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
1.1基本概况
******管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管件”)成立于1999年,是加工套管、油管的专业制造企业。****管件位于***经济开发区66号,注册资本 万元,总投资5500万元,占地24000平方米,年产 油管50万吨.
****管件原材料锯断和镗孔抽丝工序存在粉尘危害,加工过程中使用到纲级色标油漆存在三苯危害。生产过程中伴随有噪声、工频电场等物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该企业行业类别为机械加工行业,为职业病危害风险一般的企业。
为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有限公司(以下称“ ***\")受****管件委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对****管件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2评价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技术、规范和标准,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于****管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通过评价,识别企业工作场所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合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效果;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职业病危害措施和建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为企业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预防
第1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3评价依据
1.3。1法律、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第5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4]第2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70号
(4)《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2]第619号
(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第376号
(7)《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法监发[2002]第63号
(8)《职业病目录》 卫法监发[2002]第108号
(9)《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5]第1号
(10)《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7号
(1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8号
(12)《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9号
第2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3)《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14)《江苏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试行)》
苏卫疾控[2008]22号
(15)《江苏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规范(试行)》
苏卫疾控[2008]23号
(16)《江苏省工业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苏安监规[2011]5号
(17)《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卫法监发[1999]620号
1.3。2技术规范和标准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10 (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2012
(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5)《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
GBZ/T 189.3—2007
(6)《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160 (8)《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 229.1—2010
第3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
GBZ/T 229.2—2010
(11)《噪声作业分级》 LD 80—1995 (12)《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 87-1985 (13)《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 12801-2008 (14)《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 5083-1999 (15)《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07 (1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8—2003 (17)《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1651-2008 (18)《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 GBZ/T 225-2010 (19)《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则》
AQ/T
9002-2007
(20)《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1 (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1。3.3基础技术资料
(1)江苏****与****管件签订的“******管件制造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服务合同和委托书;
(2)******管件制造有限公司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3)****管件提供的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①厂区平面布置图 ②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③应急救援预案 ④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⑤职业病健康检查报告 1.4评价范围
本报告评价范围为****管件石油套管、油管等机械加工生产装置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主要针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暴露情况和接
第4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触水平,企业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职业健康监护及管理等情况进行评价。
本评价报告以企业提供的资料文件和工艺、设备、原料为基础进行分析、识别与评价,不包括因设备、工艺、原料等更改后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所涉及的环境保护、安全和消防等方面的内容,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认可的技术文件为准. 1.5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管件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监护、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等。同时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实际操作、接触状况,确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产生部位,对所确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出分析与评价。 1。6评价方法
通过对****管件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分析,拟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法来进行评价。
