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新版)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新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新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蟹腿(xiè) 琐屑(xiè) 踌躇(zhú) 八卦(guà) ....B.蹒跚(mán) 拭泪(shì) 举箸(zhù) 青头菌(jūn) ....C.栅栏(lán) 游逛(guànɡ) 晶莹(yínɡ) 彩釉(yòu) ....D.俯瞰(kàn) 狼藉(jí) 濒临(pín) 凋谢(diāo)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

B.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那画虎类犬的石雕,那巧妙绝伦的亭台,那五彩斑斓....的池鱼,都令我豁然开朗。

C.安妮去世以后,我一直郁郁寡欢,是你使我又重新活跃起来,我很感激你。 ....D.如果生活本身是一首诗的话,通过我们别具匠心的设计,承载生活点滴的空....间也将成为诗的化身。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

B.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C.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D.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

1 / 9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武”字,即“止戈为武” ②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③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

④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 ⑤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的表达符号,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A.①②④⑤③

B.①⑤④②③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③②④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或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②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⑥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2)默写杜牧的《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

2 / 9

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 .(3)老人引杨氏入山 引(________) .(4)迫暮,与老人同出 迫(________) .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其境过清 ...C.杨氏谢而从之 乃记之而去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即 。

5.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什么? 1. (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类 (3)带领 (4)接近、临近 2.C

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

4.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 5.我认为不真实。这种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 / 9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母亲觉得你需要

汤小小

①从外地回家,上午坐车,到家时是凌晨。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但母亲还是不放心,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下车后坐在车站别走,我让你爸去接你。半夜三更的,一个人走夜路多危险啊!”一听这话,我连连叫苦,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再说了,这条路早就走熟了。家离车站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呢,与其让老爸半夜打车来来回回,不如我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个年轻人,应该比一个老年人走夜路安全系数高吧。

②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母亲都不松口。最终,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夜色中的爸,他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引颈张望。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我手里的行李,满脸喜悦地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车子驶离车站时,看到很多乘客还在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找车,爸特得意地说:“你妈真英明!我要不来,你不一定能打到车。”我无语,比家乡更大的地方我去过不少,一次也不曾在站台上过夜呀,我早就不是扯着父母衣角的孩童了。

③回到家,母亲早已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微波炉转着,包子的味道在整个房间里弥漫。转动停止后,母亲从里面端出一个盘子,盘子上面热气腾腾。她催促:“赶紧吃,专门给你买的,狗不理包子,可好吃了。”我苦笑不已,半夜三更的,哪有食欲吃东西啊?再说了,在车上已经吃过晚饭,我现在也不饿啊。母亲却自有一番道理:“哪能不饿呀,我还不知道,坐车可辛苦了,吃不好睡不好的。”

④洗脚水早已备好,临睡前,母亲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塞到我手中,像抱着一个火球,整个手一下子暖和起来。看着我不解的样子,母亲说:“一个人睡冷,把它放脚头取暖。”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把它丢到我的脚头。那一夜,因了这个水杯,整个人像睡在春天里。手脚冰凉的毛病一下子全消失了。

⑤在家里的每一天,母亲总会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事。可是,你说没必要,她偏说有必要,非要逼着你就范。我忍不住嘀咕,说她多此一举。可她并不因此收敛,离开家时,她又是准备了一大包东西,( )拿出来给我交待:“这壶香油是自家酿的,送给你的婆婆,你还指望她老人家多照顾呢。这几

4 / 9

包花生也是自家种的,给每个同事送一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搞好关系。这些红枣是给你的,每天煮粥时,里面放几颗,补血的……”我一脸黑线,这哪用得着啊?母亲真是想得多。刚把它们拿出来,母亲又( )装进去,到最后,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⑥我一直觉得,母亲太啰嗦,太喜欢操心,还总是操不到点子上,明明我不需要的东西,她偏要硬塞过来,真是麻烦。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天冷了,强迫女儿穿棉衣,女儿不吃早餐,非要把她摁到餐桌前,女儿数次( )吼:“真是多此一举,我根本不需要!”

⑦看着倔强的女儿,我站在那里气得不行:天冷了不穿棉衣会得风湿的呀,不吃早餐对胃不好啊,我没有多此一举,是她太不会心疼自己啊!

⑧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多此一举,那些在我看来“多此一举”的事情,在她眼里,一定是必需的。我忽略掉的事情,我不在意的事情,她都会细心地捕捉到,样样周全地为我准备好。

⑨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感情,叫母亲觉得你需要。你觉得不需要的,母亲偏偏认为需要,不是因为母亲多事儿,不是因为母亲瞎操心,而是因为,母亲比你更珍惜你。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④段写“我”从外地回来经历的三件事。请依据原文,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__________→母亲怕“我”挨饿为“我”热包子→__________

2.在文章第⑤⑥两段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样样地 气咻咻地 执拗地 B.一样样地 执拗地 气咻咻地 C.气咻咻地 一样样地 执拗地 D.执拗地 一样样地 气咻咻地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中的“我”既是女儿,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5.“母亲”的“多此一举”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母爱”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2、我的暖,一寸长

葛 闪

5 / 9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11)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12)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13)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14)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15)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6 / 9

(16)“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17)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18)“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6.熟读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爸爸说,请你给自己的爸爸发一条手机短信。(50字左右)

四、写作题(40分)

按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为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7 / 9

参考答案:

一 C B B D C

(1)日暮乡关何处是 长河落日圆 塞上燕脂凝夜紫 山气日夕佳 似曾相识燕归来 志在千里 (2)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 三

1. 母亲让父亲打车到车站接“我” 母亲给“我”热水杯,让“我”取暖 2. B

3. 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父亲接“我”时利索的动作和喜悦的神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4. 作为女儿,“我”有些自以为是,对母亲的关爱认为多此一举;作为母亲,“我”关爱孩子,用心呵护女儿成长。

5. 示例:①我们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②母爱往往体现在琐碎的细节中,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意思对即可)

1. 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2.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

3. “几天来”说明中年男子为此努力了好些次,表现出中年男子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

8 / 9

4. 悬念举例:第②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5. 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

6. 示例:爸爸,你在南方打工还好吗?我和妈妈很想你,你在外一定要吃好休息好,注意安全,我会用努力学习来回报你的养育之恩的!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