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剑艺
1.颈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
⑴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方3-4cm处分为两层附于胸骨柄的前、后缘形成。内有颈前静脉、颈静脉弓、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和脂肪等。
⑵锁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锁骨上方分成两层附于锁骨的前、后缘形成。内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末端和蜂窝组织。⑶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等小儿还有胸腺、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等。向下可通向上纵膈。
⑷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内有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向下通后纵膈。
⑸椎前间隙:位于脊髓颈段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可通后纵膈,两侧经腋鞘通向腋窝。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⑴甲状腺前面的层次。⑵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哪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
第1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⑴前面层次: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气管浅筋膜。
⑵①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是注意不要损伤喉上神经外支,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一面算上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到发音。因喉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向前下方,在距甲状腺上极约0.5-1cm,与动脉分开,弯向内侧,发出肌支支配环甲肌。②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喉返神经,应远离甲状腺下端,靠近颈总动脉结扎,避免损伤喉返神经致声音嘶哑。因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侧叶中、下1/3交界处的后面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
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应采取楔形切除甲状腺,保留甲状腺侧叶背面部分的薄片甲状腺组织及被膜的完整,既能保护甲状腺旁腺,又能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3.在气管切除术中,试述⑴气管前面的层次。⑵气管切除术造成出血的解剖因素。⑶气管切除术时采取的体位、切口。⑴前面层次: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舌骨下肌群、气管浅筋膜。第2-4气管环前面有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最下动脉。⑵气管切开术造成出血的解剖学的因素:①颈前静脉和颈静脉弓;
②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前方呈丛状注入左、右头臂静脉。
第2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③甲状腺最下动脉:该动脉起点各异,但均在气管前方上行,术中最容易损伤。
⑶①体位:一般选用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下颏、喉和静脉切迹保持在一直线上,使气管固定于正中矢状位,便于暴露、分离和切开。
②切口:Ⅰ.直切口:颈前正中切口。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气管暴露好,但切口疤痕明显。Ⅱ.横切口:在环状软骨下缘1横指处切开。术后疤痕少,但气管暴露差,易潴留分泌物。
4.试述胸膜顶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⑴胸膜顶的位置:是覆盖于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中、外方。⑵胸膜顶的毗邻:
①前方:邻近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胸导管。
②后方:贴靠第1、2肋、颈交感干、第1胸神经前支。③外侧:邻臂丛。
④内侧:气管、食管、胸导管、左喉返神经。⑤上方:胸膜上膜。
⑶①行肺萎陷手术时,须切断以上筋膜,才能使肺尖塌陷。
第3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②经锁骨上臂丛麻醉或针刺时,为防止刺破肺尖,进针点应高于锁骨4cm。
5.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穿行结构及临床意义。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呈一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与臂丛通过。
临床意义:①前斜角肌是颈根部的中心标志;
②斜角肌的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臂丛、锁骨下动脉,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③锁骨上臂丛麻醉时,易损伤胸膜顶,导致气胸,应高于锁骨中、内1/3的4cm。
6.腋腔的构成、内容。
㈠构成:⑴顶:由锁骨中1/3段、第1肋外侧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
⑵底:由皮肤、浅筋膜、腋筋膜构成。
⑶四壁:①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②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③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④外侧壁: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喙肱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第4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㈡内容:
腋腔的内容:主要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淋巴结核疏松结缔组织等。①腋动脉及其分支,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三段。第一段:胸上动脉;
第二段: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
第三段:肩胛下动脉(再分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
②腋静脉及其属支。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有臂丛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内侧有臂内侧皮神经。