1。6.1职业卫生调查
职业卫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试运行情况、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及产品、建筑卫生学、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防护设施等。 1.6。2职业卫生检测和检查
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对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等进行检测;对通风、采光照明等建筑卫生学内容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
第5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果进行检查。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对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 1。6。3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1.6.4检查表分析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等,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列出检查单元、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编制成表,对评价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与评价。 1.7评价程序
本次评价程序分准备、实施和报告编制及内审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接受企业委托、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签订评价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读企业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实施阶段: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职业卫生调查、识别工作场所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现场检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开展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核实等工作,并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报告编制及内审阶段:分析、整理所得的资料、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内审、修改。
本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程序见图1。7-1。 1.8 质量控制
第6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企业概况
2。1企业简介
企业名称:******管件制造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经济开发区 号 企业性质:有限公司(中外合资) 注册资金: 万元人民币 企业法人:
经营范围:各种管件及机械产品的生产。 2。2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 2.2。1选址 2。2.2气象条件
根据 市气象局提供的近30年气象数据见表2.2.2—1。
表2。2。2-1 地区气象要素均值
编号 项目 年平均气温 1 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2 3 4 5 6 风速 日照 蒸发量 气压 相对湿度 年平均风速 年平均日照时数 年平均蒸发量 年平均大气压 年相对湿度 年平均降雨量 7 降雨量 日最大降雨量 小时最大降雨量 8 9 积雪深度 风向和频率 最大积雪深度 年主导风向和频率 最小风频 数值及单位 14。9℃ 39.2℃ -14.5℃ 3。9m/s 2313h 1198.4mm 1016kpa 78% 1040.4mm 200mm 55.9mm 210mm 夏季ES28%冬季EN22% SSW 第7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0 雷电 年平均雷暴日 37.2d 扬州地区风向风速见图2。2。2—1。 2。2。3水文条件 2。2。4地质条件 2.2。5地震设防烈度 2。3生产制度和劳动定员
公司定员37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技术人员9人,岗位操作人员8人,其他人员2人。年工作300天,实行白班制,每班8小时,年工作2400小时。
表2.3-1 ****管件岗位劳动定员表 车间名称 1车间 2车间 3车间 4车间 公司 5车间 配电室 工种/岗位 操作工 下料工 油漆工 检验员 驾驶员 辅助工 巡检 人数 18 2 1 3 2 2 1 工作制度 白班 白班 白班 白班 白班 白班 白班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噪声、粉尘 噪声、粉尘 三苯 噪声 — 噪声、粉尘 工频电场 2。4主要建构筑物
本项目主要建构筑物见下表。
表2。4—1 主要建筑及结构 建构筑物 防火类别 办公楼 1车间 2车间 下料间 仓库 食堂 配电间 丁 戊 戊 戊 甲 戊 丙 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钢结构 钢结构 砖混 钢筋混凝土 砖混 耐火等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建筑面积 建筑层数 3 1 1 1 1 1 1 2。5原辅材料消耗及产品规模
原辅料消耗情况见下表:
表2。5—1原辅料消耗情况
第8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序号 1 2 3 4 5 材料名称 钢管 钢管 润滑油 煤油 油漆 规格 消耗量(t/a) 1 1 1 主要产品为各种接管。 2.6工艺流程
原料钢管下料后,经磁粉探伤,无缺陷合格品正式进入生产流程。 生产过程简述: (1)接箍
无缝钢管:采购石油专用无缝钢管。
锯切接箍毛坯:通过带锯床把无缝钢管锯切成符合规范要求的接箍毛坯。
镗孔车内丝:经数控车床按程序把接箍毛坯加工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内锥管圆螺纹或偏梯螺纹.
质量测量:使用螺纹量具量规测量接箍的各项尺寸。 表面检查:按规范要求进行无损检测。 打标记:把接箍打上标记。 表面处理:接箍进行磷化处理.
色标:按规范要求对接箍外表面进行钢级颜色处理. 终检:检测产品的全面质量。 入库:接箍符合规范要求打包入库。 (2)油管
无缝钢管、质量测量、打标记、色标、与接箍同。 螺纹加工为符合规范要求的外螺纹。
水压试验:通过压力注水在规定时间内检查无缝钢管质量。 通径:使用规范的圆柱体对无缝钢管进行内孔检查. 2。7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第9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7.1供配电 (1)供电负荷
根据该公司及厂内用电情况,电力负荷等级均为三级负荷。 (2)变配电
厂内设一台油浸式变压器变压器,厂内设一间配电室,包括电源进线柜、进线断路器柜、计量柜、电压互感器及避雷柜、变压器馈电柜(3个)、分离隔离柜(预留)。 (3)车间内部配电、照明 ①配电
照明电源引自10KV变配电室配电、照明低压屏出现回路. ②照明
主厂房的车间照明选用金属卤化物灯及高效节能灯,在配电箱集中控制。
主厂房办公场所等采用节能型荧光灯具,分散控制。 办公楼、生产车间、配电室、循环水泵房有应急照明灯。 2。7.2给排水 (1)给水
该厂水消耗主要为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给水管接自园区给水管网,管径DN200,满足厂区用水需求。 (2)排水
该厂主要排水为生活污水及雨排水.
生活污水由污水管道送至公共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通过地下雨排水管道自然排出. 2。7。3动力设施
厂内有4台空压机,用于作业平台吹扫。 2.7.4消防
该厂消防设施主要为室内消防栓、灭火器及消防水泵。 2。8“三同时”执行情况及运行情况
第10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3总体布局调查与评价
3.1总体布局
3。1。1周围环境状况
企业周边情况:
由于项目建在工业园区内,周边无学校、敏感场所,与周边企业的间距符合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图3.1.1—1****周边环境示意图
3.1.2厂区总平面布置 (1)平面布置
厂区内主要建筑南北向布置,中间为厂内主路,宽15m。主厂房位于主路右侧;办公楼东西向布置和接箍车间位于主路左侧;厕所、仓库、食堂、配电室等布置于主厂房右侧;原料堆场及下料、锯切车间位于厂区的北侧.****管件平面布置图见图3.1。2-2.
图3。1。2—1 ****管件平面布置图
(2)仓储
原材料仓库位于厂区北侧,为露天堆场,堆场进出车辆方便。成品仓库位于主厂房内,定期定量外运。主厂房内成品堆垛见下图.
