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5期 2014年10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32 No.5 Oct.2014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4.05.09 新时空观的艺术体现 ——小议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的特点 刘奕华,罗嘉欣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到物理学界新时空观的影响,美国好莱坞推出了一批具有新型叙事结构 的科幻电影,如循环结构和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这两种典型的新式电影叙事结构彻底打破了传 统科幻电影单向线性叙事的模式,不仅丰富了电影叙事艺术手法,推动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发展,还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新时空观;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循环结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4)05—0041—07 革新了人们对宇宙、时空的传统认知,又一次激发 起人类强烈的求知欲望。尽管这些观点有许多仍 属于科学猜想,尚未得到最终的证实,但它们却打 开了人类想象的另一空间,给人类艺术创作提供 一、新时空观对美国科幻电影的影响 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存在形式,一直是神秘而 又颇具争议的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学界对 于时空观的阐述不断深人和多元化。在较长的时 间里,经典力学时空观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认为 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的,各自按着永恒不变的 了源源不断的新灵感。正如当代德国哲学家沃尔 夫冈・威尔什在《重构美学》中强调的那样,美学 法则的变化同科学革命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科 学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艺术的发展。新时 规律发展。以时间为例,其形象化的表述是——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即时间之矢。这个时间之矢 空观让人类思维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时空存在形 式可能是多样化的,这种可能与未知的空白给电 影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空。 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多重性,为电影叙事结 构从单向线性向多向非线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经 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 的提出,传统的时空观逐渐被推翻。新的时空观 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应当是紧密相连的,“空 间和时间融合成为一个均匀的四维连续区” 。 “空间(位置)和时间在应用时总是一道出现的。 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由空间坐标x、y、z 典好莱坞叙事的线性事理结构除单一时间向度的 线性原则和因果逻辑之外,还包括叙事结构的完 整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时空统一连续 和时间坐标 来确定。” 此外,两者的状态在一 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如在超光速的条件下,时 间可以倒流;在强大的引力场作用下,时间变得缓 慢,产生钟慢效应。在强引力场中,时空会同时发 生弯曲,形成闭合类时曲线,使物体可以通过“虫 洞”,再次回到同一时间同一事件…… 新时空观的诞生,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世界观, 收稿日期:2014—04—22 性的幻觉。当然,这种在时间流向上均呈单一指 向性是一般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走向,适当的插 叙、倒叙是该结构的点缀。然而,非线性结构则打 破了时间的单一向导和空间的统一连续性,创造 了时间错乱化、空间(视点)多元化的模式。尤其 是在讲求刺激、新颖、奇幻的科幻电影中,更充分 作者简介:刘奕华(1978一),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讲师。 