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感的语义 2. 美感与美的关系 3. 作为感觉的美感
1 美感的语义
如同美一样,美感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中有非常复杂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和歧义的。如当欣赏到一片美丽的风景和一幅著名的画作之后,我们常常会说,它给与了我们美感。当品尝了一杯陈年美酒之后,我们也会说,感觉真美。这无非表明,一般所说的美感就是好的感觉和愉快的感觉。当然这种美感的范围过于宽泛,并不是严格的美学意义的。我们所要讨论的美感只限于相关于纯粹的美的存在者的美感。
即使这样,美感仍然是多义的。人们一般将美感分成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狭义的美感指对于美的感觉,如感知或者情感等。这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相关于感觉的个别环节。人们描述这种审美感觉的作为感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指出它作为审美感觉而不同于一般感觉的特性。广义的美感则指出美的感觉之外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它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和情感等要素,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但现代审美心理的研究具有十分宽广的领域。除了实验心理学外,如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学说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对于审美心理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但不管是狭义的美感,还是广义的美感,它们都只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在对于美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人们还探讨了美感的哲学意义。在此美感指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甚至审美理论和审美文化等。它们不再是关于美的感觉的心理学,而是关于美的思想的认识论。但关于美感的心理学的研究和认识论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后者当然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后者是对于前者的分析和反思。只不过前者具有直接性,后者具有间接性;前者具有个别性,后者具有一般性。
关于美感的心理学的研究和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是目前美感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它们能否切中美感的本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思它们是如何规定美感的。在心理学和认识论看来,美感作为关于美的感觉是一个心理现象,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意识现象。事实上看起来也的确如此,美感就是一个心理和意识的事实。但这只不过是这个事实的一个部分而已。 让我们看一看美感的事实吧。当我们置身与海南岛亚龙湾的蓝天碧海中,当我们在欣赏宋元山水画或者是在倾听古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的确是有狭义的审美感觉,看到了,听到了,此外还有广义的审美感觉,整个心理都为之感动。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同时,我们的审美认识也活动了,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文化和审美理论都直接和间接地发生作用。但是在审美心理和审美认识这些事实一起显现的是这样一个更根本的美感事实:人置身于美之中。人不仅是感觉美,也不仅是认识美,而是已经和美共同存在了。这就是说,我们与风景、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关系,然后才是一种感觉和认识的关系。人与美的共在是一个比美的感觉和认识更本原的事实。 基于这样的事实,美感在根本上既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审美感觉,也不能解释为广义的审美心理,当然也不能表达为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认识论的规定。美感必须理解为美的经验。经验不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体验。它既不是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如感觉,也是不是认识论的概念,如感性认识,而是人对于美的存在最直接的把握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关于美感的狭义和广义的规定,也必须走出心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种种设定,而回到美感呈现的原初事实。当我们把美感规定为美的经验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把握美感的本性,而且可以洞察美感和美最深刻的内在关系。
2 美感与美的关系
不管人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美感,都会遇到美感的本源以及美感和美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的美学认为美感的本源是物质性的。这就是说,美感不是源于感觉和它所属的精神自身,而是与之相对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性的世界既是美自身的存在之所,也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不过是关于物质性的美的感觉而已。与此相关的是,美感不仅是对于物质性美的反映,也是人的物质性的生理本能。它是人的生理结构的一种特别的机能,即一种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因此美感根源的物质性可以分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物质性两种。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的美学认为美感的本源是精神的。它们认为对于美感而言,最根本性的不是那个引起美感的对象,而是美感自身。这是因为美的对象都是美感的构成物。作为美感自身,它当然是精神性的。但精神一般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与此相应的就有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前者将美感归于主观性的感觉,如直观和情感等;后者则归于客观性的精神,主观性的感觉不过是对于它的回忆和觉悟而已。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美感作为人的一种特别的感觉是物质和精神交互生成的。但使物质和精神得到统一的不是其它什么东西,而是人的实践。它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在实践的历史中,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自然成为了人性的自然。由此诞生了美。另一方面是内在自然的人话,人的身体和感官成为人性的身体和感官。于是感觉在成为人的感觉的时候便成为了美的感觉。由此便产生了美感。 在这种种关于美感本源的规定中,人们其实已经规定了美感和美的关系。这在于美感作为感觉一方面是情态性的,即感觉是美的;另一方面是意向性的,它是对于美的感觉和朝向美的感觉。因此美感自身不是独立的,而是包含了关系的,并且自身就是关系。具体而言,美感就是它自身和美的关系。 一般而论,将美感看成物质性的观点认为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因此美决定美感。与此相反,将美感看成精神性的观点认为美感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因此美感决定美。至于历史唯物论从实践出发规定美的本源,也就确定了美和美感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虽然上述三种理论及其变式对于美感以及美感与美的关系的规定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美与美感的分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展开了关于美与美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美感和美首先被设定为分离的,不同属一起。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一种极端状态:没有美的美感,或者没有美感的美。于是美感或者美具有自身的绝对性。这样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才可能各执一端。它们不过是将一种孤立的美或者美感绝对化了。
在美感和美原初分离的前提下,人再试图建立美感和美的关系。它们或者是从美走向美感,或者是从美感走向美。但它们无非试图表明,美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感的,而美感又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的。
但美感和美之间一般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美感是主体性的,美是客体性的。因此美感是主体的感觉,美则是被感觉的客体。这样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思想贯穿了心理学和认识论的美感研究。无论是美感反映美,还是美感构造美,它们都是主客体关系的各种可能形态。
当然各种美学理论并不只是设定美感和美的关系的差异及其关系,而也是追求美感和美的同一。这种同一表现为美感对于美的感觉的实现,即美感反映美或者构造美等形态。但这种同一自身仍然是具有差异性的。要么是美同一到美感那里去,要么是美感同一到美那里去。这也就是说,同一并不表现为美感和美是同等的,是合一的。
这种对于美与美感自身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的规定一直占据了我们美学研究的主流。但它们
是否切中了真正的审美现象?