③臂丛及其分支组成:位于腋窝内的部分为臂丛的锁骨下部分。臂丛的分支有:外侧束:肌皮神经;胸外侧神经。内侧束:尺神经、胸内侧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后束: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胸长神经;④腋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胸肌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⑤疏松结缔组织:腋窝蜂窝组织。
7.掌中间鞘的边界、内容物的层次排列。
⑴构成:由掌筋膜、掌内、外侧肌间隙、骨间掌侧筋膜及拇
第5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收肌筋膜共同围成。
⑵内容:指浅、深屈肌腱(8条)及屈肌总腱鞘、蚯状肌(4块)、掌浅弓、指血管、神经。8.试述手掌的筋膜与骨筋膜鞘。⑴掌部深筋膜分浅、深两层:
浅层:鱼际筋膜、掌腱膜、小鱼际筋膜;深层:骨间掌侧筋膜、拇收肌筋膜;
⑵骨筋膜鞘:深筋膜浅层、深筋膜深层、外侧肌间隙、内层肌间隙,形成3个骨筋膜鞘:
1外侧鞘又称为鱼际鞘
构成:由鱼际筋膜、掌外侧肌间隙、第1掌骨围成。内容:鱼际肌群(拇收肌除外)、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拇指血管、神经。
2中间鞘又称为掌中间鞘:
构成:有掌腱膜、掌内、外侧肌间隙、骨间掌侧筋膜及拇收肌筋膜共同围成。
内容:指浅、深屈肌腱(8条)及屈肌总腱鞘、蚯状肌(4块)、掌浅弓、指血管、神经。③内侧鞘又称为小鱼际鞘:
构成:由小鱼际筋膜、掌内侧肌间隙、第5掌骨围成。内容:小鱼际、小指血管、神经。
第6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9.试述手掌的筋膜间隙(边界、位置、作用)。
位于掌中间隙的深部,借掌中隔将手掌筋膜间隙分为内侧的掌中间隙和外侧的鱼际间隙。手掌筋膜间隙的临床应用:
①当手部感染而形成脓肿的时候,脓液常聚集在内侧的掌中间隙和外侧的鱼际间隙。
②位于掌中间隙的脓液:向近端可蔓延至腕管、前臂屈肌后间隙;向远端可蔓延至第2-4指手背。
③位于鱼际间隙的脓液:向近端:是盲管;向远端可蔓延到食指背侧。
10.名词解释:
腋鞘:由椎前筋膜向下延续至腋窝,包绕腋动、静脉和臂丛下部而形成的筋膜鞘。
11.胸膜腔穿刺的选择部位及所经层次结构。①腋后线第7、8肋间隙,靠近肋骨上缘穿刺。
②所经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壁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和胸膜腔。
12.乳房淋巴回流。
腋淋巴结群: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
第7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①外侧和中央的淋巴管→胸肌淋巴结;②内侧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
③内侧浅淋巴管和对侧乳房的浅淋巴管相通;④上部的淋巴管→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⑤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隔下淋巴管与肝淋巴管相通;
乳腺癌根治术行淋巴结清除时需注意保护什么结构?①清除胸肌淋巴结时,勿损伤胸长神经(前锯肌瘫痪);②清除肩胛下淋巴结时,勿损伤胸背神经(肩胛肌瘫痪);③清除外侧和中央淋巴结时,勿损伤腋窝内的神经和血管;④清除尖淋巴结时,勿损伤头静脉(上肢水肿);
13.纵膈的划分及内容,上纵膈的位置及内容(自浅至深)。⑴纵膈的四分法: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
⑵纵膈的位置:前:胸骨;后:脊柱;上:胸廓上口;下:隔;两侧:纵膈胸膜。
下纵膈的位置: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的上部。⑶上纵膈的内容:①前层:胸腺上部、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②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③后层:气管及气管杈、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等。
第8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⑷下纵膈的分层(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和内容:①前纵膈(心包前面与胸骨之间):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核疏松结缔组织等;
②中纵膈(心包和心脏所在的位置):心包、心脏、进出心脏的大血管、心包隔血管、膈神经等;
③后纵膈(心包后于下8个胸椎之间):食管、迷走神经、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半奇静脉和纵膈后淋巴结等。
14.胸骨角平面的解剖特点。
①胸骨角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计算肋和肋间隙的标志;②是划分上、下纵膈的分界;③平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处;④平主动脉弓起止处;
⑤平气管杈,左主气管与食管交叉处;⑥胸导管左移处;⑦平第四胸椎体下缘;
15.名词解释:胸膜腔、肋隔隐窝。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肋间隐窝:是指肋胸膜与隔胸膜转折形成的一个半环形的间隙,称为肋间隐窝。
第9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16.股三角的构成及其内容物排列关系。
⑴位置: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凹陷,向下与收肌管相续。
⑵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下界: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长收肌内侧缘;前壁:阔筋膜;后壁:由外侧到内测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⑶内容物: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侧到内测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管及腹股沟深淋巴结核脂肪组织等。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股动脉居中。
17.试述股管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⑴股管为股鞘内侧,平均长度约为1.3cm的漏斗状间隙。前壁: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上段、筛筋膜;后壁:髂腰筋膜、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外侧壁: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股管上段:盲端,称为股管下角;股管上段:股环。
⑵临床意义:①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当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突出,形成股疝。
②股环上方常有腹壁上动脉的闭孔支或异常的闭孔动脉,所