42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焦 展现了其艺术的张力。 近年来,美国科幻电影在题材方面并没有出 现过多的新鲜元素,却在叙事套路方面取得了突 破,这主要得力于新时空观的刺激。他们将新时 空观大胆地应用到电影叙事结构中,天马行空地 展现时间和空间在四维结构中的任意变化,随之 产生不同的排列组合,出现多个时空或平行、或折 叠、或交错等不同以往的状况。于是,涌现了一批 将焦点放在了时空穿梭,且叙事结构别树一帜的 科幻电影,如《12只猴子》(1995)、《蝴蝶效应》系 列(2004、2006、2009)、《源代码》(2011)、《环形使 者》(2o12)等代表性作品。非单一线性叙事结构 的开拓,使如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这样已落俗套的 科幻电影突破了创作的瓶颈。更加具有科学猜想 性的悬疑剧情和更加变幻莫测的叙事新架构,不 仅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逻辑和智力考验,也带给 他们全新的艺术体验,成为当下最受追捧的科幻 电影模式。 二、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的新模式 在美国科幻电影中,物理界新时空观对电影 叙事结构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时空 穿越类型电影上。 根据广义相对论,时空会在强引力场中发生 弯曲。在图1(a)中,水平的空间和垂直的时间代 表了正常状态下时空的连续性。图1(b)中,强引 力场导致时空表面产生缺口,由于两个缺口的顶 端相互接触,结合成了一段弯弯的隧道,结果,一 段时间流脱离主流,从隧道流过,然后在它离开隧 道之后重新汇聚到主流。因此,在这条时间轴上 的人,将跟着穿过隧道的时间流,越变越老,直到 重新出现在过去 ,如图1(c)。 时空弯曲,让人类产生了能否回到过去的猜 想。那么,时空旅行是否真的能改变历史呢?这 就涉及到了时空穿梭理论中著名的“祖父悖 论”——假如人们回到过去,在父亲出生前把爷 爷杀掉,那么你就不会出生,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干预已发生的事情@。物理学界关于这个命题的 争论主要形成了两大派别的观点,进而影响着电 影叙事的结构方式。一是“诺维科夫自洽性原 则”,他认为:人类会被种种因素所干扰限制,这 (a)正常状态 (b)时空缺口 (c)时空隧道 图1时空关系图 是由时间旅行者进入时间机器前的初始条件决定 了的,所以,过去历史不会被更改⑨。受此观点影 响,在电影叙事上,历史陷入了不断重演的圈套, 即形成了循环结构。二是休・埃弗莱特提出的 “多世界理论”或“平行宇宙论”“多重宇宙论”,他 认为:在量子测量过程中,观察者的观察状态分裂 成不同的分支,每一分支对应客体系统中的一种本 征态,代表观察者所得特定的测量结果,所有分支 是共存的,具有同等的实在性 。该理论在电影叙 事上体现为,因人为改变历史而造成多个时空平行 共存,即形成了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下面就对这 两种典型的新型叙事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循环结构:不断重演的历史 正如前文所述,时空弯曲形成了闭合类时曲 线(Closed Timelike Curve),即物体世界形成了一 个圈,上面的每一事件都同时是另一事件的过去 和未来。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业已出现一批运 用这种结构以模糊“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界 第5期 刘奕华,罗嘉欣:新时空观的艺术体现一小议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的特点43 限的作品。这类作品,读后容易让人产生周而复 始、循环往复的感觉,对于表达某些停滞不前、难 以改变或者时间轮回、永恒回归的主题是不错的 结构选择。同样地,循环结构的电影叙事亦有如 这个时间反弹去救她。影片一共重复了五次从时 间点一4月27日7点35分到时间点二12点O1 分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托马斯五次返回都各有不 同的做法,遂导致他及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里产 生不一样的经历。然而无论如何,一到这天的12 此效果。影片的开端与结尾重合,往往表现为出 现同一画面,使这个所谓的“开端”和“结尾”之间 发生的事情都成为循环的单元。 循环结构的科幻电影大都围绕着“开始便是 点O1分,世界上所有事物又瞬间返回7点35分 的模样,除了托马斯的意识和记忆。7点35分托 马斯躺在家中床上被闹铃吵醒的一幕,是旧循环 结束,结束便是开始”的思路进行演绎,因而都离 不开两个基本的时空点——“开始”和“结束”。 由于这两个时空点在随后的叙事中将互换其相对 的属性,所以把影片中先出现的时空点抽象表述 为“时间点一”,后出现的为“时间点二”。