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1)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泄泻。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如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5.钩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6.八味地黄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腹诊时关元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7.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但腹诊时必两胁胀满。
8.桂枝茯苓丸治疗痛经、痤疮、青春痘、荨麻疹,但腹诊时少腹部必有压痛。
9.麦门冬汤治疗妇女妊娠咳嗽。
10.温经汤治疗进行性指掌皮肤角化症。
11.葛根汤治疗副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
12.防己黄芪汤治疗变形性关节炎,特别是关节水肿。
13.温清饮治疗一般性白斑(白癜风)。
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原著:(日)矢数道明等整理:徐孺子病因论一气留滞说1,百病生于一气之留滞后滕艮山认为,在机体内循环不息的一气,如常行不滞,既使有内外病因,也不能成为发病因子。假使一气留滞,则易感受各种内外病因而为病,故艮山说:百病生子一气留滞(《救弊医话》)。一气留滞的关键在气而不是病因本身。所谓“一气”就是元气,故又叫一元气。《救弊医话》指出、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人以此气循环不爽。觉则动、寝则息。养皮肉脏府以为形,适四肢九窍以为用a保护此气谓之形.内外一贯养活其形谓之气。形气二者不相离.,气离则形寒而死。由此可见,“一气”就是中国中医学所说的人身阳气。如把“一气”议看作机体防御因子是不全面的。实际七,气的留滞,就是气的逆而不顺。故《病因论》说:平与病,存与亡,惟一元气之顺逆。这与中国中医学的气滞理论有所不同。一气留滞包括虚郁两个方而艮山认为。一气留滞,就是应当顺运、充实、壮健、清爽、通畅的一元气发生异常所致。通常而言.虚是其始,郁是其终,但虚郁又互相影响、其间关系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元气偏微而不充,以致邪气侵入而留滞,(2)元气虚而不行,以致抑郁而不畅。(3)已经形成虚郁,若人不能养慎,则加虚增郁,互相影响。为病更甚。4)虚郁同病。即一处元气虚.另一处元气郁,此为有余.彼为不足,虚郁并见。所以,《救弊医话》说:百病生于一气滞留,可以虚郁二字而尽蔽其义。疾病所以多种多样.皆由于一气留滞之浅深。久近、轻重、.缓急而引起的。由于一气留滞说否定脏腑经络娜沦,因而不能充分阐明病变的多样性,于是便引入了浅深、久近、轻重、缓急等概念来加以说明。浅深,指虚郁的存在部位,也包括邪气存在的部位。久近,指形成时向,即新病宿疾等,缓急是疾病的急性、慢性。轻重指病变的程度。一气回转则病愈因为艮山在临床上常用“顺气剂”出入加减疗诸病收效、由此逆推,就导出一气留滞的病因论。既然百病皆由一气留滞而生,其治自当以顺气为纲,使一气回转则病愈。这里的回转包括虚者得壮、郁者得通之义。这里的“顺1气”,也与中国中医学的行气不同。实包括多种.方法在
