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 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
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和货币(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 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国外净要素支付NFP:本国生产要素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收入与本国对国外生产要素的支付之差
GDP=GNP-NFP
支出法:消费、投资、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
收入支出恒等式:Y=GDP=C+I+G+NX
总产出=消费+投资+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产品净出口
消费:本国家庭对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房屋属于投资),日用品,服务
投资:固定投资(新资本品)(企业投资和住宅投资),存货投资 购买:转移支付不属于购买 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
收入法:雇员报酬,所有者收入,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产品税和进口税,企业的当期转移支付,企业的当期盈余;(统计误差,折旧,净要素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从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加上的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Y+NFP+TR+INT-T
Y=GDP,NFP=国外净要素收入,TR=从取得的转移支付,INT=债务的利息支付,T=税收 净收入=T-TR-INT
3、 储蓄和财富 财富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储蓄等于当期收入减去对当期需要的支出,储蓄率等于储蓄除以收入 私人储蓄S私=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Y+NFP-T+TR+INT-C S=收入减去购买=T-TR-INT-G S=S私人+S=Y+NFP-C-G
储蓄等于预算盈余=收入减去开支
开支:购买,转移支付,债务利息支付 私人储蓄的使用
S=(C+I+G+NX)+NFP-C-G=I+(NX+NFP)=I+CA S私人=I+(-S私人)+CA——储蓄用途恒等式 用途:投资,预算赤字,经常账户余额
NX+NFP为净出口和净要素支付之和,成为经常账户余额CA等于本国向外国出售的当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收入,减去本国对外国的同类支付 储蓄和财富的关系
存量:在时间点上定义的经济变量 流量:在每单位时间内度量的变量 在实际中,流量通常是存量的变化率 财富存量和储蓄流量 国民储蓄 用途:S=I+CA.
通过追加投资增加本国实物资产的存量;通过为外国人提供贷款或购买外国资产增加国外净资产的持有量
4,实际GDP、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
实际GDP: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当期市场价格和基年价格 价格指数:度量一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既定基年的平均价格水平 GDP平减指数=100*名义GDP/实际GDP
消费价格指数度量了消费品的平均价格:参照期和支出基期
通货膨胀率等于当年的价格水平减去去年价格水平除以去年的价格水平 5、利率
实际利率指资产实际价值或者购买力随时间推移的增长率,名义利率指名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变化率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预期实际利率
第三章 生产率、产出和就业
1、生产函数与实际经济体的产出 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生产函数:Y=AF(K,N) 其中A是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函数曲线的形状
特征:1,生产函数曲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资本存量增加提高产出——资本的边际产量为正;2,生产函数曲线从左到右越来越平缓,——资本增加的同时产出的增长率越来越小——资本边际产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而减少
劳动边际产量
供给冲击表示经济体生产函数的变化
2、 劳动需求
假设:1、工人是同质的;2、工资有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决定而不是由厂商自身决定;3、雇佣多少
工人主要取决于能否使厂商利润最大化
导致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生产率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相右移动;资本存量的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原因都是增加了MPN)——劳动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有利供给冲击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3、 劳动供给(加总求和法,与劳动总需求一致) 收入与闲暇的替代:幸福程度和效用水平
劳动工资与劳动供给
实际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正相关;收入效应:负相关 实例解析:
1, 暂时性工资增加——替代效应 2, 买彩票中奖——收入效应
3, 实际工资的长期性增长——替代和收入效应同时起作用