让我们回到美与美感的本源之处。在那里,美和美感同属一起。既没有无美感的美,也没有无美的美感,只有美和美感的共在。美包括了美感,美感包括了美,它们相互依存。这就是说,美和美感本原地就是同一性的关系并处于关系之中,并且是交互生成的。美与美感的分离只是美与美感本原共在现象的一种特别样式。至于美感和美的主客体关系的设立更是对于它们自身本原现象的一种思想的暴力行为。真正的美感对美的经验是一种突出的经验,即所谓的“物我两忘”的经验。在此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甚至也没有主客体的合一。它正是对于美与美感原初经验的回归。所谓的“物我两忘”的经验表明:美的经验是美向人敞开的最原初的样式,也是人经历美的最根本的方式。
3 作为感觉的美感
我们始终强调,美感是人对于美的存在的经验。当然这并不否认美感自身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可能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在宽广意义上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将作为心理现象的美感作非心理学的思考。这就是说,让作为感觉的美感植根于作为审美经验的美感,也就是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于欲望、工具和智慧的自由游戏。 感觉就是感到和觉到。如人感觉到了一块石头的坚硬和沉重;人感觉到了海潮由远而近的声音的节奏;此外,人还感觉到了自身的发热或者是发冷。感觉是事物和人向人自身的一种直接显示。作为一种身心现象,感觉似乎是自明的。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而且只要人存在,人就会有他的感觉。感觉始终伴随着人的身体和生命活动本身,由此它就是人的身体和生命活动的证明。一个没有感觉的身体和生命活动就意味着死亡了。 但将感觉的本性揭示出来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不仅在于感觉自身是不可思议和不可言说的,而且在于它所产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比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感觉长期以来是被轻视的,是没有被思考,是要被否定的。对于感觉的重视只是现代的事情。 为了确定人的感觉最一般特性,这需要将它与动物的感觉进行比较。与人一样,动物也是有感觉的。不仅如此,动物在感觉的许多方面超过了人类。如雄鹰有非常敏锐的视觉,狗有十分发达的嗅觉。如此等等。尽管这样,但人与动物感觉有着根本的不同。动物的感觉是片面的,人的感觉是全面的。动物的感觉是本能的,而人的感觉是培养的。因此人的感觉完全区别于动物的感觉,即使是人的感觉的本能也与动物感觉的本能之间也有着巨大的距离。将人的感觉的本能理解为动物性不过是一种比喻而已,否则就是一种误解。 如果说人的感觉根本不同于动物的感觉的话,那么人的感觉的本性究竟立于何处?感觉作为事物和人在人自身的直接显示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它既不是单纯身体的,也不只是单纯心灵的;它既不是单纯自然的,也不是单纯文化的。相反,人的感觉自身表明,它既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 虽然人自身一向被规定为身心合一,但人的活动却常常分离为以身体为主的活动和以心灵为主的活动,并且形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与此不同,感觉是身体和心灵的共同活动。一方面,它是身体的。感觉自身直接就是感官的功能,而感官正是身体的感官。因此感觉在根本上规定于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境遇。另一方面,它是心灵的。感觉不只是身体的反应,而且也是心灵的反映。感觉会转化成思想和语言,被思考并会言说出来。即使是不可思议的和不可言说的感觉也表明了它自身与思想和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内在关联。 与感觉的身体和心灵特性同时显现的是,是它的自然和文化的特性。感觉的自然性是无庸质疑的。人感官和身体是天生,因此是自然给予的。这种自然性不仅确定了人与的动物的感觉的不同,而且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的差异。但感觉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是共同生成的。人的感官和身体的成长不仅在自然中,而且也在文化中。因此感觉在发展它的自然性的同时,
也产生了它的文化性。此文化性在于,感觉自身是培养的、塑造的。所谓的趣味、情调和时尚便是感觉的文化性的个体和社会的形态。 感觉的自然性和文化性是感觉最一般的特性。人们往往会对于这样的特性产生误解,以为感觉的历史就是从自然到文化的历史,因此是从自然到文化的转变。事实上,人的感觉的历史表明,自然性和文化性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关系。这就是说,自然性和文化性在一种矛盾的关系中相互存在。它既不能走向片面的自然性,也不能走向片面的文化性,而是两者的共同生长。
