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目 课 题 知识与 技能 语文 班 级 5.2 姓 名 落花生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体味情感,并能在合作与探究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目 过程与 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方法 标 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与价值观 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 重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初步理解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问题与思考 1、本节课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所以叫落生”? 花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1、教师提问引导:课文围绕题目写哪些内容?请用简练的话概括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来。(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的? 2、分开层次,确定重点 请学生们结合文本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相应段 落。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共用了2个自然段,议花生用了13个自然在议花生中,父亲的段,借以引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话说明了花3、确定学法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略学,“议花生”详学。(情景引入:一生怎么的精神? 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夜晚) 三、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1、想象情景,学生自由读再分角色朗读一家人谈论花生的部分 2、教师提问:从这段对话中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榨油、味美、 价钱便宜) 进一步提问:除这些大家知道生活中花生还有什么好处?学生谈自2、本节课己了解的花生的好处,营造课堂自由讨论氛围 学生提出的3、重点读父亲的两次对花生的评价 有价值的问父亲第一次谈论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题:花生代实埋在地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表默默无闻(课件出示花生和其它果实的图片并完成表格,请学生画出写花生及的人。 其它果实特点的词语,教师在对比讲解中让学生明确花生的特点。并帮 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4、学生再读父亲的话,体味父亲的话。要求学生把二者的不同读出 来,并分角色读出他们的不同生长特点。 5、随机提问: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 (激发学生兴趣,畅谈自己的想法) 四、合作探讨 1、学生自由交流想法,思考父亲的话的深意。 2、师生探讨“落”的好处。(落到土里才结果,更能体现出花生不 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3、本节课未3、学生齐读父亲第二次议花生部分并交流作者听了父亲的话后的感解决的问受。 题:有用和请学生说出对父亲话的理解,并用相应的句式来表现: 体面具体指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 ,但 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引导提问: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愿意做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能选择呢? (启发学生思考花生的价值,进一步懂得做一个有内在的人的重要性) 2、师引导,生举例:生活中的落花生,由课文走进生活,进一步教育孩子要做有用的人,学习花生的品质。 4、略讲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适当举例。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即“深深的印在心里” 2、出示作者简介,引出许地山的一句话,做有用的人。作者受父亲的启发,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3、练习:写一写你身边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的故事。 落花生 板 主 1 1 13 借 书 次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物 设 分 喻 计 明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人 先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教 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学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该篇课文时,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 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思 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