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专题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力 和 运 动 牛顿 托勒密 哥白尼 第谷 万 有 引 力 开普勒 牛顿 卡文迪许 德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古希腊 波兰 丹麦 笛卡尔 法国 伽利略 国籍 古希腊 意大利 主要贡献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利用实际斜面实验外推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1687年,发表了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提出地心说。 提出日心说。 毕生观测天体运动,记录了详实的行星运动数据。 经过毕生艰苦的计算,于1609和1619年,分别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他被后人称为“天空立法者”。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各自独立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 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件发现了海王星。 确定了计算单摆周期的公式 发现了多普勒效应 1752年,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电 场 和 电 路 富兰克林 美国 起来,并发明避雷针;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负电荷。 库仑 欧姆 焦耳 密立根 奥斯特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丹麦 1785年,巧妙的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826年,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通过实验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1841年,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焦耳定律。 1913年,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 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先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1820年,总结出判断电流产生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即安培定则,发现同向电安培 磁 场 和 电 磁 感 应 洛伦兹 阿斯顿 劳伦兹 法拉第 纽曼和韦伯 楞次 亨利

1

荷兰 英国 美国 英国 俄国 美国 法国 流相吸,反向电流排斥。 1826年,发现通电导线受到磁场力的规律,即安培力。 提出了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1895年,发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即洛伦兹力。 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831年,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电场和磁场及场线的概念 提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834年,总结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即楞次定律。 1835年,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亚当斯、勒维耶 英国、法国 伽勒 机 械 波 惠更斯 多普勒 德国 荷兰 奥地利 专题 科学家 布朗 国籍 英国 主要贡献 1827年,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克劳修斯 热 学 开尔文 英国 德国 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 (1)1951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T=t+273.15K,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光 学 电 磁 波 赫兹 贝克勒尔 汤姆生 德国 法国 英国 托马斯 •杨 菲涅尔、泊松 麦克斯韦 英国 法国 英国 成功的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887年,利用电火花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该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内部结构。 1897年,发现电子,表明原子是可分的。 1900年,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普朗克 德国 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物理学进入了量子世界。 (1)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爱因斯坦 美国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原 子 物 理 卢瑟福 英国 康普顿 美国 (3)提出质能方程E=mC2,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1922年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入射波长的成分,称为康普顿效应。 1911年,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计算出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存在中子。 玻尔 德布罗意 查德威克 安德森 约里奥-居里夫妇

丹麦 法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提出原子能级结构假说。 1924年,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即物质波。 1932年,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 1934年,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