内,艮山好用灸、温泉,熊胆、辣椒).顺气。他认为熊胆能唤醒脱气,气味快活,缓急俱叮。普收全功,于此即可见一斑。2.万病一毒说病与不病在于毒之有无吉益东洞认为,“邪气者,毒也。”除了毒没有其他病因。他认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都要转化为毒,或因体内有毒方能致病。外邪致病关键在体内有毒无毒,而与四时之气无关。去毒是治病的唯一法则,采用汗、吐、下、和四法治病。3气血水说藤平健等人认为:气血水是一种朴素而原始的液体病理概念。其中,气最重要,血和水略居从属地位.1.气毒气,被认为只有功能而无形态,是与血、水一起在体内正常流行之物。由呼吸而来的天气,由食入谷物而来的地气,分别被摄入体内,综合生成气而在体内循环不息。气的正常流行,如因某种原因被阻碍,则发生种种异常。气的异常。就是气毒。气毒表现就是气毒症,认为许多精神神经症状都是气毒所致。例.如,将更年期;终合症加以分析,属气毒症者约占三分之二。归纳起来,气毒症有如下一些特征:体格:瘦型。性格:意志强,乐观.息长气短,易怒,神经质,或忧虑。感情脆弱。皮肤:轻微的泡状荨麻疹。体质:腺病质,上:火症,疲劳性,弱,过敏体质,神经症,自律神经失调症。梦:可怕,愉快,不清。头:上火,眩晕,痛,重,脱毛症,头垢症。面色:有光泽或无光泽,白,皲,粗糙,落屑胸胁:打隔儿,呼吸困难。口舌:皲,舌干,口臭。目:青。嗜好品:辛味,酒,油腻,鱼,肉食。气毒症大休可以分为气上冲与气郁滞两类:(1)气上冲,气上冲是指正常流行的气,向上方逆而不能下行的状态。气上冲则上火而面发烧,甚则发生头痛,还常有目眩、动悸等表现。由于气不能循行于下方,血液的正常流动也受影响,多数情况同时出现足冷。这种头热足寒的状况。俗称“冷上.火方或“上火冷”。不仅气血可以同时发生异常,气水也可同时发生异常。在气血、气水同时异常时,多难以判定是以气的异常为主,还是以血、水的异常为主,例如,桂枝甘草汤是悸甚时的良方。是治疗单纯气失常引起的动悸者。方中加入茯苓、白术为苓桂术甘扬,则以水异常所致的起则头眩,即起立性眩晕为主,而动悸为辅。方中以茯苓为主,可以认为以水的异常为主,气的异常为辅。又如,桃核承气汤为桂枝甘草汤加挑仁、大黄、芒硝而成。从方中明显重用桃仁和大黄,可以认为是以血为主,气为辅,而苓桂廿枣汤由茯苓,甘草、大枣,桂枝构成,一般认为桂枝、茯苓同为主药,因此难以骤然
判断是以气的失常为主,还是以水的失常为主。治气上冲的代表药物是桂枝,因此由桂枝配伍而成的药方,虽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多伴有上冲之症。藤平健等认为,气上冲有两种状态,其一为静态的上冲,其二为动态的上冲。静态的上冲,就是上火。其表现为面部洪热,有单见而热的,也有同时伴见手足冷的。而热甚则可以变为头痛或神识错乱。其处方以苓桂五味甘草汤、桃核承气汤为代表。面部呈酒醉样发赤,热得不得了的.用苓桂五味甘草汤。上火而心烦,血向面部上涌,甚则呈错乱状态者用桃核承气汤。至于动态上冲.则是身体内有某种向上奔走的感觉。具表现一种是从下腹附近冒起某种奇妙感觉,冲达头顶,上火而心烦得不得了(桂枝加桂汤证)。另一种为.上冲于胸部停止的同时,脐周有剧烈动悸。r由于某种不能言传的痛苦导致如狂或时有发狂(苓桂廿枣汤)。应该认为,气上冲包括了由于自律神经失调而造成的状态,也许还包括歇斯底里及现代医学还不能完全解释的状态。(2)气郁::气的郁滞称为气游或梅核气。其表现为有物附着于咽部的感绝。无论咳嗽清嗓还是吞下唾液,仍觉原封不动地附着于咽部。弄得病人心绪恶劣。古人认为是气滞于咽部而发生的症状。治疗本症的药物有紫苏叶、厚朴。这些药物配成的半夏厚朴汤是治气之郁滞的代表方。气之郁滞多见于喘息和慢性.支气管炎,也多见于歇斯底里神经官能症。近来癌症增多,作为癌和神经官能症的一种临床表现而出现的特别多。对这些疾病,半夏厚朴汤多能发挥很大效力,但多数情况下,伴有其他方证则合方便用。2.