电影按 照从时间点一到时间点二的正常时间顺序叙事, 在到达时间点二的时候,通过一定科学手段,如时 间机器等,闪回并重新出现在时间点一的时空,重 复经历从时间点一到时间点二所发生的事情,从 而达到循环往复的效果,如图2。 时间点一 时间点二 \ , \ / 一一 — 图2循环结构图 这种循环结构,在美国科幻片中主要分成两 类,一类是微观上的,一类是宏观上的。 1.微观的循环 这种循环的时间点跨度不大,有的甚至只在 一天内循环。微观循环结构的特点在于:多次的 单一循环。 在开此类结构先河的《土拨鼠日》(1993)里, 主人公天气预报员菲尔在美国传统的土拨鼠 日_2月2日去一个小镇做报道,却在第二天 清晨意外发现自己已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每天 都是2月2日……。类似的影片还有《12:01》 (1993)因时间反弹,4月27日这一天反复出现, 所有的人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这一天的行为,只有 主人公巴瑞・托马斯能够记忆这种反弹。正是这 一天,他暗恋的女同事丽萨被枪杀,于是他便利用 的结束,也是新循环的开始。 同一天事物的循环往复,使主人公对之熟视 无睹,并形成“预知”视角,不断重复着属于过去 的未来。开端和结尾的注定重合,并不意味着思 维和情感的停顿,而是在每一次轮回有所进步,有 所感悟。从主题意义方面而言,这类影片不仅折 射出现代生活的困境、模式化,也启示人类要热爱 生活、珍惜生命,带有一定的黑色幽默色彩。 2.宏观的循环 从时间跨度来说,这种循环中,影片时间点一 与时间点二的间距明显比微观的大得多,它可以 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从循环的次数来 说,它却比微观的少得多。一方面由于影片时长 有限,不可能多次重演时间跨度过长的片段,否则 会失去趣味性;另一方面,它通过个人命运反映世 界命运,立意更深刻,影响更广远,需要更宏大的 结构来承托。 宏观循环结构影片其特点在于: (1)双视点。在此类结构中,处于两个时空 的自己相遇,这种情况是普遍的。经典之作《12 只猴子》就是一例。影片中,1996年,处于儿童时 期的主角柯尔在机场亲眼目睹枪战,之后这段记 忆成为他往后梦里常常出现的零碎片段。1996、 1997年之间,人类因细菌袭击遭遇了灭顶之灾, 柯尔跟随幸免于难的人们离开地球表面继续生 活。2035年已成年的他被科学家多次通过时空 机器送回到过去,企图找出散播细菌的真凶以实 现人类重返地球生活的愿望。结果,当成年的柯 尔在机场找到真凶并企图阻止他登机时,自己却 被警察枪杀了;原来,成年的柯尔即是其童年时代 目睹被枪杀的那个人。那个时刻的机场里,共存 着两个“我”。童年的“我”是枪杀案的目击者,是 茫然的、全新的经历;成年的“我”却是枪杀案的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被害者,是惊讶的、重演的历史。这一结构在《环 形使者》中也有所体现。双视点线索交汇,使得 时间的相对性意味更为浓烈。 2014拄 放大至几十年,导演们便在基本的循环结构:时间 点一 时间点二一时间点一……的基础上制造出 更多叙事分支,如《12只猴子》,柯尔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经历概括如图3所示: (2)更多的叙事分支。由于故事的时间跨度 l996年12月— !墨 2035年(现在)—至 望 1990年4月— 蒌 +2035年(现在) 穿越 1996年12月・ 垫一2035年(现在)・望堡一l996年l1月・窒些 该片主要时空点仍是两个,时间点一:1996 年12月,它是童年柯尔目睹穿越回来的成年柯尔 19l7年 图3(12只猴子》中柯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经历 被枪杀的时间点,也是真凶成功携带细菌逃过机 场安检,人类将遭遇大灾难的序幕。时间点二: 2035年,就是所谓的“现在”,是成年柯尔在地下 生活且接受科学家任务的时间点。两个时间点之 间,并非单一的指向,而是增加了几次时空穿越的 A B C 剧情,这些剧情并不影响结局,只是推动情节的发 展,使女主角凯萨琳相信柯尔是来自未来、意欲拯 救人类的人,并甘愿与他一起追寻真凶。因此,更 多的叙事分支包含在循环结构当中,使情节更丰 富、合理,也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反衬出结局重 回开端一霎间的挫败感、无力感。 就宏观循环结构的主题意义而言,它带有强 注:O表不兀事件;A表不事件A;B表不事件B;C表不事 件c;其他箭头为影片叙述范围内或外的可能事件 图4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图 1.由同一点引发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 即原点O只有一个,且完全相同,这是多种 可能性并列结构最基本的模式。如果说《机遇之 歌》(1987)、《滑动门》(1998)仍属此类结构的实 验之作,那么德国的《罗拉快跑》(1998)则是此类 结构走向成熟的标志。之后的美国科幻电影,不 少影片的叙事结构都带有它的影子,如201 1年上 映的《源代码》。影片中,原点O为列车爆炸前第 八分钟,综观全片可推断出常态事件A应为:该 列车上的所有乘客已被炸死,新一轮更大的恐怖 烈的宿命论色彩,表达了时间旅行本身就是历史 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到过去、试图改变的人只是在 重复那些早已经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命 中注定且无法改变。 (二)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可改变的历史 与循环结构电影相似,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 也在“现实”与“历史”间跳跃。然而,出于对“祖 ] 父悖论”不一样的态度,它在同一个时间点拥有 着事件更多种的可能性,正如从某一点引发的无 袭击将发生;主角史蒂文斯上尉已在之前的空战 中殉职,其死后的神经系统被用于执行时空试验 项目。 数射线,这些事件在时空中是平行并列、共同存在 的,如图4。 简单来说,假定正常已发生的叙事顺序是原 点O沿着射线A发展,但因时空旅行的原因,叙 事顺序瞬间闪回到点O,并人为地改变了某些因 素,使一切存在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也随之发 生改变,遂产生了“蝴蝶效应”,沿射线B或C等 等发展……,从而形成不一样的叙事结果。根据 借助科学手段,史蒂文斯共9次穿越回原点 O,企图找出炸弹客并阻止爆炸的发生,于是形成 了9个与事件A平行的叙事架构(见表1): 2.由不同点引发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 即原点0化身为n个,各不相同,这是多种 可能性并列结构较为复杂的模式。穿越回去的时 空点不再局限于同一叙事线索中的原点O,所有 的叙事分支都可引申出更小的分支,如图5。 原点O的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结构。 第5期 刘奕华,罗嘉欣:新时空观的艺术体现一小议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的特点45 原点 作出改变(原点O至爆炸前的8分钟) 形成空间 第八分钟 第八分钟后 O 诧异地发现自己以乘客尚恩的身份坐在列车上 B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 O 于厕所发现炸弹,并要求乘客关闭电子设备 C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 O 下车跟踪可疑人物 D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自己与可疑人争 执,后卧轨身亡 O 在车上的设备间偷枪被抓 E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 0 翻阅乘客行李无果 F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 O 略 G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 0 略 H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 O 成功找到炸弹客,跳车后与其搏斗。炸弹客枪 杀了女友并打伤了自己 I 爆炸 (乘客全部罹难)自己倒地重伤/身亡 ,O 在车上制伏了炸弹客 J 未爆炸 所有乘客安全抵达目的地,自己与 女友开始愉快的旅程…… 这种结构在《蝴蝶效应》系列的三部影片中都 展现得淋漓尽致。三部作品基本遵循这样的叙事 逻辑:原空间顺序发展一穿越到过去某一时刻一作 出改变一形成新空间一新空间顺序发展(过程省 B 略)一瞬间闪回现在时刻并存在于新空间……。以 《蝴蝶效应3》(2009)为例(见表2): 由表2可知,该影片的叙事线索可抽象为:A时 A 空的某一时一0一B时空一O1一C时空一O2一D时 空一03— 时空一04一F时空一05一G时空一O— 注:O、O1、02表示元事件;A表示事件A;B表示事件B;c 表示事件C;其他箭头为影片叙述范围内或外的可能事件 A时空的未来。多次不同原点的跳回及改变;使影 图5不同点引发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图 片的平行结构更加复杂而富于逻辑的趣味。 表2《蝴蝶效应3》的叙事结构 形成 现在时刻的状况 原点 作出改变 空间 利 弊 0:15岁 A 父母活 妹妹死 o:15岁 火场救妹妹 B 妹妹活 父母死/女友瑞贝卡死/无辜的罗尼 准备处死 01:1998.6.6(女 追寻凶手。屋外遇见了伊萨贝拉并 妹妹活/罗尼洗脱嫌 父母死/女友瑞贝卡死/伊萨贝拉被 友瑞贝卡被杀前) 使其停留,罗尼看见他们没有上楼 偷情而离开罪案现场C 疑并成为律师。 杀/后又有6名陌生女子被杀/自己 ,。 变成疑犯 20:2000.9.5(第 父母死/女友瑞贝卡死/伊萨贝拉被 三名受害者阿妮塔 追寻凶手。躲在衣柜里被阿妮塔发 杀/后又有5名陌生女子被杀/自己 被杀前) 现D 妹妹活/阿妮塔没死 。 变成疑犯/罗尼死/高伯格博士失 踪/维吉被杀 03:2004.9.19(原 追寻凶手父母死/女友瑞贝卡死/伊萨贝拉被 。第四名受害者被杀 屋在东方停尸场发现神秘 E 妹妹活/阿妮塔没死 杀/后又有5名陌生女子被杀/自己 前) 。 变成疑犯/罗尼歹E/高伯格博士失 踪/维吉被杀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表2(续) 原点 作出改变 形成 空问 现在时刻的状况 2014焦 利 弊 追寻凶手。