图3。1。2-2 成品堆垛
3.2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公司主要设备如下:
表3.2—1 主要装置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设备名称 车床 车床 带锯床 带锯床 冲击试验机 电动试压泵 数量 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备注 第11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企业现有设备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且生产设备相互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操作、检维修安全;在满足主题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将产生粉尘、噪声等有害因素的设施分开布置,设备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3。3总体布局评价
表3.3—1 平面布置检查表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本项目产生粉尘和噪声的生产区布置在厂区西南侧,处于当地全年最小风频西南风的上风侧,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等相关规范的要求,总体布局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第12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4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
4.1评价单元划分
本评价报告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结合装置布置将本项目划分为厂房单元、储运单元及公用工程3个评价单元。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统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和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本报告将从物质毒性类别及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及存在的职业病有害因素等方面进行识别. 4.2.1物质毒性类别识别
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本项目原辅材料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包括: 煤油、润滑油、油漆、压缩空气等.依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危险货物分类和编号》(GB6944—2005)、《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该项目在生产作业、运行、维修和物料储存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毒物质主要有:
表4。2.1—1 危险、有害物质及分布 序号 物质名称 危险货火灾危别 1 压缩空气 22003 戊 GB2.2类不燃气体 2 3 润滑油 煤油 — 33501 丙 乙 - 第3.3类高闪点液体 4 含一级易32198 甲 GB3.2危化品 喷漆、调漆、150k— - 车床等设备 磁悬液 100kg 200kg 危化品 动力及清扫 — 危险性类别 危化品类别 使用场所 储量 物编号 险性类 第13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燃溶剂的油漆及涂料 类易燃液体 储存漆的作业场所仓库 g (1) 压缩空气
该项目压缩空气用途:自动喷涂设备气动源及场地、器械吹扫。 人需要从空气中吸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无用的二氧化碳。人需要氧气的安全极限为15%左右(占空气的百分比).氧气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使中枢神经发生障碍,重者还会出现生命危险。当氧的浓度降至17%以下时,人出现痛苦的症状;至12%或更低时,就有生命危险;低于11%时,会丧失知觉;低于6%时,即停止呼吸。使用压缩空气和液化空气作为氧气来源的潜水员或隧道工人容易患一种被称为减压病的职业病,这是由于在高压空气中工作的人员减压太快,使血液和人体组织中形成氮气泡. (2) 润滑油
遇明火、高热可燃。急性吸入,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油脂性肺炎。慢接触者,暴露部位可发生油性痤疮和接触性皮炎。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呼吸道和眼刺激症状及慢性油脂性肺炎。 (3) 煤油
煤油用作车床冷却液及磁粉探伤。煤油是危化品,危规分类及编号:第3.3 类高闪点液体,危险货物编号33501,煤油闪点36-48℃,主要用于金属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润滑,能有效地提高加工工件的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对于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也有良好的作用.煤油还用于磁粉探伤过程,和磁粉配比使用,作为磁悬液. (4)含一级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
该项目使用的“含一级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是指涂装车间使用的各种油漆。溶剂中含有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上述油漆的闪点为20~22℃,属于一级易燃溶剂.遇明火、高热易引起
第14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燃烧.若遇高热,盛装本品的容器内压增加,有开裂和爆炸危险。流速过快,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4.2。2生产工艺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63号)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对本项目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别。
本项目生产工艺过程集中在厂房单元,另厂区内还设置储运设施单元和公用工程单元及检维修等辅助部门,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化学毒物、生产性粉尘和物理因素:
化学毒物:油漆(苯、甲苯、二甲苯) 生产性粉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 物理因素:噪声、工频电场等。 具体分析如下:
4。2。2。1生产厂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磁粉探伤
原料钢管下料后,经磁粉探伤,无缺陷合格品正式进入生产流程。 在探伤作业过程中,会形成较强电磁场,对人员及设备可能形成有害因素.剩磁可能吸附磁性粉尘导致齿轮、轴承、导轨等磨损;剩磁导致精密机械失灵。
磁悬液(煤油)对披风的刺激;选择荧光时,紫外线对皮肤、眼镜的刺激;强磁场环境下对人体造成热作用、非热作用、刺激作用等危害。 (2)锯断和抽丝
该公司主要设备为车床、锯床,这些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发出高噪声,职工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会造成听力障碍等职业病。 (3)螺纹紧密距单项测量
第15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表面检查和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压缩空气对作业平台和零件吹扫,存在噪声危害。 (4)刷漆
按照客户要求,在成型产品外刷油漆,****管件使用酚醛调和漆,该漆有一定的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人员长时间在封闭的存有废旧漆桶、罐的作业场所,可能造成中毒。 (5)水压实验
油管车间内检测油管指标的配套实验,开启时存在噪声危害。 (6)理化实验室
为保证产品质量,会定期抽样到理化实验室检测棺材抗压、抗拉、抗冲击性能。试验机开启时存在噪声危害. 4。2。2。2公用工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空压机:主要危害为噪声,人员主要为巡检作业,危害不大。 (2)变配电室的职业病危害为工频电场。
(3)检维修作业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主要为电焊、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电焊烟尘、电焊弧光、噪声等.