第10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以在进行股疝修补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此动脉。③股环的前、后和内侧三界均为韧带结构,不易延伸,所以股疝易发生绞窄。
18.肌腔隙与血管的境界及其临床意义。
⑴肌腔隙:①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外侧;后外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
②内容:有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通过。③意义: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症状。
⑵血管腔隙:①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耻骨肌筋膜及耻骨梳韧带;外界:髂骨弓;内侧界: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②内容:股鞘(股动脉、股静脉、股环)、生殖股神经股支、淋巴股。
③临床意义:是腹盆腔与腹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19.试述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排列关系。
⑴腘窝的境界:外上界:股二头肌腱;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
下内界:腓肠肌内侧头;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
窝顶:腘筋膜;窝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第11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⑵腘窝内容:腘神经、腘静脉、腓总神经、胫神经、腘深淋巴结。
20.试述收肌管的构成及管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⑴位置: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个,断面呈三角形,长约15-17cm的管状间隙。⑵境界:前壁:收肌腱板;后壁:长收肌、大收肌;下口:收肌腱裂口。
⑶内容:前:股神经内侧肌支、隐神经;中股动脉;后:股静脉、淋巴管及结缔组织。
外侧壁:股内侧肌;
上口:与股三角相通;
21.试述股环的构成及临床意义。股管的上口为股环。
⑴境界:内侧界:腔隙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外侧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前界:腹股沟韧带。⑵临床意义:①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当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突出,形成股疝。
②股环上方常有腹壁上动脉的闭孔支或异常的闭孔动脉,所以在进行股疝修补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此动脉。③股环的前、后和内侧三界均为韧带结构,不易延伸,所以股疝易发生绞窄。
第12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22.隐静脉裂孔(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1.5cm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由筛筋膜覆盖。
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腰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3-4cm漏斗形、纤维隔分隔三个腔。
23.半月线:由腹直肌鞘前、后层在腹直肌外侧融合而成,呈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形,称为半月线。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形成,上宽下窄。
弓状线:位于脐下4-5cm处,是腹直肌鞘后层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为弓状线。
腹股沟三角:是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24.问答:⑴经旁正中切口和麦氏切口做腹腔器官的手术,须切开那些结构?⑵何谓腹股沟管?试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二口。
⑴①旁正中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②麦氏切口: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⑵①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上方约1.5cm处由外上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
第13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②腹股沟管的四壁二口:腹股沟管浅环(外口):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管深环(内口):腹横筋膜。
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在外1/3处有腹内斜肌。后壁:由腹横筋膜和内侧1/3处的联合腱构成。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
25.腹直肌鞘是如何形成的?
腹直肌鞘由腹部三层阔肌的腱膜包被腹直肌而形成,其中腹内斜肌腱膜分为前、后两层,分别包被腹直肌的前后面,即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与腹外斜肌腱膜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腹直肌鞘后层。后层的上份还有腹横肌的肌质部分参与,但后层并不完整,在脐下形成一个弧形游离缘,叫弓状线。在腹直肌外侧、腹直肌鞘前、后层相融合,形成一个凹向外侧的半月形弧形,称为半月线。
26.男女性腹股沟管内各有何结构通过?腹股沟管的内容:
①男性:精索、髂腹股沟神经;②女性: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
27.何谓腹股沟三角?怎样区分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第14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⑴腹股沟三角由腹直肌的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
⑵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分:
斜疝
脱腹股沟管出部位脱出途径脱出方向
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腹股沟管深环
直疝
腹股沟三角
腹腔内容物→深环→腹腹腔内容物→腹股沟三股沟管→浅环→阴囊角→腹股沟管(一段)→
浅环(不降入阴囊)
由外上向内下向前疝囊颈位于动脉外侧
疝囊颈位于动脉内侧
28.网膜孔的边界。
网膜孔是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后腹膜壁层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后腹膜壁层及后方的下腔静脉,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正常的网膜孔可容纳一指伸入。(手术时,遇到有外伤的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食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性的止血。)
