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质,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
2、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三个体现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法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
7、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
唯物辩证法。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的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内因: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外因:是一事物和其它事物的对立统一。
内外因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8、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二者关系:第一,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其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起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1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二者的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观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评价的功能: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6、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章
17、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9、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者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0、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际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2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第四章
2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5、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及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用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三者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2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8、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0、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1、资本总公式:G—W—G’
商品流通公式:W—G—W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须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32、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划分的依据: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m’=m/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再生产的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式相对过剩人口。
35、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G—W(A、Pm)—P—W’(购买,生产,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一,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二,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三,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36、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资本的周转速度:年/周转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37、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
38、工资的实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9、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真值程度。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而形成的。
4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本质:生产相对过剩。
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4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建立的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4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家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通过“参与制”实现,在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
43、垄断利润的来源: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价格的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产生的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能够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45、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4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
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主要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七章
48、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49、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