血毒血与气一样在体内循环,如果正常就是健康,如发生异常而郁滞于某处的状态,则为出现疾病的病理概念,叫做淤血。淤血也就是血毒.血,可以认为包括现代医学的血液、淋巴。所谓淤血,也可以认为是由于血液停滞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状态。在认为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血毒。淤血是怎样产生的呢?历来有多种说法。汤本求真提出溶血、遗传、月经异常等来血成因说。大堹敬节认为血室指肝脏,热入血室大概是淤血成因之一。矢数道明认为现代医学的劳心所致的粥样血液与淤血可能有关。间中喜雄提出种种原因引起肝毛细血管阻力7加而导致门脉系统郁血为原因说。藤平健提出病灶感染有时成为淤血的动因。矢数有道认为,女子淤血多于男子,母亲的淤血又容易遗传给下一代。这些都是推论。淤血的形成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血毒症有如下一些特征:体格:肥胖。脂肪多。
面色:赤黑,红,颊赤,热。皮肤:炎庄,化脓,痛}。血压;高或低。大便:便秘,难出,便硬,血便,粘液便,兔粪。小便:排尿痛。目::赤,痛(偏左),黄色。耳鼻:耳鸣,耳聋,流脓(偏左)、,鼻血,流浓;涕口舌喉:舌赤,黄苔,赤黑色,痛,口苦。头肩背:(左侧头部肌肉强,(左)肩凝,(左)背心凝滞,背部痛。胸胁;胸胁压迫感,胸苦闷,胸痛,动悸胃:痞,烧心,痛。腹:腹痛(下腹、两侧)。手足.:发热,不自由,痛。妇科:月经困难,血道,人工流产,阴痒,白带。嗜好:苦,冷热适当,冷,酸,烟草。淤血症又可分为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两大类:(I)淤血的自觉症状:常见的自觉症状有,月经异常、便秘、头痛、头重、眩晕、健忘、错乱、上火、手足冷或热、腹部胀满感、肌肚甲错。矢数有道认为还有、肩凝、耳呜.动悸、口燥漱水不欲咽、全身灼热感、腰脚冷感、麻木感,但肌肤甲错不应属自觉症状。绪方玄芳又补充了全身性异常感、营养及精神状态改变。(2)淤血的他觉症状①外部症状:有淤血存在时,皮肤的颜色,特别是面部的颜色,经常呈浅黑色或略带黑色的黄色,但为普遍皮色者仍占多数。口唇往往带黑色或暗赤色,也有人指出口唇异常鲜红也是疲血外候之一。在皮肤的浅表性郁血表现.淤斑、青筋突露、皮肉毛细血管部分扩张而成的网状血管,也被认为是淤血的外候之一二矢数有道认为,爪甲紫色,爪甲后缘接肉处呈暗紫色,医者用指头按压病人爪甲,甲下血来去迟缓,以及手拿出现特异赤色也都是淤血外候。此外,淤血还易见出血。(2)腹部症状:其在淤血表现中最重要,腹候如何往往就可确定药方。腹部症状多触及腹肌的部分紧张,有时还可触及压痛,或其上下方存在波动状的压缩,而这样的压痛又多出现在脐周与回盲部。特别是脐左或脐右,斜向上或向下2一3横指处有某种程度的抵抗,或向上、向下的牵引压痛。其中以左斜一下部为最多。若有这种抵抗压痛,见腹力充实之腹象,即实证的腹证,伴有上火.便秘、月经异常等症状者,为桃核承气汤证。若有这种抵抗乐痛、腹力实证的程度没有前者强,也无便秘,有月经异常和肩凝者,为桂枝茯苓丸证。若有这种抵执压痛,但腹力与脉力均}虚.即为虚证,其面色不佳,目眩易动悸,头重或常足冷者,为当归芍药散证。至于回盲部压痛点,多是在回盲部附近,有抵抗感或牵引上,下方的压痛症状。若这种压痛是明显实证,脉紧或沉而有力,有便秘倾向者,为大黄牡丹皮汤证。本汤证不一定有阑尾炎。有湿疹、痔核,