在东方停尸场准备再探 04:2004 父母歹巴/女友瑞贝卡歹巴/伊萨贝拉 神秘屋,但因出现在罪案现场而被 F 妹妹活/阿妮塔没死 关进监狱。 被杀…… 追寻凶手。在东方停尸场闯进神秘 妹妹活/阿妮塔没死/ 05:2004 屋,找到垂死的高伯格博士,发现妹 杀害多人,是连环杀手的真凶。 父母死/女友瑞贝卡死/伊萨贝拉 G 找到垂死的高伯格 被杀妹原来也能穿越,因为暗恋自己而 博士 …… 父母活/瑞贝卡等8 O:15岁 个女子没歹巴/罗尼没 妹妹火场不救妹妹 A 死/高伯格没有失踪/ 歹E/自己女儿有变态杀人倾向 自己与伊萨贝拉结婚 并育有一女 总而言之,同一出发点或不同出发点的多种 众思维、意识上的重叠、混乱,但却极大增强了电 影叙事的复杂性。观众可以多次观影、反复思考, 这不仅可以增加票房,也让科幻电影摆脱“速食 可能性并列结构都具有以下特征: (1)周而复始的闯关。按照电影叙事学的说 法,时频表示某一事件被叙事提及的次数及它在 虚构世界里所发生的次数之间建立的关系④。主 人公不断重返过去,使影片中同一事件或空间出 现的时频相当高,形成周而复始的感觉,其本质是 品”的定位,有了一定的深度。 (3)叙事空白。根据热奈特的观点,叙事者 在作品结构中的视角有三种:非聚焦或零聚焦、内 聚焦、外聚焦。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多属于内聚 反映人类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布雷蒙在 《叙事可能之逻辑》里认为,故事的基本单位是故 事原子,分别为“目的”(愿望)、“行动”“结果”, 这三者一经组合便产生了故事的基本序列@。在 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的每一层叙事空间里,都离 焦型,一切叙述都限制在作为焦点人物的叙述者 的视野之内。因此,主人公所见即观众所见,影片 藉此让观众最大限度地体验主人公视点下的时空 转换。正是由于时空的转换,旧时空点与新时空 点之间的剧情都仅以“闪”的模式带过,对于主人 不开“目的”“行动”“结果”这个序列,其基本目的 都是为了修正已知历史的弊端,进而采取相应的 改变行为,以获得不同的结果,形成新的叙事空 间。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推动了周而复始试图改变 的行为,同时它又反过来推动了多种可能性的进一 公和观众而言,即造成了叙事的空白。这个断层 的空白,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需要观众 自己从影片细节中去发现线索,或随着影片的进 程,不断重组信息。这类结构极大地调动了观影 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影片中事物间的 联系,强调细微的改变也能影响大局。 步发展。这种循环、改变,使影片中多个叙事空间 的情节高潮迭起,观众始终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 (2)多时空共时并进。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 的构成因子是多个跳跃式的、片段式的并列时空。 三、两种叙事结构的意义和影响 以新时空观点为依托的科幻电影,其主要的 两种叙事结构——循环结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 构是电影叙事艺术的新突破和成功尝试,无论是 从创作、接受层面,还是就科幻电影自身的发展而 言,都是意义非凡的。 (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 时空并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恰好吻合了电影蒙太 奇的拍摄技巧,通过镜头的组接,同一主体可分身 穿越至同一时刻的不同空间,每一层叙事时空始 终保持着平行发展的关系。如《源代码》和《蝴蝶 效应3》的图表所示,此类结构的电影作品超越了 单一时空叙事模式的简单化,尽管可能会造成观 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两种叙事结构是后现代 第5期 刘奕华,罗嘉欣:新时空观的艺术体现一小议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的特点47 主义创作手法在科幻电影叙事领域的一种尝试。 首先,它们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质,不 仅颠覆了传统时空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线性 叙事思路,还使叙事时空如同魔术一般灵活、多 变,形成了叙事结构的另类美感。这种非线性的 叙事,是后现代电影超验结构的一种表现。它不 仅代表了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唾弃,同时也意味 着对感官知性的超越,进而追求一种超越的通感 和悟性 。其次,这两种结构都是以“闪回”的方 式促使过去和现在空间的相互交替,这种碎片式 的拼接、游戏式的重复,通过电影蒙太奇的形式将 后现代主义的“荒诞”趣味进行了充分展现。从 效果上看,电影要比文本形式更适合展现后现代 主义在艺术上的魅力。再次,这类科幻电影大多 采用了后现代主义创作常青睐的开放式的结局, 即电影留下一个遐想的空间。