4。2.2。3储运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本项目仓库设置管理人员1名,主要配合物料使用单元人员领料。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包装完整,人员不直接接触化学品,职业病危害不大;但是若发生包装破损、物料泄漏,人员可能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造成危害.在火灾爆炸事故中,燃烧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易造成人员窒息或中毒。 4.2.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识别
不合理的劳动制度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均可能构成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本项目采用常白班作业制度,每班每天工作8小时,有单调作业等有害因素。
第16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单调作业
单调作业是指那种千篇一律、平淡无奇、重复、刻板的劳动(工作)过程。长期从事单调作业可产生疲劳、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劳动能力与生产能力下降、工伤事故增多、因病缺勤率增高、工人的创造精神受到抑制,下班后不想参加社会活动等。 (2)劳动强度
本项目大部分作业涉及机械加工,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若物件过重、器具不合适、作业时间不合理等,均可能对从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
4。2.4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识别
本项目所在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最高可达39.1℃。生产过程中存在工业热源,运行温度均较高,上述岗位的工人受到生产性热源与夏季高温气候的共同影响,易引起职业性中暑。
另,若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良、有毒作业与无毒作业未分开等),以及因不合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等.在实际上工作场所中,上述有害因素往往多种并存。
4.2。5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及劳动者接触情况
综合上述分析,企业主要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汇总见下表:
4.2。6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企业涉及到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见下表及附件一。
表4。2。6-1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影响汇总表
序号 一、 1 职业危害因素 化学毒物 甲苯 健康影响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 第17页
可能引起的职业病 职业性甲苯中毒、职业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性角化过度、皲裂 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二甲苯中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毒、职业性2 二甲苯 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可伴有黏膜刺激;重度中毒者发生烦躁不安、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可发生心室颤动.呼气苯、血3 苯 苯、尿酚测定值增高。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有白细胞减少(计数低于4×109/L)、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有易感染和(或)出血倾向。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二 粉尘 电焊产生的烟尘中,有很多金属和非金属微粒,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使呼吸的人感到不适.严重的时候会焊烟中毒。重金属微粒在吸入肺中,会有微量沉淀,时间久了、积累到了一定的量,易得矽肺病. 苯中毒、苯所致白血病 角化过度、皲裂 1 电焊烟尘 职业性电焊工尘肺 第18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 三 1 其他粉尘 物理因素 噪声 无资料 其他尘肺 全身性,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职业性噪声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化谢系聋 统、生殖系统及胚胎发育;永久性听阈位移; 热效应: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水分子会随电磁场的方向的转换快速运动而使机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体温的调节来不及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并进而引发各种症状。 对非热效应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但确实存在这种效应:即吸收的辐射能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确出现生物学的变化或反应.这类效应包括神经衰弱症候群。据报道电磁辐射也会引起癌症。 2 工频电场 — 4.2。7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
根据《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的规定,本项目属于 机械加工行业,为职业病危害风险一般的企业. 4。3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3.1有毒物质及粉尘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有毒物质及粉尘的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见表4.3.1-1。 表4。3.1-1 有毒物质及粉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 序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 二 1 有毒物质 苯 甲苯 二甲苯 粉尘 电焊烟尘 MAC(mg/m3) - - - PC-TWA(mg/m3) 50 50 4 PC—STEL(mg/m3) 100 100 - G2B,最大超限倍数2 备注 第19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最大超2 其他粉尘 — 8 - 限倍数2 说明:1、在备注栏内标有(皮)的物质,表示可因皮肤、黏膜和眼睛直接接触蒸气、液体和固体,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效应.
