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1~2题。(9分)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桕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 暨阳,今江苏江阴。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辩,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解析】 “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与全词主旨不符。 2.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6分)
答:①两首词都表达了因阻风而滞留江边引发的愁情。②甲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极目”“侧听”的动作刻画,以及“何不流侬去”的疑问语气,主要表达期盼启程、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③乙词通过风大浪高壮美景象的描绘和对春申君的联想,主要表达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仰慕和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渴望之情。(6分。每点2分)
二、(2018·河南濮阳市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9分)
再泛吴江 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①
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注】 ①诗人之前由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吴江流经长洲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诗歌以叙事发端,从首联“住江滨”“重到”等词可见诗人是一位难与世俗相融的高雅之士。
B.诗歌用词凝练,一个“病”字,语带双关,既可指自己身体上的病痛,也包含精神思想上之“病”。
C.颈联巧用拟人手法,将人望月、山,化为月、山随人,把客观的月、山写得极富人情味。
D.诗歌紧扣“吴江”展开,以写景见长,熔景物描写、叙事、抒情为一炉,全诗浑然一体,情味悠长。
【解析】 “一位难与世俗相融的高雅之士”不准确,由“二年为吏住江滨”可知,诗人应是为世俗事物缠身,无心欣赏。
4.该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概括分析。(6分)
答:示例:①体弱多病,心情苦闷。诗人由于直言进谏被贬吴江一带,自己重到江边,以江水“照病身”。②厌倦官场,向往自由。颔联通过对江面野鸟、渔人悠闲自在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③想念家乡,意欲归隐。尾联通过张翰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结合首联“重到江头照病身”,可以体会到诗人体弱多病和苦闷的心情;颔联野鸟自由翱翔和渔人悠闲垂钓的景致,引起了诗人对这种现实生活的向往;尾联写张翰的典故,隐含了自己思念家乡、意欲归隐的情感。
三、(2018·安徽省巢湖市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杜 鹃 花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②
①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将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鸟的精魂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
6.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答:示例:①在抒情上:诗人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为其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关于意象的作用,可以先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因为诗人一般会在意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本诗是托物言志诗,从诗歌的情感内容上来看,诗人借杜鹃鸟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从结构上来看,诗人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使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四、(2018·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9分)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 ①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为大臣等候朝见皇帝或上奏章的地方,后用作朝廷的别称。②青阳:指春日。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②
①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不才、生病,明主见弃、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
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8.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实景的客观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具体分析效果,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对结句的大意进行理解,重点解读其“意境”;然后再分析该句所运用的手法,因为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最后再点明该句对诗人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及妙处等。
五、(2018·湖南师大附中等百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太原早秋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秋天。这年夏天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但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故有怀归之意,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
②
①
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转入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而“心飞故国楼”写的是梦醒之后的状况。
10.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答:示例:本诗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3分)叠词“悠悠”本指水流悠长、绵延不断的样子,这里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说明诗人的思归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没有一天断绝过。叠词的使用更突出了自己思归之情的深远。(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赏析时首先可以从手法分析,如诗歌的尾联中,把“思归”之情比作“汾水”,这是比喻手法;此外就是“悠悠”这一叠词的运用,有助于表达情感,所以也是赏析的要点,在分析时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情感。
六、(2018·陕西一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②臧生: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③宁子: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珠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首联二句单刀直入,起笔入题,提出本诗议论的核心问题。“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B.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自己绝不能和臧武仲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宁可效法宁武子,佯愚于乱世。
C.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不取”“可怜”又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D.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形象化,虽通篇议论说理,却
④
②
③①
不使读者感到乏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颔联是讽刺世人不辨真伪,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知道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12.本诗题为“放言”,“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请简要赏析诗人是怎样畅快地抒情的。(6分)
答:示例:①开头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矛头直指当时的政治黑暗。②大量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本诗多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③大量运用对比,讽刺辛辣。“臧武仲”与“宁武子”的真伪对比;“草萤之火”与“燔柴之火”对比;“荷露之珠”与“照乘之珠”对比,都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诗人是怎样畅快地抒情的”,故应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鉴赏。具体作答时,可先找出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如诗歌前两句“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全诗多用反问句,语气强烈;颔联中“臧生”与“宁子”对比,颈联中“草萤”与“火”、“荷露”与“珠”对比等,都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按照这种方法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