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第5课
对韵歌
一、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五课的内容,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编写而成的韵文。课文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对对子”为表现形式,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全文共3句,第一、二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第三句以双字对的形式,呈现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
《对韵歌》既是识字教学的材料,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以往的识字不同的是,这是在学汉语拼音之前的识字,学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因此,识字教学就更要挖掘汉字本身的魅力。本案力求做到让汉字形象化、趣味化,比如图文结合,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另外,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对子”,为了让学生爱上这种文学形式,本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背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背中理解内容、感受“对韵”。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国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山”字,认识竖折。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学习“对对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所以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对对子呢?
2.试说对子。
会对对子吗?咱们来对一对。天对( ) 大对( )胖对( ) 远对( ) 看来大家很喜欢对对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关于对对子的儿歌——《对韵歌》。
3、齐读课题
4、学习“对”字
师:大家看看这个对字,老师把它拆开,怎么读?谁认识? 生: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一寸两寸的寸,把它们俩加起来,这个字就念做对。
师:你的识字量可真大。那谁知道,对这个字,可以组那些词语呢? 生:不对、对错、对面、对子。
师:认识了对子,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题《对韵歌》,课题读得不错。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这首儿歌中藏了许多个有趣的对子,你们想知道吗?听电脑小播音员读,听清字音和情感。
1. 初读课文
2. 老师泛读
3.自由读文。
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举手问老师,也可以问问边上的同学。
4.检查读文。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你带大家读一读(真是个小老师)。还有谁愿意当小老师的?
5.师生合作读。
(1)老师读上一句,学生读下一句。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生字宝宝觉得小朋友读得太棒了,他们跑来和大家见面了,小朋友叫叫他们好吗?
逐个出示“云、雨、风、花、鸟、虫”六个生字。
2.图文对应,了解字义,追根溯源,明白字理
天空飘着白白的 云
突然晴空万里下着小雨,雨
雨常常和它一起来,它是?——风
春雨来了。什么开了?——花,给花找个朋友(不仅可以说什么花,还可以把花放前面)
美丽的花把它给引来了——鸟,你会学鸟叫吗?(麻雀叽叽、喜鹊喳喳、布谷鸟布谷布谷、乌鸦呱呱)
鸟儿吃虫
在小鸟的叫声中,有一个年纪很大很大的字爷爷来了,你认识它吗?
(1)出示甲骨文的“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你是怎么想的?(跟鸟长得很像)
听上去很有道理,看看猜得对不对。演示“鸟”字的演变
小结:古人真聪明,他们把一样东西简单地画下来,就变成字了。
(2)认一认“云、雨、虫”的象形字。 这些字有趣吗?
(四)认识了字,再检测,喇叭开花的游戏
(五)生字宝宝走丢,对应回去
(六)摘星星游戏,积累词
(七)去掉“对”字朗读。
教师变个魔术:出示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读一读
(3)理解“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 看图选成语 读出美
学生交流感受。
教师启发:当你看到这样的山水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当你看到这样的春色时就可以说是“柳绿桃红”。
3.尝试背诵
(1)去掉“对”字后面部分背。
云对( ),
雪对( )。 花对( ), 鸟对( )。 山清对( ), 柳绿对( )。
(2)去掉“对”字前面部分背。 ( )对雨,
( )对风。 ( )对树, ( )对虫。 ( )对水秀, ( )对桃红。
(3)去掉“对”字前后部分背。
( )对( ), ( )对( )。 ( )对( ), ( )对( )。 ( )对( ), ( )对( )。
(八)练写“山字”
1.出示甲骨文的“山”,猜一猜是什么字,展示山的演变。
2.山字的笔顺,学习竖折。书空竖折和整个字。
3.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中间竖长两边短,笔画之间要均等。 我们的手上就有山字。写一写。
4.接下来我们就要写字,一二三四,摆好姿势。 头正、肩平、背直、足安。
5.学生书写、评价、再写一个。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表现很棒。下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