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精讲精练(含答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精讲精练

考点十二 古诗词鉴赏

命题规律

通过对宜宾市近三年诗歌鉴赏考题的分析,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所选材料出自教材,以课内阅读篇目为主。 2.命题为2个,分值为5分。

3.命题以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诗意的理解为考查重点。 4.2018年选择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但考试题型保持稳定。

体验中考

【真题1】(2018年宜宾中考13题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1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是什么含义?

__飘飞的蓬草,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紧扣修辞、意象,联系诗歌主题进行思考。

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2】(2017年宜宾中考12题5分)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诗歌主题进行理解。

2.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

2

为什么?

__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悲愁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示例二:赞成第二种:移情于物的写法,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3】(2016宜宾中考11题5分)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帘旌不动”“夕阳迟”各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__帘旌不动:酒店或茶馆的招子静止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帘旌”解释为“招牌或旗子”也可)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提示着傍晚的安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

__“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诗人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同时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举要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请说明理由。

3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简要赏析。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诗人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4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的风格是雄浑飘逸,而杜甫的风格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对仗工整、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步骤: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5

4.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的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之间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课内古诗词梳理

七年级(上)

(一)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茫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涌起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内容分析】1.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3.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4.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诗人以简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__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__

2.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__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__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内容分析】1.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时令特征的事物,描绘出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愁心”二字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明月,向老友遥致千里之思了。

9

【主题思想】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久。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拟人。赋予明月以人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没有单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__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人前行的路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要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内容分析】1.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时。夜尚残,而东方海日已升;年还旧,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已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11

4.尾联诗人自问自答,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寄托思乡之情,照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题思想】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驻时所见的早春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__“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的景象,显得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__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设问__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__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__首联“客路”表明诗人漂泊他乡;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尾联写“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__

(四)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内容分析】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前三句用十八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景色更添凄凉,“瘦马”其实也是写“瘦人”,正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3.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行经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在作了这些细节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13

4.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

【主题思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__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小桥流水人家”。

__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②温馨的景物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__

3.“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思念家乡、孤寂愁苦。__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