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研究
作者:娄焱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2期
吉林西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部,松嫩平原西部,夫余、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在这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留下了丰富的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但吉林西部旅游长期以来重视湿地生态旅游,对草原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不够。本文阐述了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了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吉林省旅游初步形成“七个城市,六个资源,五个系统”的旅游空间结构,即旅游资源主要以长春、吉林、白城、通化、白山、延吉、四平七个城市为中心的六大旅游资源分布区,形成长(春)吉(林)城市人文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化)白(山)森林与人文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吉林西部湿地、草原旅游地系统。吉林西部主要指白城市和松原市,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部,松嫩平原西部,夫余、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在这块富饶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留下了丰富的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但吉林西部旅游长期以来重视湿地生态旅游,对草原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特色 (一)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草原新石器文化旅游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新石器文化的多元性。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外界相互交流,接纳于周边的文化。西部的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东部的左家山文化,北部的昂昂溪文化及南部的心了文化类型中的文化内涵,在吉林西部古代文明中都可以找到相同和相似之处。这一时期,东胡族系、秽貊族系的先民们开始了定居生活,以渔猎经济为主体,原始的农耕经济作为渔猎经济不足的补充。通榆县敖包山遗址、洮北区双塔遗址、大安后套木嘎遗址、洮南四海渔场遗址向我们展示吉林西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劳动生活情况。
草原青铜文化旅游资源。吉林西部的原始文化相对于中原较为滞后,从考古发现看,大约在3500年前后,青铜文化才在这一地域出现。以洮儿河、嫩江交汇的三角地区最为集中,形成以大安汉书文化为中心的辐射区域。汉书文化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下层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汉书一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商周;上层文化称为汉书二期文化,相对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汉书一期文化居民广泛使用青铜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汉书二期文化遗物相当丰富,有陶器、石器、青铜器及铁器。当时人民已过上定居生活,农业、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的纺织业,好多遗物反映了夫余族与汉文化密切联系和深刻影响。通榆兴隆山毡匠铺墓葬出土的金马牌饰、鸭形鼎等珍贵遗物,充分显示出鲜卑民族的文化特点,也隐隐透出他们与中原文化的交往。汉书遗址在2001年北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金文化旅游资源。辽金时期是吉林西部历史上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建国初期开始,在草原上设治建城,这是草原民族的创举,白城设置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州级政权机构——长春州。长春州是辽代在东北的重要州城,设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有事东北统军司所在地,还是辽皇帝春捺钵之地。据考证,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就是辽代长春州。长春州的建立,不仅结束了白城及周边区域没有地方政权建置的历史,而且使这里成为包括今天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契丹、女真人在此地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科尔沁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吉林西部在历史上是蒙古族科尔沁部落繁衍生息之地,在这里积淀了丰厚的科尔沁草原文化。在清政府“借地安民”和“移民实边”政策下,形成汉、蒙、满族为主体相对集中的杂居现象,至今仍有20多万蒙古族居民。科尔沁叙事民歌文化、蒙古博文化、蒙古长调、科尔沁说书文化、科尔沁版画、民居景观等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科尔沁草原文化。 (二)便利的交通条件
吉林西部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北同黑龙江省接壤,是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是黑龙江省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入关的必经之地,是历史形成的三省(区)结合部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运有省内最大的内河港口——大安港,航空点站正在建设中,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白城将形成陆、河、空三位一体的更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设计的第四条欧亚大陆桥也将以白城为主要枢纽之一,届时,白城与俄、蒙、韩、日等国的交通也将十分便捷。因此这里必然成为人口流动的中心地,成为白城市旅游潜在的客源市场。 (三)蒙古族民俗风情独具特色