29.肝上间隙的分部。
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
第15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30.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如何流到盆腔。
胃网膜囊→网膜孔→肝肾隐窝→右结肠旁沟→右髂窝→盆腔。
31.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的排列顺序。
肝十二指肠韧带为位于肝脏脏面的横沟,即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左接肝胃韧带,右侧游离,后为网膜孔的腹膜形成结构。其双层腹膜内含有肝左、右管(前),肝门静脉左、右支(后),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胆总管、淋巴结、淋巴管及肝神经丛等。
32.胃的血管供应和淋巴回流。
⑴胃的血液供应来源于腹腔干及其分支:
胃左动脉:沿胃小弯向右下行,与胃右动脉相吻合;肝总动脉:①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②胃十二指肠动脉;③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④脾动脉: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⑵胃的淋巴回流:
①胃左、右淋巴结→腹腔淋巴结;②胃网膜左淋巴结→脾淋巴结;③胃网膜右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④贲门淋巴结→腹腔淋巴结;⑤幽门上、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第16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⑥脾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33.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胰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34.盆膈:盆隔上下筋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盆底肌共同构成盆膈。
尿生殖膈: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肌与覆盖在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作用是封闭盆膈裂孔。会阴: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狭义:男性是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女性是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产科会阴。
会阴中心腱(会阴体):男性位于肛门与阴茎根之间;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呈楔形,是大部分会阴肌和盆底肌的附着处,有加固盆底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
35.试述盆筋膜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盆筋膜间隙是盆壁筋膜、盆脏筋膜与覆盖盆腔的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有利于手术时分离脏器,脓血和渗液容易聚集的部位。主要有:耻骨后隙、直肠旁隙、直肠后隙。①耻骨后隙(膀胱前隙):位于耻骨联合后方与膀胱之间。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等。
临床意义:耻骨骨折合并膀胱或尿道损伤时,常引起耻骨后
第17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隙出血、尿外渗或感染等,盆腔脏器手术常于耻骨上切口。②直肠旁隙:位于直肠与膀胱、前列腺之间。女性位于直肠与子宫、子宫阔韧带之间。
临床意义:若有积液,可经直肠指检,在直肠壶腹两侧触及。③直肠后隙(骶前间隙):位于直肠与骶前筋膜之间,向上与腹膜后隙相通。
临床意义:若炎症或积脓时,感染可向上蔓延至腹膜后隙;做腹膜后隙空气造影,可达肾周。手术分离直肠后方时,在此间隙作钝性分离可避免损伤骶前静脉丛。
36.试述直肠的毗邻关系及直肠指检的临床意义。
⑴毗邻关系:①前:男:膀胱、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直肠膀胱陷凹;女:子宫颈、阴道穹后部、子宫直肠陷凹。
②两侧:坐骨棘、坐骨结节;女性的输卵管、卵巢。③后部:骶骨、尾骨的前面。
⑵临床意义:①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医生通过直肠指检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结构以及病人是否有压痛感等,从而得知病人是否换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
②直肠指检还可用来检查女性的盆腔脓肿、盆腔炎等疾病。妇科医生在给未婚女性做妇检时,为了保护患者的处女膜,
第18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通常采用直肠指检,查清子宫及盆腔的一些情况。③腹腔癌细胞可以“掉”到腹腔的最低处(子宫直肠窝或膀胱直肠窝内),落地生根而形成转移癌,此时,直肠指检也能发现该处有质地坚硬的东西。
④有些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抽搐、昏迷等,若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发现病人直肠内有脓血便或果冻样黏液,就会考虑中毒性痢疾,再做个细菌培养,如发现致病菌便可确诊。
37.试述坐骨直肠窝的位置、境界及内容。
⑴位置: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⑵境界:呈楔形
①尖:闭孔内肌筋膜与盆膈下筋膜向下延续而成。②底:肛门附近的皮肤。
③内侧壁:上:盆底肌及盆膈下筋膜;
下:肛门外括约肌及其筋膜。
④外侧壁:上:闭孔内肌及其筋膜;
下:坐骨结节及其筋膜。
⑶内容:大量脂肪组织、血管和神经。
⑷临床意义:排便时利于肛管扩张,并有弹性垫的作用。窝内脂肪血供欠佳,感染时易使直肠或肛管形成脓肿或瘘管。38.试述会阴浅、深间隙的构成、特点及内容。
第19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项目构成特点内容
会阴浅隙
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
向前上开放,与阴囊、阴茎和腹壁相同
有会阴前层肌、阴部神经、阴部内血管、阴茎脚、尿道球及其内的尿道。(女为尿道和阴道的下部、阴蒂脚、前庭球和前庭大腺)
会阴深隙
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两层筋膜前后端都愈合,为一密闭间隙
有会阴深层肌、阴部神经和阴部内血管分支;尿道膜部和尿道球腺。(女为尿道和阴道的下部)
39.试述男性尿道破裂的常见部位及外渗尿液去向。⑴尿道海绵体前份断裂:
①阴茎深筋膜完整:尿液局限于阴茎范围;
②阴茎深筋膜破裂:尿液可随阴茎浅筋膜蔓延至阴囊和腹前壁。
⑵尿道球部断裂:尿液渗入会阴浅隙→阴囊、阴茎→腹前壁。⑶尿道膜部断裂:局限于会阴深隙内。
⑷尿生殖膈以上尿道断裂:尿液渗入盆腔的腹膜外间隙。
第20页,共20页广州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