墼堕 垒 ! ! 垒 论我国师范院校的 非师范专业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苏绣 摘(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要:在全民创业的浪潮中,我国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常常会成为培养创业精神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本文从创业 精神概述、师范院校内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入手,继而提出了培养师范院校内非师范专业学生创业精神的重 点。 关键词:创业精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很多 人仅把它等同于创办个人工商企业,但创业精神的含义要广泛得多。 创业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哲学层次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是 人们对于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学层次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是人 们创业的心理基础;行为学层次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是人们创业 的行为模式。创业精神包括三个重要的主题:对机会的追求、创新和 增长。 二、师范院校内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 1.创业立足校园而非市场,定位普遍较低。 由于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思路相对较为狭窄,因此在创 业过程中更多的将目标定位于学校周边,将服务对象锁定为学校学 生或是社团等学生组织,并且为了开拓市场,产品定价普遍较低,甚 至无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有些创业团队即使有很好的创意,却因为 定位不当而在运作了一定时间之后宣告结束。例如,某师范高校音乐 专业和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起创办的xx音乐堂以为企业制作企业歌 曲和企业标志为产品的创业团队,而创建之初为了积攒人气和经验, 将目标群体定位为本校的社团,每首社团团歌的制作费用为5O元, 而其前期投入为几十万。不准确的定位使得这个创业团队在两年后 不得不宣告破产。 2.创业社会关系较窄。 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合多半是同校甚至是同班级的组 合,其社会关系也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支持以及周围的同学朋友。师范 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由于周围的同学绝大多数为师范生,而大部 分师范生尤其是免费师范生来自边远农村,社会关系较简单,也相对 较窄,因此。创业社会关系也会收到一定的制约。 3.抗挫折能力较差。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 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境时更多的是想到 退缩、逃避或推卸责任。而这恰恰是与创业精神背道而驰的。 三、培养师范院校内非师范专业学生创业精神的 重点 1.创业氛围的营造。 (1)在政策支持方面,各高校要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培 育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目前一些高校由于创业工作开展的时间 较短,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普遍以定性政策为 主。比如,“在场地使用中享受优先权”、。校方将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 持”等。而这些模糊的说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给拟创业的大学生 带来了疑虑,对于学校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麻烦。 (2)在机构设置方面,要有专门的负责大学生创业的机构或部门 来主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工作。目前一般高校的做法是由学校共青 团组织下设大学生创业中心来对口和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工作。实 践证明,统一的部门管理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但是也存在着一 些不够完善的环节。比如高校的寒暑假对于大学生创业进程存在着 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滞缓。因此建议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过 程中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要注重工作的连续性。 (3)在资金投入方面,要继续加大学校对于创业方面的投入,并 且要突出重点。明确资金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导向作用。重点 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4)要突出宣传对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要地位。改变传统 的教育观和就业观,塑造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开展创业 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国家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国家创 业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工作,积极树立成功的创业典型。 2.注重创业技能的培训。 (1)设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当代高校的各类课程如党课、团课、形势政策课等课程层出不 穷,创业相关课程可以与这些课程相结合,也可以与教学课程改革相 结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任选课,由有兴趣的学生自行选择。开设这 类课程应该注重授课教师的权威性、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以及教学内 容的实用性,以保证创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 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使其增 加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来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提高创业 素质,完善各项创业技能。 (3)积极与企业联盟,和市场接轨。 大学生创业最终的归宿就是走向市场。因此。高校进行大学生创 业教育应该将其区分于一般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一批有前途有发 展的创业团队与企业联盟,和市场密切接轨,实现创业团队的市场 化。比如有些高校举行的创业计划大赛,其最终的目标并不是选拔出 最出色的创业计划书,而是在学校的努力下与企业牵线搭桥,让最出 色最符合市场的创业计划付诸实践,走向市场,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 3.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培训。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 命,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代优秀大学生成为它最为重要的任务。因此进 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要 求,也是教育当代大学生的严肃使命,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2)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工作推进的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 养也相对比较到位,因此应该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步伐, 为高校创业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 (3)家庭是孩子强有力的支持。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十分重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家长传统观念的更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也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拟定个人发展计划,扬长避短。在物质和精 神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四、小结 师范院校内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 师范院校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有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在当代中国 全民创业的浪潮中。不应忽略掉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创业精神的培 养。作为师范院校的政工干部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对非师范 专业学生群体的创业精神教育中找出新思路,为培养出更多的创业 型综合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盟盟,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111华章,2009.19 【2】杨国军,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I1,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8.6 【3】汪金容,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探索,[1],中国 科教创新导刊。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