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教材下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统编教材下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统编教材下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作者:钱 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10期

钱 萍

顾之川在《语文考试新进展》中指出,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单纯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将逐步减少,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考试内容将增加”,“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创设有效的测试情境,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因为,“情境认知理论从本质上改变了知识固态化的学习认识,改变了教学及测评中围绕所谓‘死知识’掌握,更聚焦于知识的迁移,从死记硬背的做题功夫向做人做事的能力转变”[2]。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情境化命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9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迎来基于统编教材的“第一考”,对其中考语文试卷情境化命题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挥考试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获得统编教材教学的启示。

一、南京市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特点

1.整合语用情境,体现统整思维

2019年南京中考试卷在题量和结构上延续了以往的传统,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其中,积累部分主要考查书写、字音、字形、字义、诗词等知识掌握情况,题量一般为6题。以往的试卷中,除古诗词默写外,其余5题每一题考查一个知识点,各题相对独立,没有关联。2019年命题组首次以一个语段为载体创设情境,将5条题目整合在一起考查。示例如下:

这一题基于以“秦淮灯展”为话题的语段创设应用语境,将书写、字音、字形、字义及对联常识等测量目标统整在一起,具有整体感,体现了关联的特点。作为试卷的第1题,这样的命题一方面减少了语料的阅读量,便于考生专注于问题本身;另一方面,在同一个语境中考查四项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碎片化走向整体性、系统性。

2.创设生活情境,关注思维进阶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3]同样,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应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试卷第一板块的第二部分创设了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境,要求考生以探访小组成员的身份,分别完成四个任务:拟写广告词,对象是6种南京传统食品中的任一种;完成情景对话,回应妈妈以刷题为由对考生了解南京白局的反对意见;设计两个采访问题,结合“非遗小卡片”的内容采访金箔技艺传承人;作品介绍,仿照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造型的笔架设计一件文创作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

该题创设了生活气息浓厚的仿真情境,将南京传统美食、南京白局等南京重要文化符号作为情境元素,文、图、表结合,对广告词撰写、应对、采访、创意设计等学习目标进行测量。这样的命题方式,是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编写理念的巧妙化用。一方面,建构生活气息浓厚的仿真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实现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地。另一方面,随着活动的进行,4个任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依次侧重考查了学生解释、评价、分析、创造的能力,体现了题目思维进阶的特点。以文化传承和能力评价的整合“双线组题”,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避免了试题的扁平化质态,也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水平。

3.再现学习情境,关注学习方法

2019年南京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语料选择了古诗、文言文、现代文、古典小说(节选)共四则语料,匠心独运地将它们整合在一个“大情境”——“围绕‘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中,通过10个任务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四则语料内容都涉及南京名胜,分别是《梦赏心亭》《赏心亭记》《初游燕子矶》《清凉山》(《儒林外史》节选),构成了围绕南京名胜的群文阅读。相较于以往单篇阅读的问题导向,群文阅读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的命题方法,10个任务涵盖了“提炼信息”“理解分析”“解释推论”“反思评价”“诗歌创作”等内容的测量,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试卷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方法及策略的评价及引导,所以,这一部分的情境实质是一个学习情境。以第7、9、10、14、17为例:

第7题: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第9题: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第10题: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画线句中点出一个关键词,你会点哪一个?为什么?

第14题: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

第17题: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

①书里有浓浓的南京味儿,如,鲍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意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京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南京隐居。

从列举题目可现,在这个关注学习方式和阅读方法的学习情境中,两位同学以查资料、问答、释疑、合作等方式完成了“读书”“览城”的活动,这是对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的积极落实。试卷的10、17题设计的任务是圈点关键词作批注、写读书报告提纲,统编教材的编写说明明确指出“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4]。

显然,这两个任务旨在测量学生阅读方法及策略的掌握情况,巧妙落实了统编教材的新理念。由单篇阅读到大情境下的群文阅读,由通过问题考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到设计任务评价语文综合素养高低,南京中考试卷着力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素养本位的转变,实现了和课标及统编教材编写理念的高度契合。

二、对教学的启示

中考试卷情境化命题对教学的启示如下:

1.立足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欲望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性质决定了它并不以传授知识为基本任务,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母语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们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所有场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割裂了语文和生活的应然联系,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与活力,也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而,立足社会生活,结合时事热点,创设真实的应用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生情感与认知的结合。如,进行字词句教学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广告词、宣传语或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为载体,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建构语言的内部动机,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结构化的言语经验,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形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2.基于问题链创设情境,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

英国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4]”。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用问题推进教学流程和学生思维进程,但是,即便在一些高级别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教师对问题的质量还是缺乏理性的思考,一些看似精彩的“碎问碎答”尽管使课堂气氛达到热潮,但教师所提问题其实是围绕“搜寻文本信息”等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反复绕圈,学生思维因此缺乏应有的进阶训练。

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立足文本情境,设计指向明确、具有联结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台阶式”或“攀登式”活动之中。如教学《被压扁的沙子》,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指什么?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吗?2.“争论不休”的两种观点是什么?作者倾向支持哪种?3.作者是怎么借助斯石英推导出结论的?4.写金刚石会干扰我们对斯石英的印象吗?5.清晰的思路、准确且风趣的表达之中,有没有让你觉得矛盾或产生疑问的地方?6.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阅读科普类文本的哪些方法?这些问题的设计,基于文本体式特点,呈螺旋上升趋势,在引导学生积极建构语言的同时,推动学生的思维在获取信息——分析推理——品读探究——赏析评价——发现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套完整的智力动作,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着眼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重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可见,学习方式的优化是课程价值的重要追求。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6]。两个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都以“自主、合作、探究”回应了《纲要》对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也是杜威学生中心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实现。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践行这一理念比理解它难得多。统编教材对新教学理念“知易行难”的状况有积极的应对,教材建构了完整的助学系统,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八、九年级新增4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强化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学习。

鉴于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充分研读教材,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及策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起点,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可以“分享——交流”作为语文课堂上的基本对话范式,即学生在完成某个学习内容的自主学习后,在班级(小组)范围内分享学习体验,其他学生再交流看法,进行肯定或否定取向的对话,从而形成完整的课堂对话链。“分享——交流”课堂对话的进行,不仅构成基于表达能力训练的对话链,也形成了促进思维品质提升的逻辑链,这种对话范式培育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近年来,在高考、中考试卷中通过情境化命题考查学生的能力进阶和情意表现,提升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效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语文教师要全面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特点,增强创设教学情境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到课程标准及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的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语文考试改革新进展[J].语文学习,2017(03).

[2]张开.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J].语文建设,2018(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温儒敏,王本华主编.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78/A26/jces_left /moe_711/s8001/201404/t20140417_167357.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