脱疽及其他疾病者,也可出现这种腹症,亦为大黄牡丹皮汤证。若有这种抵抗压痛弱;脉力腹力较弱,不便秘,为虚实间证,是肠痈汤证。若抵抗压痛弱而腹力更弱,即是虚证,为薏苡附子败酱散证。为什么淤血以腹部症状为主?矢数有道认为,淤血多沉着于腹部,特别是下腹部最多,而其为身体下部,有体内最多量血液而又较其他部位运动少之故。同时,此处存在门脉,缺少可防止静脉血回流的静脉瓣,当血液流入肝实体时,其抵抗大,血流缓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妇人经血,产后恶露又常停于此。所以淤血的腹证最突出。临床所见,淤血多停于左腹部,对此汉方医学解释为左属血,而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则认为总动脉分出大动脉弓时,右侧为直角,左侧为钝角,故左侧容易流出血液,所以血压、血量,流速均大于右侧,同时,腹主动脉分出骼动脉也是这样。而且子宫动脉左侧也比右侧大,因比腹部左侧比右侧血液多,淤血的情况也就多。然而,藤平健氏曾对1000名健康士兵作过调查,发现淤血腹候的发生率高达66%。这一事实说明具有淤血腹候的比预想的多,因此认为具有淤血腹候就断定为有淤血是有问题的,至少有淤血腹候不一定就非投以驱淤血剂。龙野一雄和杏林大学外科教授锅谷欣市指出:对具有明显的淤血腹候的患者迸行手术时,特别注意审查压痛点附近,在腹壁内侧与腹腔内,均未见任何变化。由此看来,腹部的抵抗、压痛,可能是表现于皮肤和肌肉的局限性变化,可能与内脏或其他某种病变的投影或反射有关。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正如前述,淤血有实证、虚证之别。实证的主要药物有桃仁、牡丹皮等,常用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等方。虚证的主要药物为当归、川芍、败酱、土瓜很等,常用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土瓜根散,芎归胶艾汤等方,而用于虚实间证的处方,则有肠痈汤等。同时还认为淤血有新淤血、久淤血、日久固着之淤血。这种区别的时间界限不一定很明确,但在用方上都有选择,一般说上列处方多用于较新的淤血。下淤血汤、下淤血丸、抵挡汤、抵挡丸多用于日久困着之淤血,且多为实证。而大黄蛰虫丸等所治的淤血,则可认为是久淤血,属虚证。3.水毒气、血都是循环于体内之物,水则不一定循环,水的异常,实际就是体液的偏聚与留滞。滕平健氏给水毒下的定义是:“在正常情况下不留滞或留聚在组织或器官中的水分,由于留滞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各种症状的状态。”矢数有道则约要她
说;非生理性的体液,叫做水毒。水毒,可以简单池说成水分留滞乃至体液偏聚。这种留滞的水分或偏聚的体液之实体。在肾炎、心脏病、脚气等为浮肿,在渗出性胸膜炎为胸膜腔的渗出液,在胃弛缓症为胃液和食物残浓的停滞,在肺炎为向毛细支气管炎性渗出物的留滞o在处理病人中,注意到与水毒有关的疾病,往往同时或在不同时期,发生干同一个人身上,比如因胃弛缓而求治的病人,偶而感冒,不停地剧烈咳嗽,成为小青龙汤征。又如慢性肾炎.者f仔细询问既往史,可见经常为尊麻疹、湿疹、胃弱等疾病所苦恼。这些疾病都与水毒有关。由此看来水毒性疾病,都有某种体质或水毒前驱状态。这种人患病时,多出现一系列水毒方证。藤乎键氏认为,这种人易出现间脑、脑下垂体附近的异常、在休质上呈弛缓倾向。水毒状态呈显非常复杂的表现,其多样性超过血毒,更不用说气毒了,但通常丧现出以下特征:.休格:虚胖。体质:冷雇,出汗。怕冷,怕热,感情脆弱。面色:青黑、黄黑,或浮肿。皮肤:分泌物(多或少)。大便;软便,腹泻(多或少〕,或腹泻便秘交替。小便;难出,远或.近(指尿出与身体之距离),多或少;尿频,残尿感,或蛋白尿,糖尿、夜尿。头:偏头痛(右),头汗。目:痛<右),易流泪,眼睛疲劳,视力减退,睑重,眼眼黑。耳鼻:喷嚏,鼻塞,流涕(多或少,稀)口舌喉:舌湿,白苔,口渴,声音嘶哑,吸喉阻塞感,流涎。咳痰:咳,痰,喘。头肩背:头部肌肉强{后、右》,肩凝滞(右),肩痛(右).胃:食欲不振,振水声,呕吐,嗳气甚,腹:高起,膛痛,腹鸣,张力(硬、软),蠕动亢进,冷,腹水。