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九册 第26课
《白杨》
第2课时
设计者:李秀娟(蒲黄榆第三小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以单元主题教学开展研究,将每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合再进行教学。“单元整合”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进一步地实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研究。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白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井》,还有《天窗》和《诺言》两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状物为主的文章,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井》和《天窗》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白杨》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组试着将课本中各单元的课文进行重组整合,然后以模块形式开展教学。《白杨》一课安排在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完成。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第一模块:初读粗知,理清脉络。这是预习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读一单元的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进行词语的积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能够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及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模块:精读品悟,拓展延伸。这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的模块。教师将课文按状物类的文章题材重组,经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带一”的学习方式。所以,《白杨》一课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可能对当时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他们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教学方式:
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以一带一的方式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拓展阅读资料《落花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拓展阅读《落花生》,学法运用。
本课重点
1、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本课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
回顾第一模块的训练点,导入新课。——从学生的质疑展开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合作探究,文本补白,走进人物内心。——上勾下联,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整体回归,总结学法。——作者简介,课外延伸。——学法迁移,阅读检测。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历史:
1、查中国地图,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了解当年知识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去,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况。(了解新疆建设兵团的生活环境、工作状况„„)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在第一模块的自学中,我们对第七单元的课文进行了预习,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判断体裁,学习了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并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本单元课文,请你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师:请大家打开书。(生齐读课题《白杨》。)同学们,白杨是我们北方常见的一种树木,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它的印象吗?(指名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阅读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第七单元预习模块完成的任务,出示图片时,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白杨》这篇课文。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
二、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一)整理质疑,整体感知。
3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师:通过初读,大家认为需要探讨的问题有:1、白杨有什么特点?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二)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师过渡:哪个自然段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第13自然段)那么,我们就从爸爸的语言入手来解决问题。
1、默读划批,搜集信息,了解白杨的特点。 请你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 从爸爸的话中了解到白杨的特点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评价,加深对白杨特点的认识。
这是一棵(什么特点)的白杨,我是从(朗读课文中的语句)体会到的。 预设:
这是一棵(挺直高大)的白杨,我是从“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体会到的;这是一棵(适应性强)的白杨,我是从“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体会到的;这是一棵(生命力顽强)的白杨,我是从“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体会到的。
(板书:挺直高大、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 3、指导朗读,小结提升。
师将“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标注,请你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指名有感情朗读。
(进一步体会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爸爸的语言是全文的重点段,在这里教师通过学生默读、批注、交流,揣摩人物的语言,了解白杨的特点,为下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铺垫。】
4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三、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
师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爸爸表白的心意,他的孩子们这时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什么?(一)合作探究,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1、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艰苦环境。 学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完成填空。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
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指名填空,再次朗读。) 2、借助文本补白,走进人物内心。
(1)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 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请你联系材料说一说。
生补充:孩子们不晓得( );不晓得( );不晓得( )„„ 预设:新疆建设兵团的生活环境、工作状况„„ 师随学生交流资料,出示图片:
(师画外音:旧中国留给新疆的是贫穷和荒凉,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负垦荒守边的双重历史使命。60年来,他们为了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无数边疆建设者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2)你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了吗? 预设: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段,教师通过学生填空品读,文本补白,将现实中的艰难环境与人物的高尚行为建立起矛盾冲突,以凸显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3、文本上勾下联,体会表达方法。
师:请你再次读一读第13自然段,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
白杨有高大挺直、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
5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边疆,建设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们具有白杨的品格。
师小结:原来爸爸的话这么有深意。他的话看似在描写白杨树,其实是在赞美那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是课文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边疆的艰苦环境;师生交流边疆建设的资料,进行文本补白,使学生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再次回读第13自然段,使学生发现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相似处。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而加深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交流尾段,体会含义。
师过渡:当爸爸深情地搂着孩子们时,窗外一闪而过的白杨使他的嘴角浮起笑容。这是为什么? 预设:
1、白杨的象征意义:
大白杨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小树指孩子们。
2、爸爸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师小结: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也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让我们带着欣慰的笑,再一次来读读爸爸说的话。(齐读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围绕爸爸的语言,解决学生的3个问题,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一)整体回归,总结学法。
师:课文为什么以“白杨”为题?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的?
预设:课文以白杨象征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是通过批注、交流、
6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先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再运用比较、勾联、拓展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建立联系,感悟“物”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小结《白杨》的学法,为下一步学法迁移,自学《落花生》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课外延伸。
师:《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原名田复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和太阳比赛早起》入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白杨》入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汉字的魅力》入选中学课本。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一读以上篇目,进一步感受名家名篇的魅力。
下面,我们用阅读《白杨》的学法再读一篇名家名篇——许地山的《落花生》。 【设计意图:《白杨》是名家名篇,教师在介绍作者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三)学法迁移,阅读检测。 1、学法迁移,完成检测。
(1)这篇文章以( )为线索,写出它的哪些特点? (2)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父亲把花生和( )、( )、( )相比,说明花生没有( ),却具有( )。
②本文用花生赞扬( )的人。
(3)本篇文章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反馈交流,检查效果。 预设:
(1)这篇文章以(落花生)为线索,写出它的味道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的表层特点和务实有用、无私奉献的深层特点。 (2)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 、(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外表美) ,
7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却具有( 内心美)。
②本文用花生赞扬(务实有用、无私奉献)的人。
(3)作者通过落花生的形象,教育人们要做务实有用的人,赞美了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以“一带一”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人教版第九册的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当堂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将拓展阅读引进语文课堂,并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26、白杨 高大直立
白杨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爸爸 扎根边疆 坚强 建设边疆
坚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学法迁移,通过拓展阅读《落花生》,当堂完成检测。在反馈交流中,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是否能抓住“物”的特点,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教师自评和随机抽取学生评价的方式完成。
8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项目 符合程度 评价要点 完全 基本 不符合 符合 符合 教师素质 (1)教态亲切大方,有感染力,并与学 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2)在教学中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书 写准确、规范,充分展示教学基本功。 (3)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注重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4)按主题进行单元整合,根据学生实 际情况,设置明确具体的知识、技能等目标。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 和生生之间多种形式的积极有效的互动。 教学过程 (6)通过课文重组,使课文成为教学的 “资源”,学生在课上有效地拓展阅读。 (7)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生成,显示教 师的应变能力。 (8)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思维活跃,敢于 发表自己的见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9)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读写规律,获得 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表现 教学效果 (10)通过阅读检测单,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有收获,大多数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 (11)具有原创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具有创新性。 学科特色 评价等级 评语: (完全符合A,基本符合B,不符合C。)
9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我校高段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中,将每单元的课文按体裁、题材、表达方法、语言积累等不同主题,进行单元整合,通过比较课文的特点,找出单元的整合点。如果单元内的课文在训练点上比较相似,就可以单元内文章重组;如果单元内的课文不适合重组,就可以通过拓展阅读,甚至打破单元界限进行重组。以本单元为例,就是按照状物类文章的体裁进行主题式单元教学。《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这类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一,一课一得。《白杨》和《落花生》都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是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第二,解决三个问题都围绕课文的第13自然段(即父亲说的话)展开,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即物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即人的精神);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即探究物与人的相似之处);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围绕爸爸的语言,解决学生的三个问题,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单元整合再进行教学,我发现教学时间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这是因为避免教学情境、内容、形式的重复和变换,节省了教学组织时间。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发展。
附: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0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26课《白杨》教学设计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