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基本方面。因为学生刚接触这一门课程,所以感性方面要从常见现象入手,而理性方面则要从概念入手。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常见的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于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学生,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障碍。这些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科学的习慣语言所造成的错误概念。

例如:学生常把烧开水时,壶口上面出现的“白气”说成是水蒸气;把天平说成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把“工作”看成是做功;还有“铁比木头重”.“钢笔吸墨水”等错误说法。

纠正这类错误概念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以形成正确的表象。在此基础上用物理语言阐述,即讲清物理概念所反映表象的本质。例如,在讲“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一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在“白气” 形成前和形成后时观察盛水容器的上部。玻璃管内部和玻璃管出口处,结果什么也看不见。由此分析可指出,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接着将一快冷玻璃片靠近玻璃管出口处,让学生观察到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由此说明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最后,拿走冷玻璃片,让学生看到玻璃管出口处一段距离出现了“白气”。进而说明,“白气”是水蒸气在液化条件下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珠。上例说明,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观察,引起学生对“熟知” 现象有所发现,然后教师再抓住其本质加以引导,深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学生从个别现象的感知,形成了错误概念。

1

学生总爱从刺激强的表面现象来认识事物,这样就容易形成错误的概念。例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定:要有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它才能运动;停止用力,物体就会停下来;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就要有力不断地作用于物体。纠正这种错误的关键,在于要突出并强调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讲述力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辆正在运动的小车,即使停止用力,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小车才能停下来。进而可以提出 问题:在停止用力后,小车究竟运动多远呢?通过伽利略著名的理想实验,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推翻类似亚里士德的观点,正确得出:“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学生不适当地类比和推理,形成“想当然”式的概念。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于一些不易感知的事物,往往通过回忆,联想以前某些类似的感知经验进行比较和推理,如果这种比较和推理是生搬硬套的凑合,就会形成“想当然”式的错误概念。例如: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越深,所受的浮力“越大”;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等等。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是他们思维惰性的一种表现。在教学中要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重要的是在讲授物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一些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摩擦力是不易直接测出的,但用一弹簧秤水平拉一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小车所受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的道理,就可间接测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这里用到的是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实验法。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数学法.理想化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等等,也应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积极思维并达到一定的深度。

以上列举的只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的几种主要障碍,学生在学习时所遇过的障碍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中除了讲授有关知识外,还应让学生明白:感觉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开始,但又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一定要通过比较、分析、抽

2

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