内质网
细胞坏死以酶溶性改变为特征,属于不可逆损伤。炎症时渗出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溶酶体释放酸性水解酶降解细胞成分,是细胞不可逆损伤的主要超微结构改变。
13.关于结核病引起的干酪样坏死,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坏死中心结核菌少
B.容易液化,容易吸收 √
C.坏死灶呈淡黄色,均匀细腻
D.镜下,坏死彻底,呈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结核引起的坏死,由于含脂质较多而呈淡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镜下呈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干酪样坏死灶内含有大量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因此不发生自溶和液化,不容易吸收,而容易钙化;坏死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但中心区域结核菌较少,可能由于缺氧等不利于细菌繁殖有关。
14.干酪样坏死属于
A.嗜酸性坏死
B.液化性坏
C.纤维素样坏死
D.凝固性坏死 √
干酪样坏死属于彻底的凝固性坏死,多见于结核病,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灶呈黄色,状似干酪,镜下为无结构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原有组织结构残影。
15.下列不符合干性坏疽的描述是
A.合并腐败菌感染
B.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
C.坏死组织呈污秽黑褐色
D.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界限清楚
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痘虽然都合并腐败菌感染,坏死组织呈污秽黑褐色,但是干性坏疽常无全身中毒症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界限清楚,一般坏死部位动脉受阻,而静脉回流通畅。
16.关于凝固性坏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见于心、肝和肾等器官
B.坏死灶原有组织结构的轮廓消失 √
C.坏死灶呈灰黄、干燥和质实状态
D.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凝固性坏死是指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和质实状态。坏死灶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楚,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17.关于凋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
B.凋亡细胞周围可有巨噬细胞存在
C.凋亡细胞核固缩、核染色质边集
D.凋亡细胞周围多有中性粒细胞存在 √
由于凋亡细胞周围不发生炎症反应和再生修复,因此选项D的描述错误。
二、B型题(总题数:6,分数:40.00)
• A.水变性
• B.脂肪变性
• C.玻璃样变
• D.纤维素样变
(分数:8.00)
(1).虎斑心是心肌的
A.
B. √
C.
D.
(2).肝细胞气球样变是
A. √
B.
C.
D.
(3).风湿病时结缔组织发生
A.
B.
C.
D. √
(4).梗死瘢痕灶内发生
A.
B.
C. √
D.
①水变性和脂肪变性是细胞的变性,好发于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细胞、心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②结缔组织中出现玻璃样物质为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如梗死瘢痕的老化;③许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时,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 A.Councilman小体
• B.Russell小体
• C.Mallory小体
• D.脂质小体
(分数:8.00)
(1).酒精中毒之肝细胞内可出现不甚规则的玻璃样物质称
A.
B.
C. √
D.
(2).浆细胞内玻璃样小滴称
A.
B. √
C.
D.
(3).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固缩坏死形成
A. √
B.
C.
D.
(4).电镜下,脂肪变性的脂滴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小体,称为
A.
B.
C.
D. √
①Councilman小体是病毒性肝炎时,由肝细胞发生固缩坏死后形成;②Russell小体和Mallory小体同属细胞内玻璃样变,但两者各不相干。Russell小体为浆细胞细胞质内出现的大小不一、均质的嗜酸性小体,电镜观察证明是免疫球蛋白积聚在扩大的粗面内质网囊内而成。在慢性酒精中毒时,肝细胞内可出现大量粗大的玻璃样颗粒或不规则的网线状物质,通常排列在核的周围,称为Mallory小体。电镜下见为纤细的原纤维聚集,可能是酒精中毒引起细胞骨架如微管和微丝发生改变所致;③形成于内质网中的脂滴,电镜下为有质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称为脂质小体。
• A.胆固醇
• B.蛋白质
• C.蛋白质-黏多糖
• D.三酰甘油
(分数:4.00)
(1).细胞玻璃样变时蓄积的异常物质常是
A.
B. √
C.
D.
(2).细胞淀粉样变时蓄积的异常物质常是
A.
B.
C. √
D.
①玻璃样变是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蛋白质的异常蓄积;②淀粉样变是细胞间质蛋白质-黏多糖的异常蓄积。
• A.凝固性坏死
• B.干酪样坏死
• C.液化性坏死
• D.脂肪坏死
(分数:12.00)
(1).Ⅲ期梅毒发生的坏死属于
A.
B. √
C.
D.
(2).阿米巴病时组织发生
A.
B.
C. √
D.
(3).乙型脑炎时出现
A.
B.
C. √
D.
(4).结核病时发生
A.
B. √
C.
D.
(5).急性胰腺炎可出现
A.
B.
C.
D. √
(6).肾贫血性梗死灶为
A. √
B.
C.
D.
缺血性坏死除了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其余均呈凝固性坏死,肾贫血性梗死即属于此类。梅毒和结核时发生的坏死均称为干酪样坏死,但梅毒的干酪样坏死与结核者不尽相同。Ⅲ期梅毒时,内脏可以发生“树胶肿”,即梅毒肉芽肿,树胶肿中央发生的干酪样坏死,坏死不彻底,弹力纤维染色可见到原有血管壁的轮廓,并且可被吸收和纤维化,从而留下瘢痕。乙型脑炎时,脑组织内出现软化灶——液化性坏死。急性胰腺炎时,胰酶外逸并被激活,从而引起胰腺自身消化,同时周围及腹腔脂肪组织被胰脂酶所分解,导致脂肪坏死。阿米巴原虫的致病作用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作用(液化性坏死),具有接触溶解的特点,在肠道引起口小底大的溃疡,在肝脏导致阿米巴肝脓肿。
• A.凝固性坏死
• B.液化性坏死
• C.湿性坏疽
• D.干生坏疽
(分数:4.00)
(1).动脉阻塞且静脉回流受阻的下肢易发生
A.
