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就像被一把温柔的刷子轻轻地刷着,偶尔会痒,偶尔会打喷嚏,但总有种莫名其妙的依赖感,想靠近,再靠近。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方的小城镇,小村庄,越是朴实的地方人性的呈现越发直接。此书可算是一个小男孩的回忆录,跳着一段段的叙述着他周围的许多人。余华说,当一个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在日落时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孤独的形象似乎值得同情,然而谁又能体会到他此时此刻的美妙旅程?他正坐在回忆的马车里,他的生活重新开始了,而且这一次的生活是他自己精心挑选的。这就是余华精心挑选的不完全属于他的但却让他自己及太多人沉醉其中的回忆。
父母一次板凳上的意外诞生了这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孙光林,从小被人冷落在阴暗的墙角,被父母遗弃,养父母家庭的破裂又迫使他孤独的一个人回家。对黑夜有着不可名状的恐惧,却用躲避的眼神审视着每一个人。父亲高傲自大,将全家人当做绊脚石,对孩子殴打怒骂,巴不得父亲早点死去,摸即将过门的儿媳妇的屁股,与寡妇偷情,却在妻子的坟前痛哭,最后葬生在茅坑里,任凭肮脏的粪水洗刷他更肮脏的心.....弟弟还没未看尽人间浮华,不知自己即将死去高傲的奔向了死亡......大哥无奈的任凭父亲践踏他可怜的自尊.....母亲一辈子都活在忍受中.....祖父坎坷的一辈子却在垂暮之年久久痛苦不能离去,他和孙光林相遇在乡间小路,两人都在找回家的路,找到后发现的确是一场大火热情的跳跃.....祖母在熟睡之际被狼狗一口口的啃食留下血肉模糊的躯体......这就是这个家庭?看得我触目惊心。
还未完,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苏宇,温柔得像水一般的男孩,仿佛轻轻触碰一下就会变成水珠散落一地,他是孙广林唯一的温暖与牵挂,死前极力的求救却没有任何回应.....鲁鲁,那个与她母亲一样有着刚烈性格的7岁小孩,面对比他大几岁的男孩毫不示
弱,母亲卖淫被抓入劳改所,小小的他孤身一人坐车问路并在路人的冷漠下找到了母亲,他只想抱着母亲睡觉,靠着她,感受着她。孙广林之所以把他当朋友,可能是因为鲁鲁有着与他一样的形单影只和小小年纪显露出的无助感吧。小镇上阴森的老婆婆具有时代的固执与认真,每天与死人照片为伴,吓得孙光林每每见到她就跑,那种与不存在的空气与不会说话的死人呆在一起的安全感是婆婆活下去的支撑。临死前还问那只活蹦乱跳的大狗有没有死,得知没有死之后安心的在墙角闭上了眼,因为她害怕大狗死在她之前而挡住了阴间的道路。她不喜欢生命力旺盛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命,都在命运的掌舵下拼命的完成使命,时而跳跃时而休憩,使命仿佛就是活着死去。余华先生用记忆去融合了命运多舛的人生,看到死亡,背叛,抛弃,遗弃,伤害,冷漠,无情,孤独,我毛骨悚然,凉透心底。为什么这么悲惨的人生发生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城镇?有太多我看似荒唐却真实存在的描述悲伤得让人无法自拔,好几次想流泪,好几次想去抱抱那个孤独的孩子,告诉他,世上还有温情。
可是,有吗?没有吗?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限的恐惧与孤独,一个人行走的路上,没有人扶,却有人推,你无助的只想要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你孤独得仿佛全世界都在对你嘲笑。人性坏的一面像撕烂了的肉任凭苍蝇臭虫叮咬,恶心的呈现在你面前。
你只看到了刺痛你恐惧神经的一面?你只看到了让你跌进绝地深渊的一面?或许这本书里的人性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
当孙光林母亲一辈子包容着那个无奈父亲时;当苏宇对孙光林说,其实不是抱住郑亮的肩膀,是抱住你的肩膀时;当鲁鲁靠着母亲熟睡时;当老婆婆十几年守寡保住贞操吃着
丈夫生前喜欢吃的螺肉一脸满足时;当孙光林响亮的说,我要找孙广才时,就像书中说的,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
我们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是生活在时光里。在时光的打磨中,人会越来越柔软和沉静,无论是爱也好恨也好,都会被时光修葺得像一个娇嫩的枕头,躺在上面带着微笑睡去,所以才有余华先生自序里的老人,所以才会有这本书,所以才会有他说的,这本书唤醒他的辛酸感,同时也唤醒了他的幸福感。余华先生写这本书时才31岁,便有如此胸怀和契机,着实令人佩服。
如果人生就是这样了,何不去接受它,试着感恩和成长呢,能有多糟糕的事发生,最后还不都将成为一阵伴着细雨的风。
今晚武汉可不是细雨呢。雨天睡觉的惬意可以毫无掩饰的去感受了。晚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