2、G1:确认人类致癌物;G2A:可能人类致癌物;G2B:可疑人类致癌物。 3、以上接触限值均摘自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其中MAC指最高容许浓度,PC-TWA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4.3。2噪声工作地点及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中规定,生产性噪声传播至非噪声作业地点的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不得超过表下表的要求。
表4。3。2-1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5d/w,=8h/d 5d/w,≠8h/d ≠5d/w 接触限值[dB(A)] 85 85 85 备注 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 计算8h等效声级 计算40等效声级 表4.3.2—2 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地点名称 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 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 主控室、精密加工室 卫生限值dB(A) ≤75 ≤60 ≤60 ≤55 工效限值dB(A) 4.3。3工频电场作业职业接触限值
8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见下表。
表4.3。3-1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Hz) 电场强度(kV/m) 第20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50 5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份:物理因素》GBZ2。2—2007
4。4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4.4。1检测项目的确定
检测项目的确定原则一般为:针对该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①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性大、毒性高;②作业工人接触人数多、机会大;③有现行规范的采样规范和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等职业卫生标准。
表4.4。1—1 工作场所检测项目及检测点数汇总表
4.4。2现场检测基本情况
根据采样点设置原则,在对原辅材料、工艺、设备、人员接触情况等的职业卫生调查的基础上,公司于2012年对本项目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
检测时天气状况见下表:
表4—11 检测天气一览表 检测日期 天气状况 晴朗 温度(℃) 18。2—20.6 相对湿度(%) 51。9-67.2 气压(KPa) 101.2-101.6 4。4。3测试方法、采样及检测仪器
本项目的检测方法及采样检验仪器具体见下表。
表4—12 检测方法一览表
检测品种 苯、甲苯、二甲苯 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其他粉尘、电焊烟尘 192.1-2007 噪声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第21页
GBZ/T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工频电场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工频电场》 GBZ/T 189。3—2007 表4-13 检测仪器一览表
4。4。4测试频率
根据生产工艺实际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化学毒物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方法,每个采样点每天采集2个样品,采样3天,每个采样点计采6个样品。噪声定点检测于各噪声接触岗位,并在作业工人人耳高度检测噪声声级,每点计测9次。
4.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4.5。1检测情况汇总
第22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5.1防护设施设置 5。1.1防毒防尘设施
(1)企业生产车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门窗自然通风,经检查,现场通风良好。
(2)数控车床参数设置完毕后,关启机床防护罩,防止抽丝后的废料飞溅,同时降低了粉尘逸散。
(3)在可能产生粉尘岗位如下料车间的带锯床、接箍车间的数控车床机械内部均采用造化液冷却,采用湿式作业降低粉尘危害。 (4)企业为从业人员配备了劳保用品,同时为生产车间配备了应急器材与药品。 5.1。2防噪声设施
(1)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
(2)为镗孔抽丝等岗位操作工配备防噪声耳塞.
(3)高噪声设备集中设置,通过建筑隔声降低噪声影响,比如空压机站集中分布于油管车间的北部. 5.1.3防高温设施
(1)企业生产车间均为南北向设置,与夏季主导风向基本呈45°角设置,可以增加车间的散热效果。
(2)企业车间设置门窗自然通风,并设置了空调系统. (3)为生产岗位配置休息室,提供清凉饮品。 5。2防护设施维护及运行情况 5.3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1)检查表
表5—2 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查表
5.4防护设施评价
****管件在建筑设计、设备选购、工艺及设备布局等方面,考虑到了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卫生工程技术上也采取了相关防护措
第23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施,其生产工艺安全卫生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原则,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状态。
生产车间厂房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并配有排风扇,辅助通风,车间内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企业所采取的防毒、降噪、防高温措施以及职业病防护措施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的要求。
经现场调查,还存在的问题:在岗员工佩戴防噪声耳塞情况不好。 企业立即进行了整改,对于在岗员工佩戴防噪声耳塞情况不好情况,已对从业人员进行了教育,并且加强督促企业工人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第24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6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6。1防护用品配置种类、数量及参数调查
****管件对照《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的要求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并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实际接触情况定岗配置,建立安全保护用具管理台帐,制定年度购买计划,专人负责采购、发放和管理,操作人员应根据不同工种配备相应的工作服、工作帽、安全帽、工作手套、工作鞋等个人防护用品,在生产操作时必须正确穿戴。作业人员配备的劳防用品见表6。1-1. 6。2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调查
企业为了规范全体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仓储、管理、领用和发放,保证职工上岗作业时的身体防护安全,制定了《劳保用品管理制度》以及《劳防用品发放标准》。
从现场调查结果看,管理体系运转正常,大部分员工基本能够按照制度要求正确配戴及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但不能完全达到标准。企业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调查结果见表6。2-2。 6.3防护用品评价
经现场检查,企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制度,企业为各有害作业岗位配置的个人防护用品,部分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的要求。针对各有害作业的作业内容及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的特点,还存在的问题是:
企业立即进行了整改,为员工配备了防尘口罩和保护足趾安全鞋。
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并且加强督促企业工人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第25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7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7。1辅助用室调查
根据职业病危害检测结果:操作岗位粉尘和三苯含量均不超标。根据****管件职业病危害因素,结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企业生产车间的卫生特征为3级。工业企业车间卫生特征分级见表7-1.