这种人的感觉成长便是在生活世界的游戏之中人的感觉的形成。我们说过,生活世界的游戏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这一存在的根本游戏不仅将人自身,而且将自然万物和精神领域各方都聚集在一起。人作为游戏者之一开展了自身的历史,这也包括了人身心和感觉的历史。人的感觉首先是欲望性的感觉,主要是食欲和性欲。同时人的感觉也工具性的感觉。不仅如此,人们还用工具特别是现代技术延伸、扩大和深化人的感觉。最后人的感觉也是被智慧规定的感觉,因此形成自由的感觉,也就是自由感。在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永恒游戏中,人的感觉在自然性和文化性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形成了一种人的历史性的感觉。人的感觉作为人性的感觉,既不同于兽性,也不同于神性。人性的感觉既不是无感觉或者是感觉的丧失,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是一种片面的感觉,被欲望控制的感觉和被工具控制的感觉等,而是一种自由感。人的感觉的历史行程就是感觉的不断解放的过程,亦即让感觉的自然性和文化性互不伤害,保持各自的本性。这样一种具有自由特性的感觉便是审美的感觉,亦即美感。
在探讨了感觉的历史形成之后,我们要探讨感觉自身。人们一般将感觉主要限定于五官的感觉,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这些种种形态的感觉中,一方面事物向人显示出自身现象,即它的形象、声音、气味、味道和物体等;另一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由此呈现出相应的状态,如平和的或者激烈的,愉快的和痛苦的等。但在身心所呈现的这种感觉状态中,感觉自身已经揭示了与外在感觉不同的另外一面,即内在感觉。它是人对于自身身体和心灵的感觉。在人自身存在着内在的形象和声音,它不是五官所能感觉的。相反,人们往往需要中断用五官对于事物和人自身的感觉,才能看到自身之内的形象,听到自身之内的声音。这是感觉非常神秘的地方,它也是一些关于身心训练的思想所强调的关键点之一。
我们姑且不讨论内在的感觉,而只是集中于外在的感觉,即五官的感觉。就各种感觉自身而言,它们不仅是差异的,各有自身独特的领域,而且是分层的,有的是高级的,有的是低级的。传统的思想将感觉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的,如视觉和听觉;另一种是实践的,如嗅觉、味觉和触觉。视觉和听觉之所以是理论的,是因为它们让形象和声音保持自身,而不占有它。嗅觉、味觉和触觉之所以是实践的,是因为它们需要感官直接占有气味、味道和物体,甚至使之消失。鉴于感觉的如此特性,人们认为理论的感觉是文化的,而实践的感觉是自然的。在理论的感觉里,也就是在视觉和听觉里,事物在形象和声音中显示出自身的全部本性,是可以被看到和被听到的。同时人的视觉发展成洞见,人的听觉发展成倾听。人由此可以看到事情那没有显现的真相,听到万物那无言的呼唤和命令。于是理论的感觉被认为是真正的人的感觉,并因此是审美的感觉。人们从来认为,不是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是视觉和听觉才是纯粹的审美的感觉。于是一般的美的艺术就可以分为相关于听觉的艺术,如绘画等;相关于视觉的艺术,如音乐等,以及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艺术,如表演艺术等。 尽管人们区分了理论的感觉和实践的感觉,并认为理论的感觉才能成为审美的感觉并具有纯粹的美感,但是一个实践性的感觉,亦即味觉却对于审美的感觉理解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味觉是这样一种感觉,它是对于食物进行品尝。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主要的不是考虑满足自身的饥饿感,也不是为了完成某种神圣的和世俗的礼仪,而只是品尝食物自身的味道。
但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除了品尝食物的味道之外,人们还品尝自身的味觉本身。因此作为品尝的味觉是对于感觉的感觉,也就是对于感觉进行再感觉。这种感觉就不是一般的感觉,而是特殊的感觉,它有区分、比较、选择和决定。这些复杂的程序却又是在短暂的时间完成的。因此味觉成为了品尝或者鉴赏。人们由此扩大化。人们不仅品尝万物,而且也品尝人物。人们不仅品尝现实世界,而且品尝美和艺术。于是人们常常称美感为鉴赏、欣赏和趣味等等。 不管感觉分为多少种类和层次,但感觉自身是如何感觉的呢?当我们说感觉的时候,总是说“我感到”和“我觉得”。因此感觉甚至表现为一种情态或者状态。人有了感觉或者人处于感觉之中,这无非表明人从无感觉到了有感觉,或者从一种感觉转到另一种感觉。但“我感到”和“我觉得”同时又是“我感到什么”和“我觉得什么”。因此作为情态性的感觉也是意向性的。感觉的意向性意味着,感觉总是朝向某物的。这就是说,感觉是源于某物同时又是为了某物的。但感觉的意向性不能理解为被动的反映和接受,而是主动的构造和揭示。正是在感觉的意向性活动中,感觉者和感觉物都共同显示出来。作为审美感觉的美感就是揭示了美与人共同存在的本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