4, 经验证据:暂时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得劳动供给总量增加,而持久性的
实际工资增加使得劳动供给总量减少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总量的影响因素:
正向影响: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和参与率的增加 反向影响:财富增加和预期未来实际工资增加
4、 劳动市场均衡——充分就业水平
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1,充分就业;2,市场调节
暂时性的不利供给冲击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充分就业产出(潜在产出) Y=AF(K,N)
——1,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人员资本和劳动组合下的产量,从而直接降低了产出。2,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劳动需求,因而降低了充分就业水平N 技术偏向性的技术变革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
5、 失业
总人口——成年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非劳动人口)(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业率:就业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 失业持续时间与失业率 失业的原因:
摩擦性失业:工作与就业者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失业
习惯性失业与长期性失业统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非技术或者低技术人员
的就业问题;衰退产业工业的再配置过程)
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就业率,用以反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差 6、 失业与产出的关系: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上升百分之一,那么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与实际产出水平间的缺口将扩大百分之二。
YY2(uu)YY/Y = 3 – 2 u 第四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
1,消费与储蓄
意愿国民储蓄:Sd = Y – Cd – G 个人消费与储蓄
实际利率决定了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 消费平滑动机:保持消费相对稳定的愿望 当期收入变化的影响:
当期收入的增量用于增加当期消费的比例为边际消费倾向 预期未来收入变化的影响
个人未来收入增加会使得人们增加当期消费而减少当期储蓄 财富变化的影响:财富增加使得当期消费增加,当期储蓄减少 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
替代效应(实际利率上升使得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当期储蓄)和收入效应(相
反)但是该效应的作用很小。
税收和储蓄的实际收益:预期税后实际利率
ra-t = (1 – t)i – e
财政
财政通过增加当期赋税或使人们预期到未来赋税增加来影响意愿消费C。
意愿储蓄:第一,通过影响意愿消费影响意愿储蓄(减税则不一定意愿消
费);第二,通过增加购买直接降低意愿国民储蓄:Sd = Y – Cd – G 李嘉图等价定理:长期内所有购买必须有税收支付,如果当期的购买不变,当期的税收减少,只会影响征税的时序,并不会减少消费者最终的税收负担。
意愿储蓄的影响因素总结: 1, 当期产出增加——增加意愿储蓄 2, 预期未来产出增加——减少意愿储蓄 3, 财富增加——减少意愿储蓄 4, 预期实际利率上升——可能增加 5, 购买增加——减少意愿储蓄 6, 税收增加——不变或者增加 2、 投资
意愿资本存量:使得厂商获得最大预期利润的资本量。
资本的预期未来边际产量MPK表示现在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带来的投资增量的收益。
资本使用成本:某段时间内使用一单位资本的预期实际成本。包括折旧成本和利息成本。uc = rpK + dpK = (r + d)pK
意愿资本存量的确定:预期未来实际边际产量等于使用成本的资本量,即意愿资本存量MPK = uc
f
意愿资本存量的变化:降低预期实际利率或者降低资本使用成本会增加意愿资本存量
当资本使用成本不变时,资本预期未来边际产量在任意资本水平下均出现增
加,会提高意愿资本存量。
税收和意愿资本存量 税收调整与意愿资本存量
(1 – )MPKf = uc
MPKf = uc/(1 – ) = (r + d)pK/(1 – )
投资税抵减,资本的税收负担,有效税率 有效税率上升时会降低意愿资本存量 从意愿资本存量到投资:
资本存量的变化:第一,购买和建造新的资本品使厂商资本存量增加;第二,资本存量折旧和报废使得厂商的资本存量减少 净投资:总投资与折旧的差额被称为净投资—— Kt+1 – Kt = It – dKt 一年内总投资的组成:1)一年内资本存量的意愿净增长额;2)替换报废资本所需的投资:It = K* – Kt + dKt 投资与滞后
影响投资的因素:1,实际利率上升,减少意愿投资;2,有效税率上升,减少意
愿投资;3)预期未来MPK增加,增加意愿投资 存货投资和住房投资
3、 产品市场均衡
均衡条件:产品需求量等于意愿消费、厂商的意愿投资和购买的总和。
Y = Cd + Id + G Sd = Y – Cd – G, Sd = Id 即意愿储蓄等于意愿投资
储蓄线的移动:右移:当期产出增加,预期未来产出下降,财富减少,购买减少,税率增加 投资线中的移动
意愿储蓄减少
意愿投资增加
第五章 开放经济体的储蓄和投资
1、国际收支账户
• 产品和服务的净进口NX、来自外国的净收入NFP、净单方面转移——经
常账户余额CA——CA = NX + NFP + NUT
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KFA 资本与金融账户:
资本账户包括国家间资产的单方面转移,其余额衡量一国单方面转移的净流入量