表7—1 车间的卫生特征分级
卫生特征 1级 2级 易经皮肤吸收或有恶臭的物质,或高毒物质(如丙烯腈、吡啶、苯酚等) 3级 4级 易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剧毒物有毒物质 质(如有机磷、三硝基甲苯、四乙基铅等) 粉尘 — 其他毒物 不接触有害物质或粉尘,不污染或轻度污染身体(如仪表、金属冷加工、机械加工等) 严重污染全身或对皮肤有刺激的一般粉尘 粉尘(如碳黑、玻璃(棉尘) 棉等) 高温作业、井下作体力劳动强度业 III级或IV级 处理传染性材其他 料、动物原料(如皮毛等) ****管件卫生辅助用室名称、位置及设施配置情况见表7—2。
表7—2 卫生辅助用室名称、位置及设施配置情况
序号 1 2 种类 办公楼 休息室 数量 1 2 设施配置、容量情况 办公桌、文件柜等 每个办公室设置人 休息桌椅等 每个休息室可容人 3 卫生间 男:便池数量:,蹲位数量:, 洗手水龙头数量: 2 女:蹲位数量7,洗手水龙头数量:3 第26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7。2辅助用室评价
辅助用室设置情况检查表见表7-3.
表7—3 辅助用室设置情况检查表
企业辅助用室有食堂、浴室、卫生间、休息处。食堂、浴室、卫生间内设施及配备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第27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8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8。1职业健康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企业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安环部门具体主管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设置1名专职人员主管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另车间设有安全执行员,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 8。2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8。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
①管理制度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47号令)的要求:建设单位应制定有关职业卫生责任制、告知、申报、培训等13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经过现场检查,本项目已制定了《采购管理程序》等程序文件,以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劳防用品发放标准》等相关制度,上述制度和程序文件中规定了部分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设施管理、劳保用品等相关内容。建设单位对现有制度执行情况较好.
通过检查,该单位缺少如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内容: (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2)职业病危害评价管理制度;
企业应按照规定要求制订与完善相关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②操作规程
本项目根据各岗位作业内容及设备具体情况编制了作业标准书即操作规程,经现场检查发现,作业指导书中基本明确操作过程中需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措施,基本符合要求。
经过现场检查,该项目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较好。 8.4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企业建立有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浓
第28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度(强度)进行检测。 8。5职业危害的告知情况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应该将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实告知从业人员。现采用检查表对本项目职业病告知情况检查如下:
由上表检查结果可知,建设单位在职业病危害告知方面存在如下不符合项目:
(1) 未进行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2) 尚未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告知; (3) 缺少针对职业病危害的警示标识. 8。6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企业制订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规定培训的对象和类型包括新进厂职工的培训: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教育、车间之间的职工调动教育、车间内部的职工调动教育、临时工的教育、定期教育,培训内容包括:
①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②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③车间防尘防毒控制措施,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④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⑤突发事故下的应急救援处置方案.