由于科尔沁草原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逐渐形成以蒙古族为主,还有满族、回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吉林省内民族民俗文化分布均匀,各具特色,成为省内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东部地区有延边朝鲜族民俗特色文化,中部地区有吉林四平等地满族民俗特色文化,西部是蒙古族民俗特色文化。蒙古族热情开朗,能歌善舞,喜欢奶茶美酒,草原上每年举行那达幕大会,进行安岱舞表演、马术表演、摔跤等各项活动,这一古朴的文化特征以及极具特色的草原民居景观和生活习俗共同形成了吉林西部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吉林西部地区拥有收录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还有莫莫格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大不苏湿地,这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颇丰,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利用较早,但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目前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的项目设置基本上就是看草原、吃手把肉、欣赏民族歌舞,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者的多样需要。草原文化旅游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科学的规划,深度的 挖潜。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完善
旅游产业是各部门通过提供各中服务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旅游产业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体系。吉林西部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整体旅游产业结构不完善,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目前旅游收益主要集中在行、游、住等投资量大、直接效益小的“硬要素”产业上,而吃、购、娱等收缩性较大的“软要素”产业的收益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旅游产业发展滞缓,旅游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偏低。
(三)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单一
吉林西部旅游产品主要停留在以草原观光、蒙古族民族风情观光的项目,产品类型仅仅停留在观光为主的层面上。草原旅游景区给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体验,也只是草原景观观赏、民族歌舞观赏、吃手把肉、骑马等浅尝式的自然与民俗文化体验,景点大都是静态的、非参与性的景观,内容比较单凋,让游客流连忘返的特色旅游尚未形成。缺乏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品位低,功能不全,不能给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 (四)草原文化旅游宣传不到位
提及吉林西部旅游,大多数人知道向海自然保护区和查干湖冬捕,但对极具地方特色的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知之甚少。《走遍中国》栏目组摄制的美丽中国·湿地行之《向海——活力重生》,《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摄制的查干湖的冬捕,都是宣传成功的范例,吸引海内外游客,增加旅游等产业收入。白城电视台也投巨资制作了大型纪录片《发现白城》,介绍了白城域内最具特色的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民间工艺、民族民俗等,这必将起到推介白城、宣传白城的作用,但其宣传范围较小,影响力较弱,还需要合理规划,加大宣传力度。
三、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一)加强区域整合,促进旅游协调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吉林西部地区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成为三省交界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要有发展大旅游的观念,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旅游行业跨地域、跨省际的区域整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全省范围内,以白城市为中心,依托自身独特的多元文化资源,积极打造“长春——松原——白城——乌兰浩特”蒙古族民俗旅游精品线路;可寻求“松原——农安——长春”夫余国历史文化专题旅游线路;开发“松原——白城——泰来”辽金文化专题旅游线路;结合城市发展特色,松原市还应积极开发石油工业旅游,建立石油博物馆,融科普教育、科技产品展示、未来科技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项目,同时还可开设石油勘探、生产、炼化体验游,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性,使游人进一步对石油和能源资源的的重新认识,拓宽视野。加强区域旅游协作与联动开发和整体促销,重视跨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和促进吉林西部旅游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资源整合,塑造吉林西部旅游市场形象
旅游市场整体形象定位在“蓝天碧草,休闲养生”。春季依托辽代“春捺钵”活动,开展捕鱼狩猎活动;夏秋季依托湿地和草原上蒙古族民俗,开展湿地科考、湿地观鸟、蒙古族民俗旅游;冬季依托查干湖、月亮湖冬捕,开展渔猎文化旅游,让旅游者感受清新洁净的空气,湛蓝透彻的蓝天,生机盎然的草原,别样的民族风情,让人们在休闲度假的时候,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的空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突出“休闲养生”的市场形象。 (三)扩大旅游要素整合,完善旅游产业结构
吉林西部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仍处于成长阶段,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兴办旅游业,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需要。要加快建设和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标识等硬件服务设施,推进通往重点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做好旅游商品的开发,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激发和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增设互动性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在参与中增长知识,体验别样的生活,使游客流连忘返。建立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从而增加“软要素”的产业收益,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四)整合促销,扩大对外宣传
依靠“春捺钵、夏草原、冬捕鱼”的品牌效应,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增强旅游竞争力和旅游竞争力。整合各城市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媒体、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扩大宣传,实现最大的促销效果。尤其不可忽视网络的宣传效应,要强化旅游网上预定和营销等功能,以吸引更多游客,争取更大的市场。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