动悸(心,脐)。手足腰:发热,潮湿,关节痛,或肿,麻木,脚软,冷。妇科:月经不调(迟、速、多、少),习惯性流产或不孕。嗜好:咸,热,甘,蔬菜,水果,咖啡。总的说来,水毒可分为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两大类。水毒的自觉症状:以喘鸣、咳嗽、眩晕、肌肉搐r为代表症状。此外,与水分有关的尿、汗,唾液,奏涕、泪等的分泌过多或过少也是常见的症状,而动悸、耳鸣、震颤.头痛.腹中雷鸣、下利、不眠、便秘、呕吐,关节痛、神经痛、口渴也多因水毒而发生。水毒的他觉症状:以腹肿、胃部振水音,虚胖为主。由于留滞的场所和方式不同,水毒又分力下述数种:
(1)痰饮:痰饮是水分停留于胃部的状态,叫做胃内停水。用指头扣击上腹部听到“不
喳不喳”的声音,叫做胃部振水声,扰可确认为痰饮'多见于胃弛缓,胃下垂,胃扩张等症。(})悬饮:悬饮是水分留滞,“悬于胸间”,即在侧胸部附近者。在身休转动或举手行路,或咳嗽的同时牵引作痛,是其特征。常见于渗出性胸膜炎。(3)溢饮:溢饮为水分主要留滞在四肢皮下者,以水肿或浮肿为其特征,常见于肾脏病、心脏病,脚气等。(4)支饮:支饮为水分主要留滞在心窝部者。以频频咳嗽,剧烈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依靠于物体则稍能呼吸为特征。多见于冠心病、心脏性或.支气管性喘息、肺水肿、肺坏疽等。(5)伏饮:伏饮水分的留滞是潜在性的,因此不能抓住水分停滞的确据,而根据肌肉的寝挛或眩晕来推测其存在。(6)留饮:留饮指水分留滞于心窝部,引起胃痛,背痛等临床表现者,往往见于慢性胃炎等病。(7)风水,风水指水分留于皮下并伴有表热者。多贝.于急性肾炎等症出现恶寒,发热、浮肿这样的状况时。(8)皮水.皮水指性有表热而水分留于皮下的状态,见于慢性病的一般浮肿。(9}里水:里水指不见水分留滞于皮下,而留于里者。治疗水毒,宜除去留滞偏聚的体液,利尿是最佳方法。利用利尿来治疗水毒的占绝大多数,不过也有通过汗、吐而达到目的者。具有解除水分留滞作用的药物可以举出茯苓、白术,苍木、泽泻、堵荃,麻黄,木通、防己、半夏、生姜、杏仁、细辛、商防、吴茱英、附子等。治疗水毒的方剂,主要有五苓散、猪等汤、泽泻汤、小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茯苓饮、茯苓泽泻汤、木防己去石膏加决等芒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英汤、弃武扬、人参汤等。气血水是汉方医学的特有概念,有些内容与中国中居学所讲的气血失常与津液失常很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其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气血水学说是病因论,而气血失常与津液失常为病机论。因汉方医学气血水学说是从万病一毒说病因论中衍生出来的,虽然经过后世发展,但基本上好是一种病因论,而气血失常与津液失常是讨论病机的。在汉方中没有病机这祥的概念。因为病机是推理得出的结论,而东洞是反对推理的。其二,气血水学说只论实证,不论虚证,面气血失常与津掖失常虚实并论。气血水学说中的“气”只有气郁和气上冲,没有论及气虚、血只有淤血没有论及血虚,水只论及水停,而未论及津掖不足。中国中医学的气血头常与津液失常这些都论及了的。这种情况并不是疏忽。因为汉方医学的气血水学说本身就是在东洞祛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到现在也受