通过对企业培训资料的检查,发现企业培训记录基本齐全,培训内容基本符合要求。 8。7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经检查,企业未单列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但已经在职业病相关管理制度中规定职业健康监护内容,要求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相关职业病监护档案。
8.8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 8.8.1可能发生的职业病中毒事故
第29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企业可能发生的急性职业病中毒事故的环节主要集中在车间的刷漆岗位。以下列出油漆中毒等急性事故的个人应急处置措施,供企业参考。企业还应该定期辨识可能存在的其他职业病事故,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处置措施。 8.8.2应急救援设施
企业设置的与职业病相关的应急救援器材主要如下:
(1)企业在办公楼、接箍车间、油管车间设有报警器、应急灯。具体位置见下表:
表8.8.2-1 应急灯、报警器配置一览表
名称 应急灯 报警器 配备地点 办公楼、车间 办公楼、车间 数量 (2)企业设有消防栓和干粉灭火器。具体位置见下表:
表8.8。2-2 消防器材配置一览表
(2) 企业设置了应急药品,为生产岗位配置防中暑药品等。具体见
下表:
(3) 表8-2 应急药品及医疗器材汇总表 序号 1 2 3 4 5 名称 烫伤膏 剪刀 医用纱布 卫生棉签 创口贴 数量(盒/瓶/袋)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8。8。3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情况 8。8.3.1应急救援机构
企业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组,并明确了各应急救援队伍及人员的职责。
其应急救援组织体系架构图如下:
图8.8。3-1 应急救援组织框架图
第30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指挥部主要责任如下:
(1)第一时间接警,辨别是一般还是较大事故,并根据事故等级,下达启动应急预案按指令,同时向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上报事故发生情况;
(2)指挥、协调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3)迅速控制事故危害源;
(4)组织营救受害人员,转移、撤离、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
(5)负责组织各救援组的组成、训练、演习,督促检查各救援组做好各项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
(6)组织指挥本公司应急行动,必要时请示上级专业应急救援分队的支持;
(7)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9)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10)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各种应急演练.
8。8.3.2应急救援预案
企业已经按照要求编制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到当地安监部门进行备案。
8.8.4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的评价
8。9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管件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8.10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
企业已到当地安监局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 8.11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由安环部进行管理。
第31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8.12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
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经费与安全经费合并,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经费约为10万元。主要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监测设备、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应急救援等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经费预算。 8。13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评价
企业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管理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的制定、职业病危害告知情况、职业危害申报情况及职业卫生培训情况基本符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
企业配备应急救援人员、急救器材和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急性职业中毒的应急演练计划和演练实施方案,经费投入基本可保证各项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措施落实到位,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存在的问题:
(1)需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等。 (2)缺少合同告知的相关内容。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未设置公告栏告之。 (4)警示标志不全.
第32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9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与评价
9.1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
企业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体系,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中包括作业人员的劳动、班次时间、体检资料、附件资料等。由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 9.2职业健康检查 9。2。1岗前体检
根据现场调查,企业已对新进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但是建议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应该按照预设工作岗位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要求执行。 9.2。2在岗体检
根据企业的职业病防护计划,企业每年定期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在岗体检,由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① 本次体检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谷丙转氨酶偏高,血压偏高 白细胞偏低、心电图异常、尿检异常等。其中白细胞偏低者建议复查。
② 及时将体检报告如实告知受检者本人,结果异常者按处理意 见处理。
③ 进一步加强生产工艺革新,加强通风降噪等防护措施建设, 保持作业现场清洁和良好的通风,改善工人劳动环境。
④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定期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健康促进 教育,提高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按规定做好噪声防护。
⑤ 为便于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健康损害,新进职 工要进行职业岗前体检;在岗期间要按规定定期进行体检;离岗也要进行离岗前检查.
⑥ 对生产环境定期进行有害因素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其危害程 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9。2。3离岗体检
第33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企业按照规定对离职人员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希望企业按照规定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并保存检查记录原始资料。 9。2。4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置
职业禁忌证系指不宜从事某种作业的疾病或解剖、生理等状态。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49号令)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 (二)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
(三)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四)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
(五)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同时若职业健康监护中出现新发生职业病(职业中毒)或者两例以上疑似职业病(职业中毒)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根据企业目前现有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未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例.