金融账户:金融流入与金融流出
官方结算余额,——官方储备资产(用于支付)——国际收支余额 各个时期经常账户余额加上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总和为零。CA + KFA = 0 统计误差
国外净资产和国际收支账户各个时期新收购的外国资产的数量等于经常账户盈余。
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在本国购买和兴建资本 4、 开发经济体的产品市场均衡
S = I + CA = I + (NX + NFP) NFP = 0 = NUT S = I + CA = I + NX Sd = Id + NX Y = Cd + Id + G + NX
NX = Y – (Cd + Id + G) 国内吸收:(Cd + Id + G)
小开放经济体和世界实际利率
对外贷款的小开放经济体
对外借款的小经济体
小开放经济体中经济冲击:
1, 暂时性的不利供给冲击: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降低国家储蓄量 2, 资本的预期未来边际产量增加:MPKf上升使得医院资本存量增加
5、 大开放经济体中的投资:能够影响世界实际利率的经济体
假设:世界由两大经济体组成:本国经济体和外国经济体;世界实际利率为一国的意愿贷出量等于另一国的意愿借入量时的实际利率,或者是,一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等于另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时的利率。
两大开放经济体下的世界实际利率的决定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外国需求的下降;国际投资机会的增加;石油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增加;私人消费增加;预算赤字增长。 6、 财政和经常账户
关键因素:国家储蓄的变化
预算赤字增加只有使意愿国民储蓄减少,才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增加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
1, 购买增加引起的财政赤字:减少意愿国民储蓄,降低经常账户余额, 2, 税收减免引起赤字:李嘉图等价定理
小开放经济体的国民储蓄和投资
大开放经济体的国民储蓄和投资
第六章 长期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源泉 生产函数:Y = AF(K, N)
dY/Y = dA/A + aK dK/K + aN dN/N
——增长核算等式
aK为产出的资本弹性;aN为产出的劳动弹性 增长核算
产出增长划分为:有生产率增长引起的产出增长;由资本投入增加aK dK/K引起的增长;由劳动投入增加aN dN/N引起的产出增长 2、增长动态化:索罗模型
建立假设: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保持不变(n);经济体是封闭,不存在购买(G = 0),产出未用于投资的部分都被用来消费(Ct = Yt – It)
yt = Yt/Nt; ct = Ct/Nt; kt = Kt/Nt分别表示单位工人产出、单位工人消费、
单位工人资本存量(资本劳动比率)
单位工人的生产函数:yt = f(kt) ——单位工人产出取决于可获得的但我i工
人资本的数量
图解:1,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倾斜的角度逐渐减少,递减的资本边际生产率
经济稳态:如果生产率没有增长,经济将在长期中达到稳态,即单位工人产出、单位工人消费、单位工人资本存量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It = (n + d)Kt(稳态)——资本折旧与净投资 Ct = Yt – It = Yt – (n + d)Kt(稳态)——稳
态消费 c = f(k) - (n + d)k(稳态)——稳态资本劳动比率
k将对稳态单位工人消费产生
两种相反的影响。(略) 当资本劳称为资本劳动比率动比率为kG时单位工人实现消费达到最大,此时kG称为资本劳动比率的黄金律
结论:提高资本劳动比率不能无限度地带来稳态消费的大幅度增加
实现稳态
假设:经济中的储蓄与当期收入成正比。St = sYt, 国民储蓄等于投资:sYt = (n + d)Kt (稳态)
sf(k) = (n + d)k(稳态)——单位工人储蓄等于单位工人投资——从而确定稳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
y* = f(k*); ——k*是经济中唯一可能的稳态资本劳动比率
c* = f(k*) – (n + d)k*——较高的稳态资本劳动比率意味着较高的稳态单位工人消费 长期生活水平的基本决定因素:
1, 储蓄率:提高储
蓄率导致稳态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单位工人产出和单位工人消费高于原有的稳态水平
2, 人口增长:劳动力快速增长,当期产出中的相当大部分将用于新增长的
工人提供资本,单位工人产出和单位工人消费低于原有的稳态水平
3, 生产率增长
生产率通过两个途径增加稳态单位工人产出和单位工人消费:首先直接增加每一资本劳动比率下的产出;其次通过使储蓄上升,生产率增长导致在长期内资本劳动比率上升
索洛模型结论:在长期中,决定生活水平上升速度的主导因素是生产率的增长率
内生增长理论:从模型内部或者说以内生的角度来解释生产率增长及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
结论: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投资,而不仅仅是开外生的生产率增长。
区别:Y = AK ,A为资本的边际产量,即不存在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 对于该模型资本边际生产率不变的解释:
1, 人力资本的客观存在保证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下降
2, 厂商具有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由此带来的生产率递增抵消资本边际生
产率下降的趋势。
S = sAK I = dK + dK dK + dK = sAK dY/Y = sA – d
dY/Y = sA – d ——产出增长率依赖于储蓄率 4、 用于提高长期生活水平的: 影响储蓄率的:
1, 减税,提高储蓄者的实际收益;
2, 增加储蓄的规模,即尽量削减赤字或者增加盈余。 提高生产率的:
1,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率; 2, 积累人力资本;
3, 鼓励研发,促进科技进步。
第七章 资产市场、货币和价格
1、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被广泛运用和接受的各类资产 功能: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贮藏 货币的度量:货币总量
M1:通货,公众持有的旅行支票,活期储蓄及其他支票账户
M2: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非机构持有的货币
市场共同基金 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购买:银行发行新货币从公众手中购买金融资产 公开市场销售:减少货币供给将国债出售给公众的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购买和销售 2、投资组合配置与资产需求
投资组合配置决策:确定持有哪些资产以及各种资产持有量的决策 影响特征:预期收益率,风险,流动性和到期日 预期收益率:单位时间内资本价值的增长率
风险: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出现巨大差异的可能性大小
流动性:资产与产品、服务或其他资产进行交换的速度和便利程度(交易成本和灵活性)
到期日:距资产到期或投资者收回其本金还有的时间
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投资者通过对比不同到期日的债券的收益率来判定哪种债券能带来最大的收益率
风险溢价:长期债券的利率略高于预期利润所确定的水平之上的那部分值 资产需求
多样化:将投资分散到不同资产上从而降低总风险,因为当某种资产有较低的收益率时,其他资产可能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总风险在不知道各种投资组合风险大小的情况下是不可降低的,因为风险是不可控的,但是可以选择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
货币需求:在投资组合中所选择持有的现金,支票账户等货币形式的数量
货币的特征:1,流动性最强;2,风险极低;3,收益率低
结论:货币需求取决于如何在流动性需求与低收益的成本之间的权衡 货币总需求:所有个人货币需求之和 影响因素:、
1, 价格水平高,货币总需求大
2, 实际收入高对流动性和货币的需求量大,增长不是同比例的(货币的使
用途径;金融体系的完善)
3, 利率
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及其他非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类似于实际利率和物价)
货币需求函数:Md = P × L(Y, r + πe)
——r为实际利率
——r + πe表示其他非货币资产的名义利率,L表示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之间关系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所以L与r成负相关关系。
Md /P = L(Y, r + πe)——Md /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又称实际余额 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1, 价格水平上升,流动性需求大,货币需求同比例上升;
2, 实际收入增加,意味着较多的交易和流动性需求,货币需求以低于实际
收入水平提高幅度的比例上升;
3, 实际利率上升,说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更高,人们将货币资产转化为非
货币资产,货币需求下降;
4, 预期通货膨胀上升,说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更高,人们将货币资产转化
为非货币资产,货币需求下降;
5, 货币的名义利率上升,较高的货币实际收益,货币需求上升; 6, 财富增加,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新增财富飞一部分,但影响很小; 7, 其他资产风险增加使得货币需求增大,货币风险(恶性通货膨胀)增加
使得货币需求减少;
8, 其他资产流动性增加,使得货币需求减少;
9, 支付技术的效率增加,人们压迫你高较少的货币就能完成交易,货币需
求较少。
货币需求弹性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实际收入增加1%时,货币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利率上升1%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利率弹性计算的误区(5%——6%,20%)
结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负,且数值较小。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成比例。
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名义GDP(价格水平P乘以实际产出Y)除以名义货币存量。V = PY / M
货币数量论: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比。Md / P = kY 前提假设:流通速度为不依赖收益和利率的常量1/k。 5、 资产市场的均衡
当财富所有者对于各种资产的需求与可获得的各种资产的供给相等时,资产市场实现均衡。在给定的时间内资产市场供给保持不变。 资产市场均衡:关于加总的假设
所有资产分为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所有货币具有同样的风险和流动性,
支付相同的名义利率,且名义货币供给固定为M。所有非货币资产具有同样的风险和流动性,支付相同的名义利率,且名义货币供给固定为NM。 资产市场的均衡条件: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 个人名名义财富总量义财富总量:md + nmd 名义财富总量(需求):Md + NMd 名义财富总量(供给):M + NM (Md – M) + (NMd – NM) = 0