如循环结构代 表——《l2只猴子》最后一幕,博士为何坐在真凶 的旁边?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代表——《蝴蝶效 应3》,片尾小女孩火烧洋娃娃并诡秘地一笑意味 着什么?诸如此类。可见,这两种创新的电影叙 事结构,是后现代主义风格在电影拍摄手法上的 成功实践,也有助于推动该艺术形式在不同艺术 领域的实践和发展。 (二)审美接受境界的开拓 对观众而言,这两种叙事结构带给了他们新 的审美体验。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曾提出 “期待视野”之说,指的是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 受者已经具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观念、价值 等因素,会从各个层面影响接受者的欣赏水平和 欣赏要求,而且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审美行为中能 转化为一种审美期待,反过来影响创作者。新时 空观的提出,让科幻电影实现了“人可以多次踏 入同一条河流”的“悖论”,叙事可不按常理进行, 或是循环或是多种可能性并列的结构,在一定程 度上冲击了观众的传统世界观。这就突破了观众 原有的审美心理图式,使他们无法按照原先的图 式去“同化”影片,只能通过“顺应”的作用,来改 变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另外,时 空的跳跃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叙事空白,那些未 能在后续影片中按常规进行交代的情节或线索, 只能依赖观众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已有的影 片细节推敲而得。于是,观众在跟随影片叙事推 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期待视野,努力 还原或重新建构电影的叙事逻辑。这种通过自身 思考和智慧获得的崭新的审美体验经历,有助于 唤醒已趋于被动、麻木接受图像信息的人们。可 见,新的电影叙事模式可培养出新的审美观众群。 (三)科幻电影发展的新风向 自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伊始,主题 或题材的变化一直是科幻电影推陈出新的突破 点,太空、海底、机器人、外星人、怪兽、异形……尽 管一直在变,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突破显然已经 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哪怕是精湛的电脑特技、巨 大的视觉冲击力也无法抹煞千篇一律的情节结构 所带来的索然无味感,已有的电影叙事模式明显 束缚了科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以新时空观为依 托的美国科幻电影,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成熟的技 术、丰沛的经验,率先进行了独特的电影叙事结构 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 评。美国科幻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改革拓展了世 界科幻电影创作与表现的空间,它的发展动态必 将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由此推测,未来, 世界科幻电影将进一步紧密结合物理科学的新观 点,在叙事结构上锐意创新,为剧情轻松、情节单 纯的传统科幻电影改头换面,由此笼罩上智慧的 光环,增添其思辨的深度和逻辑的趣味。 注释: ①②[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86页,第251页。 ③④[英]s・w・霍金,[美]索恩、诺维柯夫等:《时空的未 来》,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44页,第176页。 ⑤⑥穆蕴秋、江晓原:《科幻中时空旅行之物理学历史理论背 景分析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⑦[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 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⑧钮明然:《(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分析》,《美与时代 (下)》,2011年第4期,第87页。 ⑨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北京电影学院学 报》,2010年第2期,第79页。 ⑩汪献平:《当代电影叙事与观影心理》,华南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2年。 责任编辑:庄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