B.
C. √
D.
(2).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下肢易发生
A.
B.
C.
D. √
①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多发生干性坏疽;②动脉阻塞且静脉回流受阻的四肢末端,坏死区水分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多发生湿性坏疽。
• A.溶解吸收
• B.包裹
• C.钙化
• D.机化
(分数:4.00)
(1).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血栓发生了
A.
B.
C. √
D.
(2).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物质被
A.
B. √
C.
D.
若血栓未能软化又未完全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积,称钙化。血栓钙化后称静脉石或动脉石。结核球是指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三、X型题(总题数:11,分数:26.00)
18.与肝细胞脂肪变有关的因素是
(分数:2.50)
A.酗酒 √
B.缺氧 √
C.高脂饮食 √
D.营养不良 √
肝细胞最易发生脂肪变。肝脂肪变的机制包括:①酗酒可改变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促进α-磷酸甘油合成三酰甘油;②缺氧中毒和营养不良,肝细胞中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输出受阻而堆积于细胞内;③高脂饮食时,体内脂肪分解过多,过多的脂肪酸入肝。
19.肝细胞中可以发生的变性有
(分数:2.50)
A.黏液样变性
B.纤维素样变性
C.水变性 √
D.脂肪变性 √
肝细胞可以发生水变性和脂肪变性。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和淀粉样变性只发生于间质,不出现于实质细胞中,因此也不见于肝细胞内。
20.轻度细胞水肿时,细胞质内出现的颗粒电镜下是
(分数:2.50)
A.肥大的高尔基复合体
B.肿大的线粒体 √
C.扩张的内质网 √
D.基质内的糖原颗粒
轻度细胞水肿即既往所称混浊肿胀,细胞质内出现的颗粒电镜下主要是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
21.下列属于细胞坏死主要标志的是
(分数:2.50)
A.核异型
B.核碎裂 √
C.核溶解 √
D.核固缩 √
①核异型是癌细胞的特点;②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为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22.电镜下,细胞损伤的不可复性变化包括
(分数:2.50)
A.线粒体破裂,有钙盐沉积 √
B.髓鞘样结构出现
C.溶酶体膜破裂 √
D.残存小体形成
线粒体肿胀,有的破裂,有钙盐沉着,说明细胞损伤已进入不可复性阶段。溶酶体膜破裂是细胞死亡后的改变。髓鞘样结构可能是由于pH下降及离子环境的改变,使膜性结构的脂蛋白亲水性磷脂暴露,摄取水分后形成的,它与残存小体均非不可复性损伤的改变。
23.慢性消耗性疾病时,下列哪些细胞可出现脂褐索
(分数:2.50)
A.肝细胞 √
B.胃黏膜上皮细胞
C.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 √
D.心肌细胞 √
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引起全身性萎缩,肝细胞、心肌细胞以及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可出现大量脂褐素。
24.营养不良性钙化可见于
(分数:2.50)
A.动脉粥样硬化 √
B.坏死性胰腺炎 √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时的肾小管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病理性钙化有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前者多见,钙盐沉积于变性坏死组织或异物中,患者无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故血钙不升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的粥样物质及纤维帽的钙化;坏死性胰腺炎时脂肪坏死伴钙皂形成;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心瓣膜以及已死的血吸虫虫卵的钙化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血钙升高,钙盐沉积于肾小管,是转移性钙化而非营养不良性钙化。
25.下列哪些疾病多发生湿性坏疽
(分数:2.50)
A.肠扭转 √
B.阑尾炎 √
C.Bürger病患者的足
D.胆囊炎 √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肠、阑尾、胆囊、肺和子宫等。Bürger病患者的足常发生干性坏疽。
26.下列各项中易发生液化性坏死的是
(分数:2.50)
A.急性重症胰腺炎 √
B.脑软化 √
C.冷脓肿
D.急性肾炎
①急性重症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引起的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②脑易发生液化坏死。因脑组织含蛋白质少,不易凝固,而含磷脂和水分多,有利于液化,且液化过程中常形成软化灶;③冷脓肿指寒性脓肿,是结核杆菌感染所致,属千酪样坏死;④急性肾炎是免疫性损伤,一般不发生坏死。
27.可出现干酪样坏死的疾病有
A.结核病 √
B.伤寒
C.梅毒 √
D.阿米巴病
结核病、梅毒以及麻风的病变内可发生干酪样坏死。麻风病变分结核样型和瘤型两个类型;发生于周围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伤寒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阿米巴病引起液化坏死;后两者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28.足干性坏疽的特点有
(分数:1.50)
A.体积缩小 √
B.变干,表面皱缩 √
C.局部呈黑褐色 √
D.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坏疽足体积缩小,变干变硬,表面皱缩,局部呈黑色,坏死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故选项D错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