(Md – M)为超额货币需求,(NMd – NM)为超额非货币资产需求 结论:只要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那么整个资产市场就实现均衡。 资产市场均衡条件:Md /P = L(Y, r + πe)——Md /P 名义货币供给M固定,假定预期通货膨胀率为恒定。 剩余三大变量:实际收入,实际利率和价格水平。
劳动市场均衡和产品市场均衡分别确定产出和实际利率水平。 价格水平:P = M / L(Y, r + πe) 6、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增长率形式:ΔP/P = ΔM/M – ΔL(Y,r + πe)/L(Y,r + πe)
结论:当资产市场实现均衡时,通货膨胀率等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减去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率(收入增长为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的唯一原因)
π = ΔM/M – Y ΔY/Y
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和名义利率(略)
第九章 IS-LM/AD-AS模型:宏观经济分析的一般框架
1、FE线:劳动市场的均衡
就业所达到的充分就业水平是指工资和价格经过充分调整使劳动供求量相等时就业达到的均衡水平。
充分就业产出是指当就业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当前资本存量和生产函数下所实现的产量。
劳动市场均衡用充分就业线来表示。
当劳动市场均衡时,不论利率高低,产出均等于充分就业水平产出。——FE是一条垂线,不受实际利率影响。
导致FE移动的因素:
1, 有利的供给冲击,使得相同数量的资本和劳动能够提供更多产出,MPN
增加,使得劳动需求增加,最终使得充分就业产出增加;
2, 劳动供给增加,均衡就业的增加使得充分就业产出上升;
3, 资本存量增加,使得相同数量的劳动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出,资本的增加
可以提高MPN,从而使得劳动需求和均衡就业增加。
2、IS线:产品市场均衡
IS曲线表示在任何产出或者收入水平Y上,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所对应的实际利率r。在这曲线上,意愿投资I等于意愿储蓄S。(意愿储蓄和意愿投资作为中间变量,影响曲线变化)
图a表明:产出和收入增加使得意愿国民储蓄的增加,并导致储蓄曲线右移,从而产生不同的实际利率。图b表明:曲线上的每个点对应一个市场均衡点,表示任何产出水平所代表的产品市场出清时的实际利率。
图中的变化是由于劳动市场影响产生的产出影响国愿储蓄,从而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点,进而影响实际利率的,最后会影响到货币市场。
图中投资线不变的原因是当期产出不影响投资。
IS线向下倾斜:1,产出增加会提高意愿国民储蓄,从而降低产品市场出清时的实际利率。2,实际利率上升会降低消费,意味着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产品市场要在更高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实现均衡,产品供给量必须减少。
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
条件:对于恒定产出,经济中任何使得意愿国民储蓄相对于意愿投资降低的变化均会提高产品市场出清时的实际利率a,从而使得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b。
(即相对储蓄减少,实际利率上升)。
影响因素: 1, 2, 3,
预期的未来产出增加,意愿储蓄下降,实际利率上升,曲线右移。 财富增加,意愿储蓄下降,实际利率上升,曲线右移。
购买G增加,意愿储蓄(Y-C-G)下降,实际利率上升,曲线右移。 4,
税收T增加,考虑李嘉图等价定理或者不考虑,没有变化或者左下方移动。 5, 6,
预期未来资本存量增加,意愿投资增加,实际利率上升,曲线右移。 资本的有效税率上升,意愿投资减少,实际利率下降,曲线左移。
图解:G的增加降低意愿国民储蓄,到这储蓄曲线的左移,市场均衡从E点移到F点。(投资曲线不变时,两条曲线的移动方向相反)
IS曲线的产品市场均衡解释:产品的供给量等于产品的需求量。对于既定的产出水平,任何引起产品总需求增加的变化都会使得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中间变量,意愿消费)
3、LM曲线:资产市场均衡
非货币资产(预期收益固定)的利率和价格:当预期通货膨胀率既定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等量变动,非货币资产的价格与其实际利率呈负相关关系。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平衡
其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由银行决定。所以当价格水平P既定时,实际货币供给MS为固定值,MS曲线垂直。货币的需求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加。B图表示每个产出水平上资产市场出清时的实际利率,货币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实际货币需求函数L决定的手机货币需求必须等于实际货币供给M/P。
实际利率的上升消除货币需求过剩:通过出售非货币资产(投机活动)使得非货币资产的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产出的增加使得货币的需求量提高,也同样使得非货币资产的实际利率上升。
LM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条件:当产出一定时,任何使得实际货币供给相对于实际货币需求降低的变化,都将使得资产市场出清时的实际利率上升a,并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
影响因素:
1, 名义货币供给M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资产市场出清时的实