9。3健康监护档案
企业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体系,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中包括作业人员的劳动、班次时间、体检资料、附件资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及处理情况等.由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体系,符合要求。
第34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0 事故案例类比分析
本节例举相关机械加工事故案例,通过分析类比,希望企业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严防同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健康。 10.1事故案例一:违章操作被卷入机床 一、事故简介
2005年6月21日,某单位车工李X进行大四通套扣时,因违章操作被卷入机床,造成轻伤。 二、事故经过
2005年6月21日,某单位车工李X在车床改造的套扣机上进行大四通套扣工作。当第一个扣套完后,在丝锥快退出来的过程中,李X害怕丝锥掉下去,就用左手去接丝锥,工作服左袖口被挂在转动扭力的销子头上,李X被摔到车床另一侧,钳工曹X发现后切断电源,将李X救出。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李X左手去接丝锥,工作服左袖口被挂在转动扭力的销子头上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2) 间接原因
① 李X未穿戴好劳保用品就开始了工作(经查李X穿的工作服袖 口的口子未扣),违反了钻工职责;佩戴好劳保用品的要求; ② 李X违反:钻孔钻削作业时,严禁用手接触旋转的钻头的规定; ③ 李X违反钻工安全操作规程:需要更换家具、钻头、以及装卸 工件时,必须停车进行的规定;
④ 某单位安全教育不到位。员工对岗位危害、风险控制不清楚。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工作时粗心大意、只管眼前不顾后果,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 (3) 经验教训和防范措施
① 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是上岗的前提条件,应严格遵守;
第35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② 在改造设备设施时,应着重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的改造,减少或消除和旋转部件接触的机会;
③ 员工安全教育和作业过程检查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
10.2事故案例二:用手代替工具手指被铁屑割伤 一、事故简介
2009年8月3日,某单位发生一起员工未用工具清理铁屑割伤手指的人身伤害事故。 二、事故经过
2009年8月3日,某单位安排镗床工蒋X加工抽油机配件。下午18:00左右,部分螺旋形长铁屑落到脚踏板上,蒋X用手去清理时,铁屑一端被挂住,另一端从蒋X手中滑过,将其右手手套割开大拇指割伤。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镗床工蒋X未使用配备的工具,违章用手去清理铁屑。 (2)间接原因
① 某单位因生产任务不足,多人补休,包括班组长都在轮休。生产组织者直接安排岗位生产,日常安全讲话无针对性;
② 某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虽然开会强调安全操作要求,但缺少落实检查,镗床工蒋X脚踏板附近铁屑多、物品则乱,日常检查流于形式;
③ 安全培训未落实,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习惯性违章,对操作规程“禁止用手清理铁屑”的规定执行不力,对配备的专用工具如“铁钩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经验教训和防范措施
①机加工岗位要及时清理岗位附近的铁屑及杂物,防止绊倒、穿刺伤害;
第36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②对产生铁屑的工作岗位,按规定配备清理铁屑的铁钩子、扫把等清理工具;
③工作中加强岗位巡检,督促及时清理岗位附近的铁屑及杂物,监督清理工具的使用。 10.3事故案例二:铁屑把脚伤 一、事故简介
2009年3月7日,某单位车工艾X在进行泵筒接箍外径精加工时,右脚被铁屑割伤. 二、事故经过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下午16:00时左右,某单位车工艾X在进行泵筒接箍精车外径工序。泵筒接箍材料是45#钢经调质处理过,加工余量1.5mm,铁屑为平直细长死。艾X在加工完6件泵筒接箍后,回身准备其他工具时,没有注意脚下铁屑,感觉脚痛时发现劳保鞋被割开,脚被铁屑割伤,经中心医院检查为脚外伤,缝合6针。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车工艾X没有及时清理脚下的铁屑,走路不注意提到铁屑。 (2)间接原因
① 员工安全意识较差,没有及时清理脚下的铁屑。没有认识到特殊形状铁屑的风险,注意力不集中;
② 单位安全管理有漏洞.作业指导书未识别特殊形状铁屑的风险危害;
③ 班组管理未按规定进行班前三讲,对车工脚下铁屑的清理检查监督不够。 (4) 经验教训和防范措施
① 机加工岗位要及时清理岗位附近的铁屑及杂物,防止绊倒、穿刺伤害;
② 对工作中产生铁屑的岗位,按规定配备清理铁屑的铁钩子、扫
第37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把等清理工具;
③ 工作中加强岗位巡检,监督机关人员及时清理岗位附近的铁屑及杂物,监督清理工具的使用。
第38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1建议
11.1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11。2需进一步提高的对策措施 11。2.1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
(1)建议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和劳防用品的定期检查、维修管理制度。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定期更换。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和停止使用。
(2)设备检修、清洗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和保持现场良好的通风状态。应注意保持现场良好的通风状态,作业人员应注意穿戴好防尘口罩和保护足趾安全鞋。
(3)机加工岗位要及时清理岗位附近的铁屑及杂物,防止绊倒、穿刺伤害。对产生铁屑的工作岗位,按规定配备清理铁屑的铁钩子、扫把等清理工具;工作中加强岗位巡检,督促及时清理岗位附近的铁屑及杂物,监督清理工具的使用.
(4)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执行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按需发放口罩、手套等;为每人配备防噪声耳塞或耳罩;建立个人防护用品检查制度,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督促职工按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第39页
机械加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1结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安监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对******管件制造有限公司总平面布置、各类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职业健康监护等逐项进行了卫生学评价,同时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按规范要求进行识别和检测分析评价.
综上所述,******制造有限公司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措施能有效控制职业病。
该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已在本评价报告中逐一列出,******制造有限公司应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切实依法依规做好职业卫生各项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第4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