到中国中医学的一些影响,也提到了虚证与实证,但仅仅是在结气、疫血、停水的基础上就体质强弱而言,井没有认可气虚、血虚和津枯作为病因(二级)的存在.其三,对气逆和气络的理解不同。以气上冲而言,汉方医学实指头热足寒、奔豚而言,而中国中医学之气上冲,即气逆,一般不包括这些内容,主要指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等。又如痰饮'狭义),汉方医学所谓水分停留于胃部以胃部振水声为主症者,中国中医学则认为是“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而不仅仅局限在胃。总之,气血水学说是汉方医学的特有理论,不可与中国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病机等同。一、证的内涵证,是汉方医学最重要的概念,可以说,不明证的内涵,就不知汉方医学。就证字而言是证据之义,但从这一基点出发,汉方医学家对证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下述儿种主要见解。(1}证是症候。(2)是症候群<森田幸门).(3)证是把患者目前的状态规定为何处、什么、怎样这三个范畴的病象(龙野一雄)·(})证是机体内邻的病变,表现在外部的证候,据此可以证明其本质(奥田谦藏),(5)证是与方剂相适应的病型(丸山昌郎)。(6)证是掌握个人疾病变化的动的状态,以之作为治疗目的,即随证治疗。证不是固定的、静止的,是向一定方向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谷荣兰〕(7)证是诊断,即把病人现有的一切自觉、他觉症状用汉方的尺度整理、概括,所得到的目前这一时刻的汉方医学诊断,同时也是治疗的指标。(8)证是时间的,病名是空间的。现代医学诊断的结果是决定病名,而汉方的诊断结果是确定证。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时间观念,也就是说病名没有时间意识,证与时间有关(大爆敬节)。有的双方医学家比喻说,疾病是侵入机体的势力与机体保瘴健康的势力之间的斗争,因此疾病就是一种战争,也就有初起。育终结,有战场及战斗形式。因此,面对病人,汉方医学首先要努力确定疾病的发展处于什么时似与位置,这就是确定证。表明证通常随时间的流透而不断变化。证,是根据症状确定的。汉方医学很重视自觉症状。认为对自觉症状的判断,可以决定证的八成,另外两成是由脉候、舌候、腹候及其他征候所决定。因为多数自觉证状是机体频临异常状态时发出的信号,只要对一个个症状进行认真考察,再将考察结果加以综合,并结合他觉症状进行分析,就能判断疾病发展的状况和能最太过及不足状态,主要受损器官或组织有无过热或过冷。血液循环良好与否,水分代谢的良好与恶化等,并根
据判}f结果选择唯一适合的方药。在进行判断,选择一系列工作中,通常使用阴阳、虚实1里、内外、寒热、气血水等作为基准,即汉方医学所谓“尺度”。认为如确实能将这些尺度运用自如,就能进行出色的综合和正确地判断与选择。以上就是汉方医学对证的普遍看法,与中国巾派学关于“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的观点相接近,但两者又是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区别有三点:其一,汉方医学对证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的综合概括来认识的,故其对症的表述形式,主要还是从临床现象来表述的。没有明确证是“病理概括”,“反映病理本质”,故一般不从理论上去表述。其二,双方医学对证的综合概括是以汉方医学理论为尺度,而中国中医学对证的判断.确定,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两者基准不同,自然差别很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