际利率;
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化
2, 价格水平P上涨,实际货币供给下降,实际利率上升。
3,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货币需求下降,降低了资产市场出清时的实际
利率。
4, 货币的名义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增加,提高了资产市场出清时的实际利
率。
5, 当产出一定时,任何使得实际货币需求增加的因素都会提高资产市场出
清时的实际利率:财富增加;相对于货币,持有其他资产的风险增加;其他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支付体系的效率降低。
如下图示:实际货币需求的变化
4、完整IS-LM模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经济体中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情形。
图示表明:在FE,IS和LM曲线上,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分别处在均衡状态。
模型的应用:暂时的不利供给冲击(生产率A的暂时性下降)
生产率下降,引起充分就业产出的下降,FE线左移;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左移;IS线不变,形成新的均衡点E。
充分就业产出变化的原因:1,供给冲击使均衡就业产出下降,从而降低劳
动可以生产的产量;2,生产率的下降直接降低既定的资本和劳动组合能够提供的产出。
暂时性的不利供给冲击使得IS曲线上的点沿着曲线运动,而不是改变IS曲线本身,曲线的位置不变:暂时性的不利供给冲击也会降低当期产出,却不改变任何影响意愿储蓄或投资的其他因素,如财富、预期未来收入或未来资本的边际产出。
同样暂时性的供给冲击也不直接影响货币需求和供给,所以LM曲线也不变。 当三条线未相交于同一点时,LM曲线会发生移动,直到经过FE与IS的交点。为了使得M/P降低,价格水平必须提高。
结论:
1, 暂时性的不利供给降低实际工资和就业的均衡值; 2, 提高了实际利率;
3, 提高价格水平,并引起暂时性的退货膨胀; 4, 消费和投资低于供给冲击前的水平。 5、价格调整和一般均衡的实现
货币扩张效应
图a的E点为一般均衡点。
图b保持价格水平不变,M增加,M/P增加,LM曲线下移,实际利率降低。 图c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产出,厂商提高价格,价格与M的增加比例相同。 短期均衡点F形成的原因:资产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调节速度快于劳动市场,于是产出和实际利率由IS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而劳动市场尚未达到均衡。
经济角度:货币供给增加——购买非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价格上升——实际利率下降——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产品的总需求增加——增加产出——F点对应的产出增加。
其中的两个假设:当经济未处于一般均衡时,短期均衡位于IS和LM曲线的交点;当产品总需求增加时,厂商愿意提供足够的额外产出以满足扩张的需求。
价格水平的调整:名义工资的同比例调整
货币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和通货膨胀:增长速度超过预期货币增长率。 古典主义的IS-LM模型与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
核心问题争论:1,经济达到一般均衡水平的速度;2,货币对经济产生
的影响。
1, 价格调整和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速度的快慢与F点的存在。 2, 货币中性: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使得价格水平发生同比例改变却不会影
响实际变量。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在长期内是中性的,但在短期内事非中性的。而古典主义认为即使是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 7、 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总需求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相联系。
对于既定的价格水平,家庭、厂商和所选择的产出需求总量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
价格水平与产出需求量呈负相关的关系: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得实际货币供给减少,提高了实际利率,从而降低家庭和厂商对产品的需求,所以AD向下倾斜。
导致AD曲线移动的因素 影响因素: 1, 预期的未来产出 2, 财富 3, 购买G 4, 税收T
5, 预期未来资本存量或者MPK 6, 资本的有效税率 7, 名义货币供给 8, 预期通货膨胀 9, 货币的名义利率
10, 其他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任何变化:财富;相对于货币,持有其他资
产的风险;其他资产的流动性;支付体系的效率。
总供给曲线:表示价格水平和厂商提供的产出总量之间的关系
价格水平在短期内不变,厂商提供的产量等于该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长期内,价格和工资通过调整使得劳动市场出清,此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无论价格高低,产出的总供给量等于总需求量,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下图说明购买增加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详解略)
AD-AS模型的均衡
AD-AS模型的货币中性(如下图所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